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级市场不断拿下标志性大单的阿里云,竞争优势何在?6月15日,云栖大会·厦门峰会上这一疑问得到解答,阿里云总裁胡晓明集中展示了其撬动企业级市场的三大利器:全面的云计算、企业级互联网中间件、大数据平台数加。
“未来三年内,中国40%以上的企业都将采用云计算开展业务。”阿里云总裁胡晓明表示,企业、政府和各类机构,已经走过了对云计算的认知阶段,这一阶段思考的是如何更快、更好的部署实施。对此,阿里云已经准备并实践了一键开启式的服务方案。
Apsara Stack:构建专有的阿里云服务
想要拥抱云计算,但又需要考虑数据本地化与安全合规问题,这是当下不少组织和企业的纠结所在。阿里云提供了全面的云计算服务,包括了日常的公共云、专有云(Apsara Stack)以及通过多种方式构建的混合云。这是当前全球少数提供全面服务的云计算公司,如Apsara Stack更是全球首个专有云服务,AWS和Azure的同类产品尚未正式推出。
胡晓明认为,无论专有云还是混合云都是公共云计算的延伸。专有云(Apsara Stack)基于经过大规模市场服务验证的阿里云公共云平台,针对企业市场进行了二次优化,可以让企业内硬件资源在系统层完成统一调度,实现资源大融合,同时满足了政企市场的安全合规和可靠性要求。
这意味着企业用户可以享受一致性体验的“专有云+公共云”的混合云服务,既能为本地数据中心赋予阿里云同款云架构能力,又能无缝获取公共云的弹性扩展能力,无需考虑软件架构的差异。在资源不变的情况下,计算能力获得了成百上千倍的提升。
目前,海关总署、浙江政务服务网、云上贵州、中石化等大型政企客户已经采用阿里云的专有云(Apsara Stack)构建了新一代IT系统。
阿里云互联网中间件:复制阿里巴巴的企业级互联网架构
“只是将系统云化还远远不够”。胡晓明说,在云计算环境重构业务架构来应对互联网带来的不确定性挑战才是关键。
传统IT架构往往是设计好固定流程,再用软件去实现自动化。这样一来一个项目一个垂直架构,相互之间割裂,导致了资源孤岛、应用孤岛、数据孤岛出现。几乎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求。
在刚开始互联网业务的时候,阿里巴巴即面临类似的挑战。在历经了用云架构应对双11这样全球巅峰挑战、用企业级互联网架构应对业务的巨量创新需求之后。阿里巴巴积累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将核心能力原子化,抽象封装,以应对来自需求、用户规模、创新、数据等等的不确定性。“阿里巴巴内部的2万多个服务应用中心,做到了能力抽象,实时打通数据,新的创新基于这些能力和数据快速实现。”阿里云资深架构师赵杰辉表示。
现在这一经过严苛实战考验的阿里云互联网中间件也对外开放服务,帮助企业做到资源融合、架构共享、数据互通。中石化采用这套架构搭建了国内首个工业品电商网站“易派客”,从立项到上线仅用时3个月。能够处理2000~3000亿次调用服务,2万亿条业务调用链,管理4000次线性扩容和缩容。
目前,全国已经有30多家大中型政府机构、企业集团采用阿里云互联网中间件,真正实现了“互联网+”战略的实施落地。
数加:开放阿里巴巴十年大数据能力
“数据是DT时代的生产资料”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创新者的共识。但如何挖掘数据的价值,很多人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
阿里巴巴是最早借大数据取得商业成功的企业。通过对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客户行为进行分析,诞生了蚂蚁微贷、花呗、借呗;菜鸟网络通过电子面单、物流云、菜鸟天地等数据产品,为快递行业的升级提供技术方法。使得数据从原本的成本中心转身变为价值中心。
“我们将阿里巴巴十年的大数据能力在数加平台上开放出出来,希望所有的企业都能用这样的计算能力去开采数据。”胡晓明说,数据是企业、国家弯道超车的机会,拥有数据并不意味着就能获取数据的价值。“数据需要靠计算来挖掘。”
比如,浙江省拥有非常丰富的交通数据,但此前受限于计算能力无法释放数据的价值。在同阿里云的合作中,借助MaxCompute的强大计算能力,实现了对省内1300公里高速路段未来1小时车速的精准预测。这背后的运算量惊人,但系统可以在秒级内完成。
一些创新创业企业正在快速的吸收阿里云的大数据能力红利,包括饿了么、大麦网、来伊份、墨迹天气等。“他们对数据的理解和创新很多已经远超阿里巴巴,缺乏的只是强大的计算能力去激活”,胡晓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