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南五环外,沿地铁亦庄线,出经海路站不远处,可以看到一块已经平整完毕的空地。这个总面积4.5万平方米的地块,绕行一周大约需15分钟。不过,虽然空地四周已经围起了绿色铁架,但却看不到任何破土动工的迹象。4月中旬,本刊记者在现场看到,空荡荡的地面上没有任何告示,只是垒着几垛红砖,一个工人正躺在上面,享受着春日的阳光。
在北京国土资源部门的网站上,这片空地被标记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路东区E16C1-1、E16C1-2地块”。2012年1月10日,“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以底价2.95亿拍得这块土地,用途为“商业金融”。如果一切顺利,若干年后,京东商城的总部和北京物流中心,将在这里拔地而起。
与此同时,在上海嘉定区娄塘镇的“工1014号地块”,京东商城占地面积近10万平方米、号称“亚洲一号”的上海物流中心,已于4月11日正式奠基,规划总投资3亿元。4月19日,工地上已矗立起高高的打桩机,2012年年底之前,首批厂房便可建成。
此外,在广州、武汉、成都、西安、沈阳等地,京东均有计划或已经拿下大幅土地,用于投资建设物流中心。而早在2009年,在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CEO刘强东的家乡江苏宿迁,京东已拿地538亩(36万平方米)。
按照京东商城的官方口径,它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商业领域的又一个神话:过去5年间,其交易额从2007年的3.6亿飙升至2011年的309亿。而其近两年来频频宣称的大手笔投资(2011年8月,刘强东公开称,3年内京东将投资100亿元用于物流建设),似乎也在努力证明,这是一家雄心与实力兼具的生猛企业。
不过,2012年3月以来,在创立14年、进军电子商务8年之后,这家声称已经融资超过15亿美元、估值高达100亿美元,但仍未展现出清晰盈利前景的B2C公司,却遭遇了来自内外部前所未有的不安与怀疑:巨额亏损、资金链紧张、管理层与投资方内讧、被迫上市融资……
而竞争对手此时也非常乐意“落井下石”。
3月下旬,一份据称来自“京东聘请的投资银行”的简报开始大规模传播。简报称,京东商城2011年的实际营业收入(不含POP平台)约为34亿美元(合210亿元人民币),远低于京东官方宣布的309亿元(扣除POP平台交易额后,约为270亿元人民币),而京东的毛利率仅为5.5%,当年亏损额高达1.8亿美元(合11.3亿元人民币)。虽然京东回应说“从未向任何投行人士提供过数据”,不过,一位参与爆料的人士坚称,“数据非常靠谱”。
与此同时,当当网董事局主席李国庆也公开表示,“京东的资金只能维持到8月至12月,12月是最后期限,必须抓紧时间融资或者IPO,否则会很难过”。4月17日,刘强东通过微博打破沉默,强势设下赌局,声称“可以让质疑者查看京东账户,若账上少于60亿现金,自己主动捐赠1000万,否则请质疑者捐出500万”。李国庆虽未应战,但仍指称京东“财务问题复杂”,“我想看老刘的账,可需要上百人的会计团队(当当网上市前审计只来了20多个人)”。
相比外部“谣言”,刘强东面临的更大挑战,是京东内部的“不安”。
一位前京东管理人士对本刊记者表示,京东的估值神话缘起于六个推论:第一,电子商务前景广阔;第二,B2C发展潜力高过C2C;第三,中国一定会诞生一个类似亚马逊的B2C公司;第四,京东目前看起来最像“中国的亚马逊”;第五,B2C模式的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很难一上来就盈利;第六,盈利拐点最终会出现,京东可以像亚马逊一样实现可持续发展。“你说这些观点对不对?都对。但最大的问题是,我在京东一直没看到这个拐点。”
这位人士直言,其在京东时一度非常茫然:自己全情投入,是否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情?目前仍在京东就职的杨迪(化名)也对本刊记者坦言:“如果没有商业模式的创新,京东只能是一门微利的生意。但这是高层需要思考的问题。”
