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大年初四,微软上线了又一个全新的“黑科技”网站What-dog.net,只要上传狗狗的照片,人工智能就会辨别出它的的品种和性格。全球社交媒体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尽情玩乐的大好机会,于是美国总统候选人“川普”又被贴上了一个“二哈”的新标签。
和之前屡屡被网友“玩坏”的How-old.net及TwinsOrNot.net一样,What-dog.net背后的智慧同样来自于微软智能云:“牛津计划”负责识别出画面上的人物(这次是狗狗)特征,微软云上的机器学习在神经网络上建立数据模型,通过不断地比对和筛选各种条件和特征,最终形成越来越聪明和准确的判断。
“真正的‘智能’体现在系统的自我学习能力。我们不是在用‘穷举法’去一一比对一个庞大的数据库,而是在不断地自我学习和完善判断标准。因此,玩的人越多,收到的照片越多,判断结果就会越准确。”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刘震解释说。
“90年代有幅漫画说‘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今天,微软云上的智能应用已经能分辨哈士奇和阿拉斯加雪橇犬的区别了。”刘震笑道,“微软智能云要做的,就是让每个人都能真正体验到智能带来的变化。”
从尖端科技到身边创新
1986年,刘震进入法国国家信息与自动控制研究所进修博士学位。他选择的研究方向,正是当年中国“863计划”中最尖端的信息技术课题:并行计算——通过让成百上千的处理器协同工作,主频只有十几兆的“386”级CPU也能实现高性能计算——这种分布式计算架构可以看作是今天云计算的一个早期雏形。
“作为一个信息工程师,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30年来能够始终站尖端技术发展的最前沿。”刘震说,“而我心中一直有个最强烈的愿望,就是要尽快地将技术转换为实在的创新应用,让更多人能享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好处。”
早在互联网普及之前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刘震就已经在用电子邮件以及网络电话和远程白板的软件锥形与世界各地的同行进行交流和协作了。“通过互联网实现高效的远程协作,这正是今天Office 365的强项。当年全球顶尖实验室里的科研工具,如今成了人们触手可及的手机应用,这才是技术进步的真正意义所在。”
刘震从2012年起担任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而工程院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将微软的各种“黑科技”转化成每个人都可以用到的产品和服务,让“高大上”的技术以最“接地气”的方式造福寻常百姓的工作与生活。通过与本土合作伙伴携手,刘震带领工程师团队与地方政府展开深入合作,因地制宜地为陕西、重庆等地量身定制了本土化的“未来城市(CityNext)”计划,以微软的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为基础,为推进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训、创业孵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秀”的不是黑科技,而是创新的无限可能
无论是会聊天的微软小冰、看颜值的How-old.net还是What-dog.net,微软在社交媒体上秀出这些“黑科技”不是为了打造“网红”,而是希望人们能通过“牛津计划”窥见微软智能云中蕴藏的无限潜力,让更多的合作伙伴、开发者、潜在用户一起利用这些技术创新去发掘真正的机遇和宝藏。
在2015年BUILD微软开发者大会上首次亮相的“牛津计划”是一系列符合REST规范的API接口和 SDK开发包的集合,通过www.projectoxford.ai网站免费开放给全球的开发者使用(内有中文链接),目前已经提供了计算机视觉识别、人脸识别、情感识别、视频检测、语音识别、声纹识别、语言理解智能服务等一系列用于智能人机交互的开发接口,并且还在不断持续更新中。
在“牛津计划”的背后,凝聚了多年来微软在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必应搜索、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各个不同领域积累的研究成果和最新技术,是微软集全球之力打造的智慧结晶。例如,微软亚洲研究院主导开发了面部识别的API、语音识别的部分来自于必应团队的研究成果、TwinsOrNot前端应用诞生在中国,What-dog.net是英国团队的作品,而“牛津计划”运行的微软智能云平台则是由微软中国云计算与企业事业部负责开发和运维的。
