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OS不是安卓的拷贝,也不是iOS的拷贝,它是真正面向未来IoT时代的一个全景操作系统。
在1月12日举办的“2020科技风云榜”大会上,华为消费者BG软件部总裁王成录在演讲中再次强调道。
同时,王成录还多次表示,鸿蒙OS的出现,不是为了应对美国制裁而做的替代系统。他表示,这一系统早在2016年5月就已立项,在思考华为的终端生态根基时已经萌生做鸿蒙OS的想法。
2019年8月,华为在开发者大会上正式面向全球地推出了面向全场景的分布式操作系统HarmonyOS,各种智能终端从此实现了快速发现、极速连接、硬件互助以及资源共享。
而后过了一年,华为如期推出了HarmonyOS2.0,带来了分布式软总线、分布式数据管理、分布式安全等分布式能力的全面升级,同时发布了自适应的UX框架,让开发者能够快速触达千万级新设备和用户。
虽然在短短一年便实现了升级迭代,但对华为而言,才刚刚开始。
王成录表示,华为希望达到的目标是,用一套系统满足所有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硬件的系统装载要求。对消费者来说,在使用各种各样的硬件时,可以像使用一台智能手机一样的简单;对于开发者来说,在这个系统里开发一次业务逻辑代码,就可以在多个设备上部署。
做系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长期的技术更新迭代升级,以及越来越多合作伙伴的加入,对于鸿蒙系统在2021年的发展,王成录也公开透露道——
在华为自有的设备上,我们的装机量保守估计是2亿台,但我们的目标还在挑战,希望能够超过2亿台,或者远超2亿台······开放给第三方设备的保守装机量会达到1亿台。
这样加起来,华为在2021年,鸿蒙系统富设备的硬件基础就有3到4亿台。
华为,还在前进的路上。
以下为王成录演讲全文,进行不改变原意的编译:
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高兴有机会跟大家分享鸿蒙OS的进展和未来发展我们的一些思考。今天我想从整个产业发展的大背景先开始介绍我们对未来的一些考虑。
行业在谈论IoT的发展已经有十多年了,我们各行各业、各个企业,包括学术界都做了很多尝试,想让IoT真正地走到人们的生活中。
从目前来看,虽然IoT的设备量增长得比较大,但是给人的生活带来的改变还处在初始阶段。现在整个行业处在了非常好的关键的转折时期,因为智能手机从2004年第一代的iPhone出现,才真正让整个行业进入到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
过去十几年,我们整个产业的发展是基于智能手机这个硬件平台而进行的。今天我们再来看这个行业,有三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供大家来参考这个行业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信息:全球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从2018年开始就已经微微下降,2019年大概整体下降3%多。2020年由于疫情的影响,我们整体下降得会更大一些,但是整个智能手机的发货量的不增长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确定的事实。
第二个信息:过去的这几年,无论是安卓生态还是苹果生态,真正的新的App可能没有几个,除了抖音以外,可能我们整个行业不再有新的App的出现。
第三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消费者使用手机的时长,从2018年开始也基本上稳定在4到5个小时。
这三个信息表明我们整个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转型期。再加上IoT硬件不断地出现,我想这个行业就处在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换期。
在过去很多年,虽然智能手机为载体的移动产业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但是只有在智能手机这个平台上整个生态才是非常繁荣的,全球整个基于智能手机的App加起来大概400多万。
但是除了手机之外,智能手表、电视、车机上面的应用是非常少的。应用少,消费者使用这个设备的动力就会变小,因为用这个设备没有服务。
原因到底是什么?核心就在于我们每个硬件设备上跑的系统是完全碎片化的。
大家耳熟能详的或者是稍微熟悉一点的我们列在这上面就有20、30个之多,这样的一个状态就造成了开发者实际上要想做一个基于其它硬件平台的应用就会非常麻烦,要不同地去换平台,不同地做适配,不同地做各种各样的新设备上的应用,对他们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工作量。
另外一个非常有挑战的问题是大大小小的设备,如果有屏幕,尺寸差异非常大。不论是苹果的AppStore上的应用还是安卓上的应用,真正让开发者工作量占大头的是UI部分的适配。这么多不同的、大大小小的尺寸和分辨率,使得开发工作量倍增。
另外,从消费者来看,在手机以外,其它智能设备的应用很少,给生活带来的便利非常有限。并且,每一种设备有不同的系统、不同的操作方式,对消费者来讲,学习成本是非常高的。这也是目前阻碍整个由智能手机为载体的移动产业向IoT产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瓶颈——系统的碎片化。
华为鸿蒙OS的诞生,我们的目标就是能不能用一套系统来解决所有的大大小小的IoT硬件设备的问题。
外界可能有猜测,华为是不是因为美国制裁去开发了鸿蒙这套系统,我告诉大家“不是这样的”。
这套系统我们真正立项开发是在2016年的5月份,那会儿我们就在思考未来智能手机这个产业的发展,它总有一天会到顶。一旦智能手机的发展到顶了以后,未来这个行业该怎么办?
