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在深圳举办的WinHEC微软宣布高通的芯片支持运行传统x86 EXE程序的时候,小编就已经想好要聊一下微软的跨平台梦以及ARM的未来了~只不过最近终于空出来了时间可以来聊一下这件事。
小编其实非常诧异,不明白微软为什么要在WinHEC上发布这一消息~对微软来说,这个大新闻是Windows 10以后最具爆炸性的一个消息,甚至超越Windows 10。一个里程碑式的转折点,至少也得是在Windows这种级别的发布会上发布,然而微软却就在去年的WinHEC宣布了这一消息~而且并不是唯一重点。
虽说WinHEC也是微软很重要的一个会议,但是因为会有很多内容发布,所以很多消息的重要性会被弱化。对微软来说这是自Windows 8以来首次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跨平台,多年的跨平台夙愿终于被实现了。而此前所谓的跨平台更多只是UWP应用可以跨平台,而UWP的推广一直也不是那么顺畅,大半部分应用还是以EXE为主。
但此次则是在ARM上跑Windows 10,非Windows 10 Mobile,而且运行的是x86 EXE应用。但在微软其他技术亮点的掩盖下,这一消息并没有掀起多大风浪,仿佛就是一烟云,随风就散了,不知是不是有意而为。
在Windows的历史中,Windows 8是极具分量的一款产品,也是微软野心最具想的表达。从刚刚开始微软就想要去做一个真正跨平台的系统,全部的芯片都能能运行一套Windows 8(主要是ARM和x86构架),然而在研发的过程中却遭遇了重重困难,大幅拖累了整体的研发进度。最终不得不放弃,转而推出Windows RT适配ARM芯片,只有Metro(现名Modern)界面下的部分程序实现跨平台。
而在Windows 8.1和10中,其实也没有过多的变化,更多只是对界面和兼容性等进行修正,在跨平台这一路上只有UWP应用撑一下场面,但是UWP应用的推广并没有多大成效,而且系统本身依旧不是跨平台的,虽然移动端和PC使用相同的内核,但你永远不会认为这俩是一套系统,顶多是相似。
直至去年在深圳召开的WinHEC上,微软宣布了与高通的合作,微软的跨平台梦终于是笑醒了。从小编的理解来看,高通与微软的这次联合是掀开了次世代革命的序幕,传统的桌面平台和所谓的移动市场不再有明确的分界线。IT圈现有的格局将产生巨变,原本Intel近乎一家独大的PC市场平衡将被打破,PC市场的ARM系新生力量和崛起的AMD将夹击Intel,PC将重新陷入乱世状态,当然这只是纸面的分析,因为骁龙835的笔记本并没有上市,一段简短的视频并不能成为我们评断的标准。
上面说了很多Windows跨平台战略的内容接下来我们讲一下ARM,不过小编将从自己的角度去讲这些,然后拿一些专业的资料稍作补充。
小编初识ARM是2004年下半年,小编折腾了一年的电脑后,感觉这块已经饱和市场,出不了PC诞生时的那些奇迹,转而开始了解当时并不是主流的移动市场,刚开始还是以笔记本为主,但慢慢就转向了掌上设备。因为掌上设备的硬件体系和PC不完全相同,而且处于萌芽状态,有更多的奇迹可以诞生,最重要的个人偏好小而精的设备。不过之所以不说是智能手机,就是因为当初还是PDA的天下,还是Palm独大的时代。他们所采用的芯片就是基于ARM指令集的处理器,大都是ARM9和老点的ARM7、ARM5等等,频率一般几十MHz,不过百。
而公认的PDA先祖也就是和现在平板很像的苹果Newton,这也是小编知道的最早采用ARM芯片的移动设备。1980年苹果开始和Acron合作开发ARM处理器,1990年成立ARM,1993年苹果发布Newton,1997年由于理念过于超前Newton停产。而虽然苹果Newton失败了,但是ARM却在逐渐发展壮大,ARM独树一帜的授权模式也是能顺利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避免了与众多处理器大佬的直接竞争:ARM只负责设计处理器构架,然后将构架通过知识产权的形式授权给客户。
而且ARM的崛起主要是搭乘了便携设备的快车,借着智能手机浪潮瞬间成为顶级芯片设计公司。智能手机的爆发点大约发生在ARM11和Cortex系列,小编的第一款安卓智能机就是ARM11的百万神机中兴V880,骁龙MSM7226芯片。ARM11基本没有出任何波折,从冯诺依曼架构顺利转向哈佛构架,然后顺利结束了其生命周期,对用户来说唯一的缺点就是相比ARM9更加耗电,但大家基本都接受了一天一充的设定,所以也无大碍。
随后ARM就步入了Cortex系列,32位的Cortex-A8/A9/A5,比较平稳地提升性能,基本也没有特别意外的地方。值得注意的就是高通并没有选择购买了Cortex A系列构架的授权,而是选择购买ARM V7指令集的授权,自行设计的经典的krait构架。
然而接下来的一代Cortex系列却有成为了ARM历史中的一个转折点。高速发展的ARM不再仅仅满足于攫取已在囊中的低功耗移动芯片的利益,同时推出了两款新构架的产品,一个是高能耗比的A7,而另一个则是高性能的A15,同时还推出了big.LITTLE架构,用以搭配两种芯片获得最佳体验。A15设计的本意是面向高性能市场,桌面市场被Windows x86高度把控,那么linux为主的服务器市场总该有一条路吧!但是事实证明第一次的尝试往往都是失败的~依然是手机芯片厂商采用了A15构架,生产出了火炉一代。发热和耗电都比较过分,而高通基于ARM v7指令集设计的krait构架则有着比较均衡的体验,借势而起。
但你以为Cortex系列此后会专心研究更适合手机的芯片,而放弃在高性能领域的探索了么?no~