最近火热的人工智能助理Cortana小娜中的一些核心技术也通过牛津计划开放给第三方开发者了,比如语音识别和语言理解智能服务。 在Windows 10中,“她”能听懂语音指令,帮你搜索文件、查看天气、预定约会和行程;而在微软智能云的Cortana分析套件中,“她”甚至懂得从销售图表中发现潜在的供应链风险,并用语音和动画为你展现出来。
“‘牛津计划’让我们把业界最先进的人工智能化繁为简,为全球开发者搭建的一个通向未来人工智能的快捷入口。我们希望能以此启发灵感,让开发者利用这些开放的接口和工具,开发出更多新奇的应用。”刘震介绍说,“‘牛津计划’也好,微软智能云也好,微软的职责是发挥我们的技术优势搭建平台,帮助开发者摆脱技术的束缚,尽情发挥自己的无限创意,打造不同应用领域的‘小娜’。”
以智能体现大数据的价值
萨提亚•纳德拉就任微软CEO之初,便提出了“数据文化”的概念:要让企业中的每个人都能快速获得有用的数据洞察,以数据中蕴藏的智能,真正推动企业业务的创新与变革。今天,发掘数据中的智能,正是微软智能云的核心使命之一。
“一切智都从数据中来。”刘震说,“微软用大数据打造了人工智能。反过来,通过HDInsight、机器学习、PowerBI,微软智能云也在打造智能化的平台和工具,帮助更多人更快速、更直观地发现数据洞察中的价值。”
从数据中发现智能,是刘震最熟悉的领域之一。2000年,刘震进入IBM旗下的T.J. Watson研究中心,他的职责就是通过数据分析和建模,找到提升系统计算能力的最优算法。当时,IBM面向企业市场推出了“按需计算(On Demand Computing)”服务,属于比较早期的IaaS服务模式。为了确保可靠的SLA,当时的策略是将CPU负载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以换取系统的稳定性。刘震带领团队对计算任务的业务场景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搭建了相关应用场景的预测数据模型。通过优化负载均衡,他们在确保高可用性的前提下,将CPU的使用率提高到了2倍以上,从而显著降低了计算农场的运营成本。
“通过数据模型优化算法,这在原理上与今天的机器学习其实是一脉相通的。”刘震说,“当时我们只能设计出两到三层的神经网络,因此计算模型的准确度相对比较有限。今天,运行在微软智能云上的机器学习,可以调用几乎无限扩展的运算力,这意味着我可以利用多得多的神经网络层级进行智能化的运算。在这样的智能云的帮助下,人工智能要玩转‘围棋’,其实是没什么悬念的。”
让企业在自己的数据中心,体验到微软智能云
“云计算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刘震希望每个人都感受到微软智能云带来的变化,但也非常清楚将技术转化为创新需要循序渐进。“如果企业对上公有云有顾虑,我们为什么不想办法让企业在自己的数据中心里,体验到微软智能云的好处呢?”
2016年1月底,微软推出了Azure Stack的首个技术预览,它的任务很明确,就是把微软智能云带到用户的本地数据中心里。微软是唯一能同时提供公有云、私有云和无缝衔接混合云解决方案的云服务商,而Azure Stack标志着微软混合云战略进入了2.0时代。
Azure Stack脱胎于微软智能云Azure,能够在本地数据中心内提供与Azure公有云一致的云平台体验,用户可以通过Azure的云架构和管理方式,在本地数据中心部署IaaS、PaaS服务,并灵活利用Azure生态系统中多样化的资源与应用。利用Azure Stack,开发者编写的应用和服务可以同时在公有云和本地环境中部署;企业内的IT专家可以选择在本地数据中心上运行云化的IaaS和PaaS服务,实现更高效的管理和快速交付;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由决定将应用和负载部署于本地,或是将其快速扩展到Azure公有云中实现弹性扩展。
生于60后的刘震说话时脸上总是带着微笑,言谈举止间让人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亲切感。“人的感受与体验是最重要。”刘震说,“无论机器学习还是人工智能,我们做技术的,归根到底是在机器与人之间建起一座能够自由沟通的桥梁,让聪明的技术更好的服务人类。”
“在我看来,技术的发展有两个主要的方向。其一是精细化,就是我们在实验室里做的那些‘高精尖’的研究,这些基础性、开拓性的研究,决定了未来技术发展的深度。”刘震说,“另一个方向是普及化,就是让技术真正为人所用,把技术变成产品、服务、洞察、智能,让技术真正变成生产力,去推动创新,去改善人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