而曾经为京东的快速扩张提供资金支持的投资方,目前也已逐渐失去耐心。4月,国药控股电子商务项目经理、“电子商务观察员”鲁振旺发文称:“京东投资方与管理层存在矛盾,部分投资方急于抛售股权。迫于投资方压力,(京东)预计无法等到2013年再IPO”。据本刊了解,一家早期入股京东的机构,已聘请独立第三方对京东各地的投资项目进行调研,以评估退出之可能。
2012年4月,不安与怀疑,充斥着京东商城内外。为了平息这一切,除了雄心和豪言,刘强东还需给出更多力证,展现出这家以“中国的亚马逊”自居的B2C公司的真实“钱途”。
投资“豪言”
似乎是为了与前述“来自投资银行的简报”呼应,4月15日,鲁振旺通过微博发布的一篇名为《京东商城的七大秘密》的文章推测称,“京东商城2011年毛利率为7%-8%,净亏损约15亿元”,并由此引发热议。
虽然京东方面回应称“这些数据实在很‘离谱’”,但没有人会否认京东商城的持续亏损,刘强东本人也承认这一点。
但刘强东给出的解释是“投资未来”。2011年8月,他在接受采访时称,“我觉得,持续亏损要看你亏在哪儿。我们所有的亏是亏在固定资产上,我们把账上的现金转化到不动的固定资产,这导致我们‘暂时性财务开销成本’太大。还有一次性投入,因为任何固定资产都会变成一次性成本的产生,所以暂时性的一次性成本也过高,超出了我们的财务承受能力,由此带来了亏损。”
刘强东曾对本刊记者强调,京东如果不大规模投资物流,是可以轻松实现赢利的。但物流,恰恰是他认定的京东未来的价值和竞争力所在。
不过,喜欢自称“东哥”的刘强东,似乎财务知识稍有欠缺。因为,京东对仓储、配送设施的投入,只是流动资产转变为固定资产,与盈亏无关。难怪,2012年4月刘强东设下赌局后,李国庆会调侃他说“搞不清现金、资金、净资产”。
并且,至少到目前为止,京东在固定资产上的投资,与刘强东的“豪言”并不相符。
由于京东此前的高调宣传,许多人一直认为,京东商城对固定资产的投资非常之大。2011年8月,刘强东公开宣布,“3年内京东将投资100亿元用于物流建设”。而在与各地方政府宣布合作时,这些大笔投资计划也逐步披露:2010年12月,京东宣布在武汉投资5亿元建设华中电子商务港;2011年3月,京东宣布,占地258亩的物联网基地及华南总部项目,落户中新广州知识城,项目注册资本8亿元;2011年9月,京东宣布,将在四川成都武侯区建设面积逾400亩的西部运营中心,而其在成都及西南地区的总投资额将超过5亿元。当然,投资最大的,还是位于刘强东老家——江苏宿迁的“京东信息科技园”,“项目总投资45亿元”。
本刊记者查询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和成都的国土资源部门网站发现,京东通过“招拍挂”手续已经拿下4幅土地:2011年7月,以3610万元拿下武汉市“保税区东吴大道南、高桥北三路西地块”,土地面积96050平方米;2011年9月,以3360万元竞得上海嘉定区“工1014号工业地块”,土地面积80006.5平方米;2011年11月,以6041万元竞得广州开发区JLGY-G3-1地块,土地面积100171平方米;2012年2月,京东又拿下前述北京亦庄地块。
不过,相比京东宣布投资计划的速度,这些项目的实际进展,却要缓慢得多。
比如,京东商城早在2010年4月就已宣布上海“亚洲一号”物流中心计划,直至2011年9月,它才最终取得土地,2012年4月才开始动工建设。而据江苏宿迁当地媒体的报道,京东2009年宣布的45亿元投资计划,仍在进行之中。刘强东2月底在宿迁“察看”时称,京东将“全力加快信息科技园一期工程建设,迅速启动二期工程”。
据一位京东离职人员透露,京东目前运作的5个一级物流中心,土地全部是租用的,京东的“投资”,只是对个别仓库进行了改建或者扩建。
此外,2011年12月7日,刘强东还通过微博宣布,京东将购买300多辆卡车,以自建干线运输(城市间的远程运输)车队。但京东华东区一位基层物流经理向本刊记者透露,“现在,京东的干线运输仍采用外包形式,只是在城市中的运输,采用自己的车队”。
可以说,2012年之前,在购地、建仓和购置车辆设施等大额资本支出项目方面,京东商城始终是非常节制的。刘强东的“投资”,多数仍只停留在“豪言”之中。
京东“钱紧”
但2012年,京东商城的投资项目似乎正在加速。3月,刘强东公开表示,京东2012年整体的物流投资将达到36亿,包括土地、房产和各种设备采购等。也恰在此时,对京东资金链紧张的质疑,开始纷至沓来。
4月,面对李国庆的质疑,刘强东回应称“京东账上现金至少60亿”,而在李国庆回击说“(京东)财务很复杂”后,刘强东又称,“我知道你说的是(现金中)还有供货商货款。我可以给你普华永道对京东的审计报告,可以证明京东净资产远远超过60亿!这可是剔除应付账款的!”
