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评论(0

《名利场》:微软“失落的十年”
2012-07-15 10:07:59   编辑:小呆     评论(0)点击可以复制本篇文章的标题和链接

官僚主义的形成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官僚主义开始在微软逐渐形成。一些微软高管试着改变去迎合鲍尔默的口味。但事实上,微软当年向员工发放股票期权确实对公司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更多的微软员工寻求获得管理岗位,而更多的管理者意味着要召开更多的会议,更多的会议导致了更多的备忘录,所有的这一切也导致微软创新能力的大幅降低。

一位微软前技术人员表示,“在这样的组织系统中,软件设计工作似乎都是由委员会来完成的。所有的事情都进展的非常缓慢,员工需要开的会太多了。”

就像是电子书一样,主要产品的开发机遇就这样悄悄流失了。微软曾开发了一款与Windows有着明显差别的操作系统Windows CE,原本被用于掌上电脑(PDA)等口袋设备,这款操作系统最终成为了支持微软第一代智能手机的移动操作系统的基础。尽管事实上微软要先于竞争对手发布Windows CE操作系统,但该公司依然在智能手机流行后的操作系统大战中败下阵来。

麦卡希尔说,“你眼睁睁地看着Windows Phone项目表现不佳却帮不上什么忙,而心里怎么也想不通:微软为何就轻易失去了曾以Windows CE设备领先的优势?该操作系统曾大幅领先竞争对手,且领先对手多年。然而他们却把事情搞砸了,原因就是官僚主义作祟。”

微软产品经理马克·特科尔(Marc Turkel)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00年左右他曾负责一项涉及数个部门的项目开发工作。在项目开始之初,特科尔办公室窗外的建筑工地上,建筑工人开始动工建造一幢12层高的大楼。为了能够让项目顺利完成,特科尔开始与不同的产品经理举行谈判,然后是与他们的上级,以及上级的上级。特科尔说,“如果不是在这个问题上浪费太多的时间,我们应当最多需要6个星期便能够完成产品开发工作。”

直到有一天,当特科尔组织另外一场内部小型会议时,向窗外远眺的他突然发现,那栋建设中的大楼已经完工了,而自己的项目还没有完成。他当时就指着那栋大楼说,“当我们开始这个项目时,那栋大楼还不存在。这太令人难以置信。”

不过有些时候,微软的官僚问题来自于一个简单的事实:上世纪80年代的“大牛们”在他们20或30出头的时候加入了微软,如今已成为了40岁甚至50岁的中年经理人。一些年轻的工程师表示,许多的微软高管并不了解计算机用户这一迅速增长的阶层,因为在微软开始运营时,这些用户仍还是孩童,或是甚至还未出生。当年轻的微软员工想要抓住市场的潜在趋势时,管理层有时却只是让他们靠边站。一位软件开发者表示,“绝大多数的微软高管都不了解家庭用户使用计算机的方式,特别是对年轻一代,他们更不了解。”

举例来说,1997年AOL推出了名为AIM的即时通信软件。两年之后,微软也推出了名为MSN Messenger的即时通信软件。2003年,一位从事微软MSN Messenger即时通信软件开发的年轻开发者曾注意到,一些大学生已在AOL的AIM即时通信服务上面发布状态更新信息,而微软MSN Messenger却缺乏相应功能。这位开发者说:“这其实就是向着Facebook发展的趋势所在。网民需要一个发布自己想法的场所,并能连续发布相关信息。AIM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聊天,而是让用户随时登录该服务,以查看自己好友的最新活动动向。”

当这位年轻开发者向其上司提出MSN Messenger缺乏短信功能的意见后,其上司并没有当回事,并表示自己不理解为何年轻人没事时老喜欢在即时通信服务中打上几个字。这位开发者说:“我的上司根本就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正是因为他不理解或说不相信年轻人使用即时通信的具体方式,因此我们在这项业务上毫无作为。”

员工大排名

到了2002年,官僚主义的滋生物--残忍的企业政治开始在微软逐渐抬头。接受采访的微软现任和前任高管纷纷表示,因为员工需要击败同事才能够得到提拔、奖金或是生存下来,微软的企业文化已经开始完全的走样。

微软高管层曾制定了名为“员工大排名”(stack ranking)的绩效管理制度。该规定的大致操作模式是:每个业务部门都必须按照一定比率将员工工作表现划分不同等级:优、良、中、差。也正是这种“残酷”的绩效管理制度,让微软的技术创新能力大为降低。

在接触到的微软在任和前员工中,他们都表示,员工大排名已成为导致人心涣散的最主要因素。大量员工因此选择了从微软离职。”一位微软前软件开发人员也表示:“如果你是10人团队中的一员,你上班第一天就知道,即使该团队的每个成员都表现良好,总会有2人得优评,7人得中评,1人得差评。这就导致员工之间明争暗斗,而不是微软与其他公司争抢市场。”