全新的64Cortex-A53/A57发布,而且因为苹果早早获得ARM v8指令集授权,打响了移动生态圈64位的第一枪。导致措手不及的高通只能放弃基于32位ARMv7指令集的Taipan,转用公版A53 A57的big稬ITTLE架构,但A57和A15只是半斤八两,在20nm工艺的加持下,旗舰骁龙810成了最强电老虎,耗电又发热。但好歹家底厚实的高通撑过了这一波,终于拿出了自主设计的64位Kryo构架,产品对应为四核骁龙820,市场表现不错,基本挽回了骁龙810所糟蹋掉的形象,而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打磨后,八核Kryo构架的骁龙835即将面世。
也就是微软WinHEC上的主角,前面ARM发展历程讲的有点多,接下来先说下Windows 10运行在ARM之上的原理,这里其实需要提一下Intel ATOM。
Atom是Intel觊觎智能机市场的所推出的芯片系列,其没有沿用之前Xscale的套路使用ARM构架,而是将桌面平台的x86指令集进行了精简优化,挪到了移动平台上,其目标当然是Android,移植系统好说,Android基于Linux,而Linux本身就是一个超级跨平台小能手。但大部分的应用软件都是针对ARM指令集开发的,怎么才能做到兼容呢?Intel没有等待生态圈的适应,而是使用了指令转换技术,将ARM指令翻译成x86处理器所能执行的代码,所以在运行一些非原生支持x86指令软件的时候,其性能是有损失的。Windows所采用的因该是类似的指令转化技术,但至于是硬件级的放在了835芯片中还是软件级的放在了Windows系统中,还不能确认~
而据传闻,骁龙835的运行x86 EXE程序的性能基本达到了Core i3的水平,而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一性能水平足够使用了,而在骁龙835处理器的芯片价格尚不清楚,但是骁龙821的价格我们还是知道的,骁龙821处理器残血版(2.15GHz)要50美元,射频模块19.5美元。那我们看一下Intel Core i3处理器的价格,就看看笔记本上的U系列,Core i3-7100U售价281美元。如果骁龙835真能达到Core i3 U系列的性能那么势必会对Intel低端造成巨大的冲击。
但是我们依旧应该明白,即便骁龙835能达到Core i3的性能水平,也只是通过指令转换得来的,和采用指令转换的Atom一样,会有一定的兼容问题。在运行一些需要专用指令的类似设计和编程的应用方面还会有一定的问题,简而言之原生支持Windows的Core系列可以做到的比骁龙835更多,骁龙835所瞄准的应该只是消费级的市场。通过低廉的价格和更系统化的体验来变革Windows笔记本市场,相比Core系列,骁龙系列是面向移动市场的SOC,拥有极高的整合度,而且功耗控制也更加恐怖,满载功耗6~15W,而Core U系列的TDP功耗多在45W。所以当高通SOC进入传统PC市场,将给原来的传统体系带来巨大冲击。
笔记本的形态几十年来都没有什么大变化,所谓的二合一、变形本、超极本大都是物理变化,而笔记本的本质上并没有改变,依旧是生产力工具,当年的上网本就打着满足用户消费娱乐体验的旗号大卖了一年,但是其死得也很快,就是因为其并没有改变笔记本的使用形态,只是忽悠了一把消费者。
而骁龙835进入笔记本市场以后,势必会将智能手机的高整合度和使用体验带进笔记本市场,而且拥有了大容量电池的骁龙龙835没有了功耗的后顾之忧,可以拥有更大的施展空间。
微软在Windows Phone时代就只与高通合作,此次的ARM芯Windows笔记本选择与高通合作很合乎情理,但是并不要以为只会与高通合作,毕竟高通一家并不能吃下整个新兴的ARM笔记本市场。个人猜测待独占期结束后,其他芯片厂商会根据其市场表现选择是否与微软合作。不过在适配上应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毕竟高通的SOC中,处理器构架和图形芯片都是独家的,处理器比较好说,都是基于ARMv8指令集设计,但是图形芯片的适配应该就没那么简单~可能现在这些芯片厂商就已经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组与微软沟通此事了。
上面所说的大部分都只是纸面的分析,那么对于消费者来说骁龙835进军笔记本市场究竟会带来什么?
首当其冲的就是超长续航,省电的ARM核心在提供了够用性能的同时,将提供超长的待机表现,原本酷睿系列进化到六代,加上压缩性能才达到的十小时续航,ARM可以轻松达到,而且快充技术也会来到PC平台,真正的移动时代将会到来。这或许会彻底改变我们插着电源线使用电脑的习惯。
而第二点就是全面的体验,智能手机将所有的功能集成在一颗SOC中,体验是很成体系的,而且不存在不兼容的问题,而笔记本如果想增添功能,如4G支持,多数是通过与额外的硬件去扩充,驱动的支持和稳定性都需要看硬件厂商,有时候更新驱动就出问题,极其影响使用体验。而是用骁龙835这种高集成度的SOC这些问题就相对较少,而且相较于专心优化性能和功耗的PC芯片而言,智能手机芯片在功能性方面更优秀,如果经过合理的适配或许会给PC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当然PC圈的生态进化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进化才能适应ARM芯片,微软推广UWP应用的惨状还历历在目,所以不对Windows下的原生ARM支持应用抱期待,UWP本身的效率不错,但是并没多少开发者支持,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但是使用过转换技术的ARM笔记本只要度过这一段空档期,迎来全新的生态环境后,会有更出色的体验,也会更加吸引用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