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评论(0)
昨日,24券前CEO杜一楠发表了一篇道歉信,洋洋洒洒3000字阐述了创业失败的教训。在读完此文之后,作为该品牌初创时期品牌工作的第一主导者和推动者,品牌整合营销与社会化媒体营销人士高慧斌表示他一直想写写24券的那些事儿,正好借此机会深入地阐述,并和大家分享一下。
1、与24券的那些事儿
说起来,笔者算是国内最早从事团购品牌营销实践和研究的人。2010年经由赶集网CEO杨浩涌的介绍,杜一楠通过电话与笔者建立了联系,由此也拉开了24券品牌的整体塑造工程。
当时的团购刚刚在国内萌芽,24券是国内最早一批创业团队之一。鉴于Groupon模式的新颖,特别是其能看到现金流,当时已经有迹象显示,类Groupon模式将在国内快速被复制。24券如何快速成名,扩大知名度,提升销量,以及继续吸引VC关注和支持成为当时的重要问题。
记得很清楚,当时在苏州街的商住两用房里,杜一楠的小办公室很昏暗。在那个小办公室里,笔者与其商量,并和后来的COO彭雷共同制定了24券品牌战略,从品牌定位,到品牌logo形象的重新梳理,同时,笔者亲自撰写拟定了当时24券从公司简介、领导人介绍到品牌第一站的新闻稿件。由那时起,笔者亲自主持了24券融资媒体沟通会、24券服务品牌、24券品牌全国市场开拓等品牌工作,并参与了一些24券市场销售等方面的整体工作。在24创始团队的同事配合下,当时的24券品牌初创工作可以算得上是较为完满的完成既定目标。
24券那时候在业内外是风光无限的。记得有次参加艾瑞组织的团购研讨会,在离开时,与电梯间里遇到满座CEO冯晓海,聊了两句,他也赞扬了24券品牌工作做得到位。那时是2010年的8月份。
24券已经开始了全国的扩张。再后来,杜一楠曾经邀请笔者出任24券市场总监,但由于多重原因,24券最终招聘了后来一直任职24券市场总监的吴女士。由此之后,24券正式进入了高速而疯狂的快行道,2010年春节期间,仅全国市场的广告投入就近亿元人民币。
进入2011年之后,与杜一楠见过两次,也有过比较深入的沟通和建议,但是发现已经于事无补。24券已经变成了一个近5000人的庞然大物,每月的运营支出高达1500多万。杜一楠本人也进入了一个尴尬而危险的境地,英雄主义开始在这个84年的年轻人身上快速滋生起来。
随后,就发现了各种渠道上开始充斥各种24券负面报道,再往后,24券大裁员。到如今,24券已变为中国团购史上的一个记忆,留在了大家脑海里。
在与24券的老员工一样,笔者也与大家一样,一度黯然神伤,毕竟曾经投入过很多精力和感情的一个“孩子”,就这样夭折了。今天再提起来,也依然有很多遗憾,但是依然要感谢24券,特别是那些曾经为24券奋斗的创始团队成员,尚耀庭、孔令博、张旭等老朋友,现在也依然会有联系,都是非常出色的人才。
2、由24券倒掉看团购和电商
随着24券等团购网站的倒掉,中国本土团购市场和团购企业的混乱和泡沫相继破灭,的确影响了这一模式对于市场和用户的吸引力,再加上近些年新模式还在不断地涌现,O2O等新概念完全盖住了团购的声音。一时间,对于团购几乎成为业内外的一个避讳,更有甚至认为团购已死,毫无前途。但在对团购和电子商务的研究实践过程中,笔者却持有不同的观点,始终认为团购模式的挖掘和创新还并未到头。
众所周知,团购这一商业模式从Groupon开始至今,满打满算不足5年,而在中国本土,团购模式真正意义上来讲还不足三年。还处于幼年的团购的生命力真的如此脆弱么?笔者不这么看。美团网、窝窝团等网站依然坚挺发展,说明团购依然在不断演进。或许很多要说,这是O2O等新概念的作用,但笔者要说,团购模式本身就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孩,O2O也好,LBS也好,都可以作为其养分,供其发展壮大,自成一派。
同时,2013年,随着更多传统企业加入电商阵营,在团购领域或许将更为细分,笔者自己设想,或许未来将会出现几类电商模式:
1)、以淘宝、天猫、京东等为核心的平台类电商;2)、以顺丰优选、聚美优品等为核心的垂直服务类电商;3)、以团购网站为核心的精品优质O2O/C2B服务类电商;4)、以万达为首的传统企业探索性的电商类型。
在未来的发展中,移动互联网对于电商的价值将会进一步凸显,团购O2O/C2B、传统企业电商由于先天的优势,如能在移动端创新发力,不排除有弯道超车的机会和潜力。