假设微软把科技产业的一些巨头们编入同一个小组,其中包括了苹果已故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谷歌首席执行官拉里·佩奇(Larry Page)、甲骨文首席执行官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和亚马逊的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等人。按照微软的“员工大排名”,他们中间只有1人会得到优评,还有1人会得到差评。

微软高管表示,正是这个原因,许多微软的超级明星都竭尽所能与其它顶级开发者在一起共事,因为担心排名会受到影响。这个排名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得到优评的员工得到了奖金和提拔;排名垫底的员工不仅不能获得奖金,而且还被扫地出门。

更为糟糕的是,微软的“员工大排名”每6个月进行一次。微软普通员工和他们的上级都需要参加排名,这也让他们更加的关注短期表现,而不是通过长期的努力来进行创新。一位微软软件设计人员表示,“每6个月进行一次排名,迫使微软做出了许多大量的糟糕决定。微软员工依据排名时间来安排工作,而不是按照产品开发进程。这对企业而言,百害而无一利。”

微软的“员工大排名”同样存在着弄虚作假的可能。因为项目团队归属于更大的微软集团,因此项目团队负责人依据程序每6个月召开一次会议,商讨“员工大排名”的最终结果,因此每年有两次时间,项目团队的负责人们都会聚集在一起,经过精明算计完成交易。

一位微软高管表示,员工需要牢牢记得,现实是想要保证获得更高排名的最佳途径,不仅是要给自己的老板留下深刻印象,而且还要给其他团队的负责人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就意味着,微软员工需要尽可能的与各个不同的项目团队负责人搬弄是非,浪费时间。

微软前软件工程师布赖恩·科迪(Brian Cody)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每一次的排名中,我都被告知在我的职业发展中,政治游戏一直非常重要。”当问道微软对科迪的工作评价,是否基于其工作业绩表现时?科迪回答道:“一直以来的情况是,我如何成为一名更好工程师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必须考虑如何在一群项目经理中间变得更为引人注目。”

最终,微软的“员工大排名” 系统削弱了微软的创新能力。微软前高管比尔·希尔(Bill Hill)说,“我曾经希望带领一个能够携手共事的团队,他们只专注于开发伟大的软件产品。但是在微软,你无法实现这个梦想。”

微软时任Windows业务主管吉姆·阿尔琴(Jim Allchin)就曾经想要弄明白苹果的技术为什么要比微软好出许多。2004年1月7日,阿尔琴曾经向盖茨和鲍尔默发送电子邮件称,“如果不是在微软工作,我就会购买一台Mac。苹果并没有迷失方向。”

情况确实如此,对微软的高管层来说,公司内部出现的这些问题并不是什么大麻烦。微软在科技产业依然拥有一些最优秀的人才。该公司拥有数百亿美元的资金,在高管选定项目之后,有能力向该项目投入大笔的资金。苹果怎么能够避开微软的陷阱?

答案并不难与寻找。现任和前任微软管理者均表示,每年他们都尝试着向公司高管解释微软为何在与苹果、谷歌和其它竞争对手的竞争中,在创新质量上苦苦支撑。通过每半年对员工的调查,信息被传递给了公司高管。但是一次又一次微软高管都得到了同样的答案:因为“员工大排名”这一绩效管理制度的病发症,微软旗下的各个部门没有协同共事。不过微软对此没有任何的反应。特科尔表示,“微软保持着对员工进行调查的习惯,倾听公司的问题,每一次都试图用同样的方式来修补问题,但是它从来也没有奏效。”

音乐播放器

也正是因为这样,微软一直在市场竞争中不断遭受打击。苹果早在2001年便发布了iPod音乐播放器,而直到两年之后,微软的高管一直在试图想出如何与苹果对抗的方法。

盖茨在2003年11月2日向部分微软高管发送电子邮件称,“因为我们推出音乐服务的时间过晚,我们可能将在该市场永远落后于其它竞争对手。用户不希望放弃自己的硬件。”盖茨在邮件中表示,结果就是微软不会说服消费者使用微软的产品。他写道,“我看不到有什么能够确保我们成为市场龙头的证据。我认识的人(我承认他们都是富人),都拥有下载了数千首歌曲的iPod。”盖茨说,投资银行Allen & Co.的管理者赫伯·艾伦(Herb Allen)曾一次为好友购买了数十个iPod。他写道,“巴菲特也非常喜欢iPod。”

在此邮件发出不到两周之后,阿尔琴试用了一款由一家独立的硬件厂商为微软开发的音乐设备。当年11月13日,阿尔琴在发送给一些微软高管的邮件中写道,“我必须要告诉你们,我们的软件和这款设备的体验非常糟糕。苹果就是远远领先于我们。”