我们不断地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华为这么大的终端生意,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生态的根基构置在别人的系统。所以,这两个问题促使我们去思考我们未来要做什么样的系统,这就是鸿蒙OS诞生的最核心的初始背景。
当时我们做这个系统,设定了几个目标:
第一,希望用一套系统去满足所有的硬件设备的装载要求,不再需要不同的硬件去定制不同的系统。
第二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创新的一点,这套系统不再把一个一个IoT硬件当作孤立的设备来看,在这套系统里,所有的IoT硬件是融为一体的。
第三,针对开发者目前面临的问题,我们瞄的点就是解决开发者的问题,希望开发者写一次的业务逻辑代码就可以在不同的设备上跑起来。
这就是整个鸿蒙OS设计的最开始的三个目标方向,我们过去这几年也是沿着这个方向逐步往下发展的。
我们希望达到的目标是,用一套系统满足所有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硬件的系统装载要求。
我们希望消费者在使用这么多硬件的时候,就像今天使用一台智能手机一样的简单;我们也希望开发者在这个系统里面开发一次的业务逻辑代码,就可以在多个设备上部署起来。
这就是整个鸿蒙系统要达到的目标,我相信这个目标一旦达成,我们可能真正地去推动整个IoT产业的快速发展。
这里有一个点,我刚刚已经跟大家讲了,是非常重要的创新点——就是我们鸿蒙系统是把多设备当作一个逻辑设备来看的。它具体的实现原理是什么样子呢?
今天其它厂家的手机也做了手机跟大屏之间的投屏,华为也有类似于投屏这样的体验,两者到底有什么不一样?今天我也想利用这个机会跟大家讲一下。
其它厂家做投屏仍然是把电视机、手机、车机包括摄像头当作四个独立的设备,它是通过上层的应用层把它连接起来,这种连接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它的通用性和它的扩展性都不行,需要针对不同的应用要去做适配,这种技术再往下发展,给整个行业会带来非常大的挑战,每个应用都去适配,这个工作量是难以承受的。
鸿蒙本身想怎么做呢?
我们希望将来通过整个软总线的连接方式,把单个设备的物理连接通过无线连接的方式实现,这就相当于我们把一个一个孤立的物理设备的边界打破了,用无线的方式把多个设备融为一体,这种融为一体跟上层的应用是无关的,由此,它的通用性就非常好。
第二,只要在软总线上持续去投资、去攻克整个软总线的技术,它的扩展性会非常好,我们希望将来软总线的连接就像在一台设备上PCB(PrintedCircuitBoard,印制电路板)的连接一样。
今天告诉大家,我们已经做到了,我们整个带宽达到1.8个G,时延小于20毫秒,丢包的耐受度超过了30%。
我们仍然会在软总线上持续投资,这样整个鸿蒙所倡导的多设备融合就有了一个非常非常好的基础。
有了这个基础,将来应用开发者就不用再关注应用跑在哪个孤立的硬件设备上,而是可以调用所有的跟这个设备连接在一起的一个超级终端设备。
“超级终端”的含义就是通过鸿蒙系统,把多个孤立的IoT的设备融为一体。融为一体以后,整个终端在逻辑上看是一个新的终端,就相当于消费者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场景诉求去定义自己的终端。
比如办公,我可以把PC、Pad、手机融在一起。如果出行,我可以把手表、车机、手机融在一起,等等。当然这种场景会有很多,消费者自己都可以根据自己对这个设备的需求来决定哪些设备融在一起。
有了这个以后对上层的应用开发者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因为今天包括手机、手表、车机等所有的应用仍然是受限于单个设备本身的硬件能力和约束。
一旦通过鸿蒙系统构成超级终端,上层的应用开发者就有机会去脱离单个设备的物理硬件能力的限制,它就可以调用更多的硬件,就会做出来如今单设备所无法企及到的一种体验。
这个体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下面我用几个例子来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通过例子大家可能会更好地理解。
第一,游戏。将手机和大屏组成一个新的超级终端,用手机的陀螺仪这种体感的传感器传递的信息,在晃动的时候就相当于操作了这个游戏,也可以用手机扫码实现多个人同时打,整个游戏就跟单设备上有非常不一样的体验。
