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评论(0)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国困民穷,外有满族入侵,内有农民起义,俨然大厦将倾之势。
山东济南府新城县(古称桓台县,今淄博市新城县)城郊,物富民丰,是一片难得的净土。此处隐居着一位本地的名士——王象晋。王名士购置良田百亩,内设一园圃,名唤“涉趣园”;园中建一“二如亭”。涉趣园中浇花种菜累了,可在二如亭喝茶、看书,日子倒也自在。
四十三岁,正当壮年,高中进士的王象晋不为朝廷分忧,为国事操劳,而是选择隐居民间,一边雇人耕田,一边从事园圃种植,过着“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及“与二三野老优游郊园,对花木,观鱼鸟,饮酒赋诗”的生活。为什么会这样?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得从王象晋的出身说起。
名门才子 官场苦闷
王象晋生于山东新城,祖父、父亲、伯父、兄弟等都在京城为官。新城王氏是享有成名的仕宦望族和文化世家,明清之际诞生了王重光、王之垣、王象乾、王士禄、王士禛等文化名人,故有“王半朝”之称。王氏注重家庭教育,积淀了深厚的家学文化。
王象晋博览群书,朱子百家,无所不晓。他的人生在父亲的规划下稳步而行:30岁考中举人,40岁高中进士,官授中书舍人(主要起草相关诏令文件),后在京城做官,花甲之年官至浙江右布政使。
身处官场的王象晋过得并不快乐。原因有二。一则,他不结朋党,不攀高枝,俨然明末官场的一股清流。只是这股“清流”并不受欢迎,升官没份,做事不少。二则,他心怀大志,关心国计民生,希望为百姓做一些实事。然而,朝廷疲于应付战争,百官只顾明哲保身,谁愿管百姓的死活?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与穷之间,背负家族的期冀,王象晋显得非常苦闷。这种苦闷时不时流露在诗词中,比如 “世途多险戏,反复无终极,何不早挂冠……”(诗歌 《言志》)
这一切在他高中进士的第三年,即1607年终于得到改变。原来,父亲在老家去世,他必须回乡守孝三年。回到乡里,王象晋一边守孝,一边购置田地,建设园圃。他平生倾慕正直的陶渊明,便用其作品《归去来辞》中“园日涉以成趣”之意,将园圃命名为“涉趣园”。
与陶渊明洁身自好,纯粹隐居不同的是,王象晋隐居乡里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写一部对农业生产真正有用的著作。这个想法已有很多年,只有隐居乡里才有机会落实。
隐居乡里 著书立说
修身养性,著书立说,这只是王象晋隐居乡里、醉心花圃的原因之一。其实,他此举还要向许多自谓“正人君子”的士大夫表明:孔子有言,“吾不如老农,不如老圃”,读书人更应该重视农业,与其天天熟读圣贤书,口里喊着救民于水火,不如做一些于民有益的实事。
王象晋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笔耕不辍,写了大量有益于民的科学典籍,《剪桐载笔》、《救荒成法》、《三补简便验方》等,不一而足。其中,《三补简便验方》共收录800余药方,包括验方、单方等,治疗范围包括内、外、儿、妇各科。这部理法方药俱全的临床专著,民间医生读起来不费力,极有利于为百姓治病。
不过,与《三补简便验方》相比,在涉趣园二如亭开始落笔的一部农业专著对百姓帮助更大,也更令王象晋感到自豪。为写此书,他在家乡守孝期满后,历游天下十多年。
每到一处,他注意观察当地的栽培植物,并记录下来,再对植物的名称进行认真考订,纠正前人著作中的误记。
同时,他注意收集各地的农经和花史,逐一细心研读。积累大量资料的王象晋成为闻名四方的园艺专家,不少人慕名向他请教农业生产技术。
为纪念隐居乡里这段难忘的时光,王象晋把那部40多万字的大型农业专著命名为《二如亭群芳谱》。后人从方便交流的角度出发,把此书简称为《群芳谱》。
内容丰富 处处出彩
《群芳谱》以记录植物为主,兼记动物与气候。此书内容十分丰富,共分天谱、岁谱、谷谱、果谱、茶谱、竹谱等28卷。其中天卷主要讲云、雨、霜、雹等自然现象,重点论述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的霜、雹等天气现象的形成;岁卷则论述四季、十二月份的气候变化特点及农业生产预防措施。
这两卷所记内容大体属于气候学的范畴。另26卷则介绍与农业相关的经济植物(包括实用类和观赏类)、动物(如鹤、龟等)等。每谱前列有一篇简短的“简首”,对本谱进行总结和概括,类似于现代杂志各栏目的“编者按”。
《群芳谱》之所以在中国农学史上占重要的一席之地,是因为它有颇多出彩之处。
从思想上看,此书用“三才”(天地人)理论相连,明确提出人定胜天的农学思想,强调农业生产中人的主导作用。这些思想都具有前瞻性。
从技术上看,此书明确记载了先进的滴灌技术。“结实后不宜缺水,常置瓶其侧,出一细溜等”,书中所记关于无花果浇灌土方法,正是现代滴灌技术的前身。同时,此书还为我国北方地区推广种植甘薯做出了重要贡献。明朝中期,甘薯从东南亚地区引入广东和福建。
科学家徐光启将其推广到江浙一带,但未能解决北方地区的甘薯保存问题。王象晋曾在江浙一带任职,对种植甘薯非常重视,所以书中也记录了北方种植甘薯的方法和技巧。
在花卉上狠下功夫,不负“群芳”之名,这是王象晋撰写《群芳谱》期间考虑的问题。书中不但记载了不少传统名贵花卉的特性,还重要介绍了其栽培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对菊花的研究。虽然此前有多部《菊谱》行世,但书中对栽培技术记录并不多。《群芳谱》详细介绍了嫁接外地引入名贵菊花的方法:把菊花的茎干横埋土中,用茎干中部发出的幼苗进行嫁接。此方法后多被应该用于观赏植物的嫁接。
作为对十七世纪以前农学知识和农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性典籍,《群芳谱》在中国农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后记
虽然正值明清更替,战乱不休,但是,由于科学价值不菲,对百姓帮助极大,1621年问世的《群芳谱》仍受到人们的热捧,商家多次重刻。流传到现在的版本也有汲古阁本、《渔洋全集》本、沙村草堂刻本等等。
话说王象晋写成《群芳谱》后,还是在朝为官。直到崇祯十一年,古稀之年的他才辞官回到家乡。后来明朝灭亡,次子王与胤、三子王与朋殉难,伤心过度他便闭门谢客,完全隐居,自号明农隐士,1653年(顺治十年)去世,享年93岁。
王象晋去世后50年,他的孙子王士禛(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向康熙皇帝郑重推荐《群芳谱》。康熙读此书后大加赞赏,遂组织人力进行增修,并亲自写序,刊行全国。
康熙帝主持所修《群芳谱》有何故事?新书有何精彩之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群芳谱典籍系列”下集。
王渔洋像(网络图)
————————————————————
【参考资料】
1、新城王氏家谱网:《新城王氏进士传记》。
2、论文《毛晋刻王象晋著述考》,毛一铭等著,见《工程科技》杂志。
- 热门文章
- 换一波
- 好物推荐
- 换一波
- 关注我们
-
微博:快科技官方
快科技官方微博 -
今日头条:快科技
带来硬件软件、手机数码最快资讯! -
抖音:kkjcn
科技快讯、手机开箱、产品体验、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