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评论(0)
小行星/彗星撞击地球是科幻影视中常见的情节,也是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的巨大威胁。
小行星撞击被认为是6500-66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连续四颗火流星分别袭击了我国云南省香格里拉、云南省西双版纳、吉林省松原、青海省玉树地区,引发了社会热议,以及国内学者和政府机构对行星防御研究的重视。
今年4月24日,在中国航天日开幕式上,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曾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航天将论证实施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测工程、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拉开新时代探索九天的新序章”。
那么,如何对付有威胁的小行星?就像电影中一样上核弹?
目前的主流方案是“传统动能撞击”(Classical Kinetic Impactor/CKI),但是在短期预警时间条件下,无法有效防御直径140米级的危地小行星。
中国科学院复杂航天系统电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王艺睿博士、李明涛研究员、周炳红研究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龚自正研究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王建明高工、王传魁高工,联合设计了“航天器火箭末级组合动能撞击方案”(Assembled Kinetic Impactor/AKI),简称“末级击石”。
根据这一方案,航天器进入深空逃逸轨道后,火箭末级与航天器不实施星箭分离,由航天器操控末级组合体撞向危地小行星,从而充分利用火箭末级的剩余重量,提升撞击小行星的动量,进而提升小行星轨道偏转能力。
“末级击石”行星防御任务方案示意
科研人员参考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技术参数,假设火箭末级重量为6.5吨,以偏转直径约492米的Bennu小行星轨道为例,开展了数值仿真。
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动能撞击方案,利用单发长征五号发射“末级击石”任务的偏转效果,可以等效于三发长征五号发射传统动能撞击任务的偏转效果。
利用此方案,对于十年内偏转直径140米的小行星轨道,偏转距离可由不足一倍地球半径提升至一倍地球半径以上,为十年预警时间条件下偏转直径140米级危地小行星提供了一种潜在高效技术手段。
两种动能撞击方式对140米级小行星的防御效果对比
该成果以“Assembled Kinetic Impactor for Deflecting Asteroids by Combining the Spacecraft with the Launch Vehicle Upper Stage ”为题 ,于近期发表在行星科学领域知名期刊Icarus上,审稿人评价该文章“This is an intriguing, simple and, to my knowledge, novel idea(有趣、简单、新颖的想法)”。
该成果得到北京市重大科技专项、民用航天技术预先研究、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项目、中科院创新交叉团队和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重点培育方向等课题资助。
- 热门文章
- 换一波
- 好物推荐
- 换一波
- 关注我们
-
微博:快科技官方
快科技官方微博 -
今日头条:快科技
带来硬件软件、手机数码最快资讯! -
抖音:kkjcn
科技快讯、手机开箱、产品体验、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