第二,家居领域。家居智能化是非常重要的,有几个需要注意的点:一是联网;二是设备与人的交互;三十操作不受限于单设备。这三个东西如果说做不到,消费者是体验不到智能化的体验。
第三个例子是出行。出行最重要的就是便捷和安全,如果你在手机上订了一辆车,在出差的时候可能不太方便拿手机,就可以将信息转到手表上,通过手表去看到车辆要到达的时间、车牌号、以及上了车后的运行状态、支付等,这是我们和滴滴一起做的一个项目。
另外还有一个出行的例子,是跟百度一起做的。如果用户在野外骑车需要导航的时候,可以利用手表和手机之间的联动,把导航关键的信息转向手表即可。
这几个例子,我们既从南向,又从北向,给大家解释了一下鸿蒙到底是什么。南向就是我们不论是在办公的场景,在家庭的场景,在出行的场景,我们都是多设备重在一起。北向是用应用可以去跨多个设备的使用,体验不同。
最后一个例子:办公。如果参加会议的人处于异地开会的状态,发表言论的人可以将其材料投到一个大屏上以后,同时放上一个二维码,通过二维码即可加入会议,并同步信息,这就相当于我们手机、Pad和大屏都成了远程开会的办公终端,大幅提升了办公效率和质量。
去年9月10号,我们在松山湖发布鸿蒙2.0的时候曾公开表示过,我们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鸿蒙不但使能于华为自己的设备,我们同样开放给合作伙伴,无论是从SDK还是源代码,还是开发的模组,开发工具等。
更重要是DevEco工具,它是把整个从系统的加载到整个系统的烧录,到最后的测试,我们完全是一体化的。
我们后续会持续在SDK、源代码的开发、开发板块和模组上持续地投入,会有更多的模组不断地发布给大家,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需要去做选择。
北向对应用开发者来讲是非常重要,不论是编程框架,还是DevEco工具、编译器,在此前中国是没有一个系统是有这样完整的东西提供给开发者的,所有的开发者都是基于欧美的这些系统的软件来做自己的应用,带来的问题就是非常碎片化。
我们希望鸿蒙起步的这一天,就把我们编程的框架,包括我们的工具,包括编译器都去开放给大家,让大家基于华为鸿蒙系统,或者说中国整个移动操作系统的基础上去开发自己的应用。
随着时间的沉淀,相信我们的框架也好,工具也好,会越做越好。这个基础有了以后,对于未来移动产业的发展,我觉得后劲是非常足的。
我们的目标是在2021年,在华为自有的设备上,我们的装机量保守估计是2亿台,但我们的目标还在挑战,希望能够超过2亿台,或者远超2亿台。
更重要的是我们开放给第三方设备,目前我们跟第三方合作伙伴的沟通来看,保守的装机量会达到1亿台。我想跟大家强调的是,这一亿台的设备全是强交互的富设备,比如说白板,投影仪,电视机,电子本等等,这些设备保守的装机量会有1亿台。
这样加起来,我们在2021年,鸿蒙系统富设备的硬件基础就有3到4亿台,我想这对应用开发者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基础,起步是非常好的。
我想着重谈一点开源,这也是业界都非常关注的。
去年9月10号,在发布鸿蒙2.0的同时,当天晚上8点钟,我们的开源代码也正式向业界开放了。
我们第一步的开源是把128KRAM到128MRAM的小设备的前瞻代码开源;今年的4月份,第二阶段的开源会如期进行;10月份的开源也一定会如期进行,如果大家有比较强烈诉求的时候,我们甚至可以把第三阶段的开源再稍微提前一点。
鸿蒙这套系统本身的出现,不是华为为了应对美国的制裁做了一个替代的系统。
鸿蒙系统不是安卓的拷贝,也不是iOS的拷贝,它是真正面向未来IoT时代的一个全景操作系统。这个操作系统跟今天仅仅基于手机的安卓和iOS是不同的。
在未来真正的IoT到来的时候,是需要这样一个系统把底层充分地打通,鸿蒙迈出了第一步,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我非常有信心,中国的产业界、学术界和咱们开发者等等,大家力量集中在一起,我们一定能够把整个基于鸿蒙未来的IoT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做好,根扎在中国,我相信会对咱们各行各业来讲都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今天我就给大家简单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