正文内容 评论(0)
到了90年代中期,图形技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传统的2D显示技术早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而整个图形技术领域也在酝酿一场革命。一方面PS等游戏机的面世收到了数以万计玩家的追捧,当时的图形厂商也看到了游戏市场的巨大利润,不过同时代的PC图形处理能力与前者还有很大差距,迫切需要强大图形运算能力的显卡加入;另一方面,游戏领域已经萌发了3D的雏形,事实上当时PS等游戏机上已经出现了少量的3D游戏,并且吸引了一大批玩家。由此,2D到3D转变迫在眉睫,3D世界正式开启。
在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众多图形厂商都纷纷推出旗下的第一代3D显示卡,例如NVIDIA的NV1、Matrox的Mlennium以及Mystique、PowerVR的PCX1、S3的Virge3D等等,并冠以“3D加速卡”的美名。不过那时所谓“3D”严格来讲只能算是“2.5D”,它们提供的3D加速功能相当有限,而且图形应用程序接口也都是自家定制的API,各自为战。而此时的ATI虽然在2D图形卡跟多媒体处理方面颇有作为,但在3D这一新生领域尚属小弟,尽管如此,ATI也随后推出了自己的第一代3D图形芯片(同时也是ATI第五代图形芯片),进军3D战场。
ATI第一代3D图形卡:3D Rage
1996年ATI第一款3D显示芯片ATI 3D Rage正式面世,和S3的Virge一样属于第一代3D显卡的典型代表作。ATI 3D Rage是当时3D性能最全面的显卡,2D核心继承于Mach64,并增加了3D处理功能。同时具备一条渲染管线跟一个TMU,制程为0.5微米,配备了2MB的显存,并支持MPGE-1硬件加速。不过虽然它提供了诸如光源处理之类的3D加速特性,但却不支持硬件Z-buffer,所以还算不上真正意义的3D显卡。然而最致命的还在于3D Rage存在严重的兼容性问题,致使市场接受度极低,不过当时NVIDIA的NV1也在兼容性问题上触了礁,这也是第一代3D加速卡的通病,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各个厂商之间缺乏统一的API,各自为战的结果就是大家都尝不到甜头。
本文收录在
#快讯
- 热门文章
- 换一波
- 好物推荐
- 换一波
- 关注我们
-
微博:快科技官方
快科技官方微博 -
今日头条:快科技
带来硬件软件、手机数码最快资讯! -
抖音:kkjcn
科技快讯、手机开箱、产品体验、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