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评论(0)
1.暖气水为什么是粉色的?
其实,暖气水有颜色是供暖公司有意为之,在暖气水中加入染料(例如碱性紫),将其与自来水区分开来,万一出错马上就能发现。
类似的例子还有天然气中加入四氢噻酚(四氢噻酚有特殊的臭味),一旦天然气(天然气本身无味)泄漏立即就会被人察觉。
除了颜色与自来水不同,暖气水中还含有除锈剂(例如火碱、磷酸钠等)、除垢剂,有的还加了臭味剂(防止供暖热水的损失)。 这么看来,与自来水相比,暖气水的成分可复杂多啦。
2.人类的语言从哪儿来?
语言从何而来一直就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由于很难获得实际的证据支持,巴黎语言学会(language Society of Paris)甚至一度禁止了关于这一主题的讨论。
即便研究起来困难重重,学者们还是提出了不少关于语言起源的假说,主要有连续性假说(Continuity theories)与非连续性假说(Discontinuity theories)两类。
连续性假说认为,语言系统如此复杂,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形成,一定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灵长类祖先早期的前语言系统(pre-linguistic systems)逐渐发展而来。
迈克尔·托马塞洛(Michael Tomasello)就认为,语言是在灵长类动物的相互交流过程中发展而来的,这些交流很可能是各种手势,而不是声音。
也有学者认为,语言是从早期人类的歌唱能力中发展形成的。其实,卢梭(Rousseau)及赫尔德(Herder)等哲学家也曾经提出,语言起源于情感的本能表达,最初的语言更接近音乐和诗歌,而不是理性思维的逻辑表达。
这幅壁画描绘了一个人口中吐出成卷的话语,图片来源Wikipedia
与连续性假说的观点相反,非连续性假说认为,语言作为一种独特的性状(trait),是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突然出现的。
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就曾提出,是某一个体身上发生了一次偶然的突变,使人类获得了语言的能力。
诺姆·乔姆斯基是20世纪最重要的语言学理论家之一,图片来源Wikipedia
由于语言的起源早在人类史前时期,其发展历程未能留下直接的历史证据,找出语言起源的真相几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或许有一天,学者们会找到新的研究思路,突破这一难题。
3.为什么爬楼梯比在平地走路累?
为什么和走路相比,爬楼梯更容易累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爬楼梯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克服重力做功,消耗更多能量。
一项研究比较了不同运动方式耗能大小,一个体重72.6千克的运动者,在一般运动强度下锻炼30分钟,爬楼梯消耗能量达到了350千卡,比跑步消耗的能量(340千卡)还要略高一些。
爬楼梯消耗的能量更多,对氧气的需求量也更多,平静状态下的心脏收缩力无法在短时间内提供足够的血液和氧气,只好提高心脏跳动次数,满足运动消耗。
而且,高强度运动还会刺激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兴奋也会使心跳加快、呼吸变重。
不过,爬楼梯对膝关节并不友好,双下肢、髋、膝、踝等关节有损伤的人要谨慎尝试。
4.挑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说到人对食物的偏好,那可真是千差万别。
有人无辣不欢,有人见辣就烦,有人吃啥都要加香菜,有人却视香菜如毒药……这是怎么回事?
一部分原因与基因有关。
我们还是拿香菜举例吧,爱不爱吃香菜,与基因OR6A2密切相关。OR6A2是嗅觉受体基因,对醛类物质(香菜独特气味的根源)敏感。当这个基因发生特定的突变,它就会让你认为香菜有一股讨厌的肥皂味,本能地拒绝香菜。
与味觉以及嗅觉相关的基因有很多,它们共同作用,从遗传层面塑造我们对食物的好恶。
除了基因,生活环境也会影响我们对食物的选择。比如说四川地区食物普遍偏辣,东北菜则更咸一些,我们在特定的饮食环境中长大,就会形成特定的饮食偏好。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因素虽然会影响我们对食物的好恶,都并不是绝对的。
我们是不是喜欢某种食物,与食物特定的味道、口感以及个人生活经历、所处社会文化环境都有关系。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决定了我们的饮食偏好。(下期我们可以再详细地说下这个问题)
5.小孩为什么喜欢咬指甲?
虽说咬指甲在小孩中更常见,但有统计显示,约有20%左右的成年人也经常咬指甲。
这种行为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有学者认为,咬指甲与潜在的情绪问题有关。
当人处于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中时,会下意识地咬指甲,咬指甲能帮我们分散注意力,让我们暂时从压力情绪中逃避出来,获得片刻的放松。
对于开始长牙或换牙的儿童来说,咬指甲还可能和牙齿的生长有关,他们想借助咬指甲来缓解牙齿萌出时的不适。
0-2岁的孩子咬指甲,也可能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幼童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就是“咬一口”。不仅仅是指甲,他们还可能咬玩具、衣服、以及各种能接触到的物品。
咬指甲是个很常见的现象,多数情况下并不会造成太大危害,不过如果这种行为已经严重到影响生活的程度,那就应该积极寻求治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