刘强东宣称的“京东账上现金至少60亿元”,或许反映了京东目前的真实现状。但李国庆就“应付帐款”的质疑,也并非没有道理。这就是零售业普遍存在的“类金融模式”,也即零售商利用“账期”免费占用供应商货款。
考虑到京东目前对供应商的“账期”为2个月(供应商供货后,京东在2个月内付款,实际可能长达3个月),而其库存周转率约为11天,这就意味着,在从供应商处进货不到半个月后,京东便已完成销售、收到货款,但其向供应商支付货款,却在进货2个月之后,这些资金将在京东的账上至少停留1.5个月。也就是说,京东目前账户上的现金,包含了过去1.5个月对供应商的“应付账款”。如果京东每月的销售额为20亿元,那么,它可占用的供应商资金将高达30亿元。
当然,只要京东能够维持其销售规模,它就有可能继续“免费”占用更多的供应商货款。不过,如果京东手中的现金,不断被“经营亏损”和“固定资产投资”吞噬,其面临的风险也将持续累积。
“说实话,老刘现在确实有钱,但京东总共融资不过100亿元人民币,已经烧掉了一些,如果现有的战略继续下去,就只能寄希望于IPO成功了,可是,万一IPO失败呢?一个习惯高歌猛进的企业,一旦受挫,内部人员和供应商信心动摇了,挫败很可能是雪崩式的。”库巴网创始人、董事王治全对本刊记者说。虽自嘲“自己或许格局不够大”,但王治全仍建议“京东应该进行战略调整”——合理利用超过15亿美元的巨额融资,趁着现在资金仍有余量,适度降低增速,放缓投资节奏,同时告别持续的价格战,减少亏损。
另一电商高管也表示,刘强东此前“豪言”的投资计划,高调说说也就罢了,但如果他真的打算大规模投建物流设施,那就可怕了。“按照京东现在的调门,10万平方米起的大仓库,一起来必须是最先进的立体仓,一平方米的造价就是上万元,建个仓库要砸10个亿的资金在里头,对一个还亏损的企业来说,这真有点疯狂了。”
如果说,投资物流是刘强东的自主选择,那么,京东深陷“持续的价格战”,则是身不由己。
京东总部员工杨迪对本刊记者表示,现在电商行业有点“闹”。“苏宁和国美进军电商的势头都很大,而老刘的性格又很霸气,他的行事风格是不仅要领先,而且要把人家甩得远远的。其它企业不招惹京东也就罢了,真干起仗来,老刘丝毫不会犹豫。而且,如果不能维持高增长和高市场份额,资本市场凭什么给京东这么高的估值?”