此外,无论是团购,还是电商,在未来,除了优秀的产品服务之外,品牌营销、资源匹配将成为两大核心竞争力,特别是传统企业转电商,在品牌、运营经验方面的短板,将使得周边的产业链条和服务得以快速成长。笔者目前就已经得到几家企业及培训机构的邀约,2013年为其提供品牌顾问咨询、以及相应的培训服务。
3、关于创业
创业已经热了很久,在国内还将继续热下去。笔者在结合24券事件,以及其他一些创业者成功失败教训,还有自身在创业这条路上的经验,就创业公司应该注意的问题,做了一点个人的小总结,先供大家参考:
1)人品:或许很多创业者对这一点不屑一顾,但是笔者始终坚信,大德者得天下。试想,一个人品低下,时刻钻营的人,如何能引来诸多知己之士,关键时刻又如何能得到大家众志成城的拥护和支持。(这点被很多朋友指责,但是笔者还是坚持保留了下来,可以理解为笔者个人的处事原则和情结)
2)规范:创业是一条充满荆棘与诱惑的道路,创业团队的规范运作,创始团队的合作协议必须予以明确,说白了,也就是游戏规则必须要明确而严格执行。否则在未来的困难,以及诸多诱惑面前,必将出现各种不确定的因素,以致团队涣散,最终失败。
3)人:世界上任何问题都是人的问题,很多时候,企业核心位置上的人不胜任,要么人品不佳,要么能力缺乏,都会引发企业中的内部动荡,这就需要创始团队,尤其是创始人有效引导和加以协调管理。
4)心态:创业团队必须时刻调整保持良好的心态,很多团队,包括24券的失败,就在于企业发展过程中,丢掉了创业心态,这不光是员工的问题,更多的是企业CEO心态变化的反应。必须予以警惕。
5)盈利模式:此前,周鸿祎曾经说过类似的表述,“赚钱不等于盈利模式”,这个笔者十分赞同,但同时又认为,如果一个创业项目根本无法盈利,那还是早早放弃为好,无他,创始人如何保证团队成员的良好生存发展、如何保证项目的顺利研发和发展,如何保证用户满意产品和服务体验,如何保证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共同进步。这其中不赚钱?无赚钱的点?那么趁早放弃,浪费投资人钱并不光荣,能盈利,为市场、用户、社会创造价值的创业才是光荣的。
6)员工的安置:无论是成功与否,创业团队的员工都是非常可敬的。成功不必多说,但失败之后,如何妥善安置相关人员,如何给大家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拍拍屁股跑路,这真的是国内创业者必须要补上的一课。而这一点也是当前媒体最不关注,政府也无法规明文规范的灰色地带。为何众多创业失败的创始人消失许久,突然自己又开始创业了,而且再度风光依旧。但此前因其失败导致家庭破裂、衣食无解、甚至悲观轻生的员工却不再是其负担了?对于这些创业者造成的个人、家庭、社会问题,难道是一句道歉就足够了么?补偿方案是怎样?相应的创始人该负担如何的责任,法律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如何界定?笔者还是期待国家相关部分早日立法予以规范,同时,相关行业也应该建立行业的标准准入制度,予以强制监管,以防害群之马。这一点虽然有争议,但是笔者认为很有必要予以规范,否则创业无底线,那中国商业环境将会怎样呢?
关于创业,笔者后面会专门针对性的撰写一篇文章予以阐述个人对创业的思考,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为个人观点,很多偏颇之处,也得到了不少朋友指正,笔者做了简单修改,非常感谢大家的关注和指正,笔者获益匪浅,虚心接受。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有感慨,有遗憾,有愤怒,有激动。无论如何,希望众多在路上的本土创业者们能走得更远更好,也期望2013以及未来中国电子商务行业能越做越漂亮,出现真正的全球顶尖的中国电商品牌!
本文收录在
#人物
- 热门文章
- 换一波
- 好物推荐
- 换一波
- 关注我们
-
微博:快科技官方
快科技官方微博 -
今日头条:快科技
带来硬件软件、手机数码最快资讯! -
抖音:kkjcn
科技快讯、手机开箱、产品体验、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