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评论(0)
Intel曾经自己高调宣扬过,整个世界也都承认,无与伦比的先进制造工艺是这家芯片巨头永远令人眼红的优势。14nm工艺虽然从年初拖到了年底,但到时候仍然是这个地球上最先进的。其他半导体企业纷纷减缓脚步或者合纵连横的同时,Intel仍在坚持独行,仍在引领世界。
随着Broadwell-Y Core M系列初步揭开面纱,Intel也公布了14nm工艺的大量相关资料,介绍了它的发展情况和技术优势。
简单地说:
1、Intel 14nm工艺已经通过各项验证,并在美国俄勒冈、亚利桑那工厂投入了量产,明年还会加入爱尔兰工厂。
2、它使用了第二代Tri-Gate(FinFET)立体晶体管技术,拥有业界领先的晶体管性能、功耗、密度和成本。
3、Broadwell家族将首先采用14nm工艺制造,其后陆续扩展到Intel各条处理器产品线。
4、Intel 14nm不但自己用,还会为很多客户代工大量产品,从高性能到低功耗均可(已拿下Altera、松下)。
事实上,14nm也是迄今为止Intel面临的最艰难的挑战,Intel对此也是很坦诚,并没有遮遮掩掩。根据官方数据,14nm工艺良品率初期低得要命,直到今年第二季度末才达到量产标准,预计2015年第一季度才能追上22nm的水平,后者迄今仍是Intel良品率最高的工艺。
也只有到了2015年上半年,14nm的良品率、产能两个关键指标才能都满足多条产品线的需求。这也正是Broadwell为什么首发只有一个超低压版的Core M系列,更多产品明年才会发布的根本原因。
下边继续跟随Intel的幻灯片,一起看看14nm工艺的神气,尤其是和现有的22nm好好对比对比。
22nm上率先引入了Tri-Gate三栅极立体晶体管技术,堪称半导体历史上的一次革命。虽然带来了晶体管密度等方面的一些问题,导致核心面积过小、发热密度升高,但仍然是大势所趋,其他厂商纷纷引入,不过在名字上都叫做FinFET,异曲同工。
晶体管鳍片是最能反应该技术进步的地方。鳍片高度从34nm增至42nm(进步比例24%),更高更薄可以改善驱动电流、性能;间距从60nm缩小到42nm(进步比例30%),可以提高集成密度;整体所需鳍片数量减少,可以改进集成密度、降低电容。
另外,晶体管栅极间距、互联间距也分别缩小到了70nm、52nm,进步比例为22%、35%。
鳍片外围覆盖着的(黄色)就是金属栅极。
层连最小间距也从80nm来到了52nm(进步比例35%)。
SRAM存储单元的面积,上代是0.108平方微米,现在仅为0.0588平方微米,进步比例达46%,几乎缩小了一半。
晶体管开关速度(关乎性能)也在继续稳步提升,漏电率则在继续稳步下降,而且能适用于从服务器到桌面到笔记本再到移动计算各类设备。
至少按照Intel宣称的,每代工艺都在几乎线性地稳定提高性能、降低功耗,而最大的受益点是能效(能耗比),每一代都能提高大约60%,而且无论服务器、桌面、笔记本都是如此。
14nm更牛逼,能耗比是22nm的两倍甚至更多,超越了以往,而这正是之前所说各项指标进步的结果。Intel声称,14nm的各项数据都超出了预期正常水平。
下边开始对比其他厂商了,主要指标是逻辑面积,也就是栅极间距、金属间距的乘积。Intel宣称,该面积每一代都能缩小到上一代的大约53%。
历史上,其他厂商在这一点上做得比Intel更好一些,但是量产速度一直落后与Intel。
而到了16/14nm环节上,其他厂商忙于开发FinFET,没有功夫继续缩小逻辑面积,Intel趁机凭借第二代实现反超,而且投产时间继续领先。
Intel工艺晶体管密度、单位面积成本、单位晶体管成本的历史进步趋势,14nm在晶体管密度上尤为突出,超越了以往的固定节奏。
最后看看实际成果:Broadwell-Y处理器的内核面积、基板面积都比Haswell U-Y系列小得多,尤其是基板封装面积小了足足64%。可惜,同时整合的芯片组没有更新工艺,显得更庞大了。
延伸阅读——
- 热门文章
- 换一波
- 好物推荐
- 换一波
- 关注我们
-
微博:快科技官方
快科技官方微博 -
今日头条:快科技
带来硬件软件、手机数码最快资讯! -
抖音:kkjcn
科技快讯、手机开箱、产品体验、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