一位电商分析人士指出,作为京东的竞争对手,苏宁和国美最大的“死穴”就是已经上市,需要向投资者交出合格的财务业绩,但客观而言,在持续的价格战方面,它们均比京东更有实力。在其看来,如果电商行业停止惨烈的“价格战”,京东将会是最大的受益者。
但这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在京东身处舆论风口浪尖之时,3月,国美网上商城与当当网合作的“国美电器城”,宣称打造“全网最低价”。4月苏宁易购也启动了“全网底价日”促销,并称为此投入了10亿元的货源,让利上亿元。
面对后来者的挑战,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为了巩固、提高市场地位,京东将难以走出“价格战”泥潭。虽然,根据艾瑞的数据,京东目前在B2C市场(含平台式B2C)的占有率高达17.2%(仅次于淘宝商城的53.3%),不过,在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之中,京东的地位并不稳固。2011年,这一市场的总体交易额为1791.1亿元,而2015年,这一数字可能将超过1万亿元。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王治全看来,虽然京东账上有“60亿元现金”,也并不意味着“不缺钱”。他表示,就京东目前300亿元交易额的盘子而言,它持有的现金是充裕的,但问题是“京东跑得太快了”,“如果京东的盘子按照着100%-200%的增长速度往前冲,要让生意持续转下去,未来没有大量的营运资金补充,是不可能的。”
的确,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其持有的现金也需相应增加,二者应同向变动。否则,企业的短期偿付压力过大,将导致“资金链断裂”风险。从苏宁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一关系。
2006年,苏宁电器的销售额为249亿元,2010年增长至755亿元,这两个数字与京东2011年交易额和2012年预期交易额(前述“投行简报”数据为470亿元,京东官方数据为600亿元甚至1000亿元)相仿。而2006年,苏宁持有的“货币资金”也仅为33.4亿元,不过,2010年,这一数字已大幅增加至193.5亿元。
上市迷途
对于如今内外交困的京东来说,如果能够在短期内实现IPO,或者是完成新一轮融资,所有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事实上,被京东视为榜样的亚马逊,1997年上市时也仅刚刚创立两年,而其首度实现盈利,则要等到6年之后的2003年。
但近期,京东所遭遇的来自竞争对手的“公关战”,恰恰与其日渐清晰的上市计划有关。
早在2010年6月,刘强东就称京东2011年有望登陆纳斯达克或香港资本市场,“不会有第三个地方”,但这一计划最终未能成行。之后,刘强东多次强调“2013年前京东绝对不会上市”,不过,2012年4月6日,有消息称,京东已经圈定美林、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担任IPO承销商。
而据本刊了解,京东的IPO计划的确去年就已启动,但具体的上市时间曾几经变更。一位知情人士向本刊透露,京东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2011年6月前就已进驻京东,当时,京东对普华永道传递的信号是,希望在2011年下半年上市,不过,“京东内部关于上市时间的说法一直在变,最近的说法是2013年上市”。
上述知情人士还称,虽然未看到京东合并后的财务报表,不清楚具体的经营状况,但据其了解,“除了不挣钱,京东其他运营层面都不错,比如,没有大量库存减值的现象,而且它对很多供应商都很有话语权,卖不出去的货可以退掉”。
虽然京东的持续亏损路人皆知,但时至今日,其“亏损额”仍是一个秘密。前述“投行简报”称,京东2011年销售额为210亿元,净亏损11.3亿元。按照这一约5.4%的“亏损率”,京东2007年至2011年的销售额以370亿元计(其中,2007年至2010年为京东官方宣布数据,2011年以210亿元计),其累计亏损额为近20亿元。
而2007年以来,京东官方宣布的融资共有三轮,投资方包括今日资本、老虎基金、俄罗斯投资公司DST等,累计融资额高达15.31亿美元(合近100亿元人民币)。如果京东此间累计净亏损近20亿元,那么京东目前的净资产仍应在80亿元左右。这也与刘强东4月与李国庆叫板时的口径一致,即“京东净资产远远超过60亿元”。
但对京东来说,1997年亚马逊在“营业收入仅1.47亿美元、净亏损0.27亿美元”的情况下仍能成功上市,已是一个很难复制的奇迹。在今天的资本市场,“不挣钱”并且无法展现清晰的“钱途”,已成为京东上市计划中最大的硬伤。2011年之后,刘强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以增强京东的造血能力,至少是减少出血点。
在“节流”方面,据媒体公开报道,2011年11月,京东宣布对39元以下订单收取5元运费,结束了多年来“全场免运费”的政策;2012年4月,京东又宣布对误购商品的上门取件服务收取最高为50元的运费。
在“开源”方面,京东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毛利率”。与亚马逊对比,京东最大的差距就是,前者1995年创立至今,毛利率始终保持在20%左右,2011年的数据为22.4%。当然,亚马逊的高毛利,是以“技术和创新”为前提的。
而从竞争激烈的3C行业起家,以及长期的价格战,却让京东始终无法摆脱“低毛利”魔咒。据鲁振旺推算,2011年,毛利率仅4%-5%的3C产品贡献了京东约50%的交易额。前述“投行简报”也显示,2011年,京东的毛利率仅为5.5%,2012年,它的“目标毛利率”则是9.2%。
一位京东内部人士也向本刊记者透露,2012年,京东对采购人员“毛利率的考核要求”普遍上调了。在京东,对采购人员进行绩效考核的核心指标就是“规模”和“毛利”。
“2011年下半年,公司特别强调规模,有两三个月,毛利在‘绩效考核指标’中的占比,甚至被调整至10%以下。”上述人士称,“但今年,对毛利指标强调多了,目前是规模占比60%,毛利占比40%”,“公司希望采购人员能多与供应商协调,以京东的规模增长优势,将毛利率水平提高15%-20%,比如,大家电的毛利率能从6%提高到8%”。
2012年2月,京东一个供货商爆出的“合作协议”显示,京东不仅要求其以最低价供货,而且须保证20%的毛利率,且毛利总额不低于100万元。
而2010年以来在“毛利更高”的百货业务上的持续发力,则为京东提高“整体毛利率”提供了另一选择。目前,其约10%交易额来自百货。一位京东百货供应商告诉本刊,与2011年相比,京东对毛利率的要求明显提高了。“直营业务一定要求保证30%的毛利率,这是强制性要求,如果达不到30%,就要提供额外的返点。以往,我和他们只是谈一个总毛利率,现在,每款产品都有要求,去年还没有这么严格的数字指标。”该供应商揣测说,“这应该和京东的IPO计划有关,他们需要账面上做得好看一点。”
而进一步做大规模,从供应商处争取更多的资源,被京东视为改善经营业绩的最有力举措。因为,京东目前获得的支持,还远不及苏宁、国美。
4月,京东新任CMO蓝烨亲自登场,主导了与家电厂商800亿元采购订单的签署。此举的目的,无非是告诉家电制造商,京东就是个现实的重要渠道,希望它们能给予一样的资源和政策。曾在联想任职15年的蓝烨对本刊称,他的使命之一就是“帮助京东构建与供应商的战略合作伙伴,因为我非常了解它们的想法和操作思路。”
而刘强东本人,则对开发京东的“平台价值”寄予了厚望。这是一种类似于淘宝商城(天猫,平台式B2C)的业务模式,即,京东不自主销售,而是向其它零售商提供B2C平台(POP平台),并收取相应的“管理服务费”。2011年,POP平台为京东贡献了10%的交易额(近30亿元),而2012年,刘强东的目标是150亿元。
甚至,将京东作为一个“广告平台”,也能够带来不少收入。本刊获得的一份京东广告报价单显示,其首页焦点图一天的“刊例价”为4万元。
不过,随着京东业务规模的扩大,其刚性支出也将大幅增长。其中最显而易见的是人力成本。前述前京东管理人士指出:“京东的人均产值一直在150万元左右徘徊,销售收入和雇员数量基本保持正比例关系。比如,仓储人员税前工资大概是3000至3200元,不含四险一金,配送人员基本在4000块钱以上。这些人占公司总人数的60%以上,这部分成本未来会刚性增长。”
截至2012年2月,京东商城员工总数超过2.4万人。刘强东宣称,2012年,京东还计划招聘2.5万人。而据鲁振旺估算,京东2011年的人力成本已高达15亿元。
那么,京东能够按照刘强东设定的路线继续高歌猛进吗?
在王治全看来,京东当然有“取得成功的可能”,但这依赖于一系列“概率性事件”同时发生:市场环境相对理性,京东自营业务大体盈亏平衡或者微利;POP平台发展顺利,贡献盈利;供应商维持信心,账期是持续而稳定的;人员规模激增的同时,内部管理是可控的;最后,资本市场回暖,京东的高估值能够兑现,在有资金需求的时候,能够顺利IPO。
但是,所有的好事,京东都能赶上吗?(文/21世纪商业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