随着时间的推移,直到2006年11月14日,微软才推出了自有音乐播放器Zune。在该设备推出仅仅45天之后,乔布斯便发布了把手机、音乐播放器、互联网接入、照相机和其它Zune所不具备的功能融为一体的iPhone手机。但是对于不想购买手机的用户,iPod依然是他们布尔的选择。事实上,苹果早已推出了公司第五代iPod,售价并不昂贵的iPod Mini。在据此不到一年之前,苹果还推出了公司售价最低的音乐播放器iPod Nano。

Zune很快便在市场中取得了惨败的战绩。到2009年,iPod依然占据着音乐播放器市场71%的份额。除了朝鲜大选之外,这样的数据在市场中几乎就看不到。与此同时,Zune的市场份额却不足4%。去年10月,微软终止了Zune业务,寄希望于消费者能够购买一部像iPhone一样融入音乐播放器功能的Windows Phone手机。

长角操作系统

在微软失落的十年间,苹果甚至还在操作系统市场猛打猛冲,而该市场正是微软的谋生之道。2001年5月,微软执行了名为“长角”(Longhorn)的项目,预计将会在2003年年底发布名为Windows Vista的产品。微软的高管为长角制定了许多的目标,其中包括与免费操作系统Linux进行抗衡;推出文件存储系统Windows File System(WinFS),让不同类型的文件能够存储到一个单一的数据库之中;开发代号为“Avalon”的演示系统,让软件拥有着与网站一样的外观。

随着长角项目开发的展开,微软的技术人员向长角植入了一系列的功能。数量众多的开发团队被指派从事长角操作系统的开发,但是即便是如此,该款操作系统的推出时间依然被一拖再拖。微软当时遇到的问题包括,开机需要10分钟时间;系统不稳定,经常出现死机问题。

到了2004年6月,乔布斯宣布苹果将推出名为“Tiger”的操作系统。这款操作系统在微软内部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Tiger”中的许多功能都是微软计划在长角中推出的功能。当时,微软员工不断发送着电子邮件,表达着对“Tiger”的惊愕之情。让微软高管难以置信的是,“Tiger”竟然还包括了等同于WinFS和Avalon的功能。

长角团队成员雷诺·普赖尔(Leno Pryor)在邮件中写道,“Tiger太XX神奇。它就像是我在今天刚获得了免费登录长角的密码一样。”曾参与长角项目开发的高管维克·冈多特拉(Vic Gundotra)试用了Tiger操作系统后写道,“他们的Avalon竞争对手很惹火。刚才我用Mac演示了乔布斯展示的所有功能。5个小时的时间它竟然没有死机。”冈多特拉还写道,“视频会议功能?太神奇了!脚本软件?非常酷!”

冈多特拉的电子邮件被发送给了所有的微软总部高管,其中就包括了阿尔琴。阿尔琴又把这封电子邮件转发给了盖茨和鲍尔默,只是在邮件下方添加了自己的名字和一个词--“Sigh(哎)!”

长角的命运早已被注定。几个月之后,阿尔琴把所有的长角开发团队聚集在一起并宣布:微软将无法在预订的时间期限内完成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的开发工作。事实上,微软当时也无法预计这款操作系统能在何时上市。也正是因为这样,微软高层在一次会议后达成了以下意见:在历经三年的工作之后,一切从头再来,放弃或调整原先的许多目标。放弃WinFS;对Avalon进行修订。

苹果早已向市场推出了带有这些功能的操作系统,而微软却仍在冥思苦想如何能够让这些功能在操作系统中运行。此后又过了两年多的时间,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终于在商店的货架中现身。科技杂志“PC World”当时就撰文指出,微软推出Windows Vista是2007年最令人失望的科技事件。苹果在微软擅长的操作系统市场已然取得了一场大胜。

搜索引擎必应

到了2004年秋季,微软面临着来自谷歌的激烈挑战,因为这家规模更小的公司网罗了数量众多的拥有天赋的青年软件设计人员。谷歌在当年8月进行了首次公开招股(IPO)。因为向员工派发股票期权,谷歌的上市同样也造就了众多的百万富翁。也正是因为这样,越来越多的微软高管宣布计划跳槽到谷歌。

有关微软人才跳槽谷歌的故事,最著名的当然是马克·卢科夫斯基(Mark Lucovsky)事件。卢科夫斯基曾先后在DEC和微软工作了16年,并获得“杰出工程师”的称号。他曾是微软Windows NT的首席架构师,而Windows NT最终发展成Windows XP。卢科夫斯基曾经表示:“我编写了大部分内核执行程序、kernel32以及Windows API。”

作为Windows NT的首席架构师,卢科夫斯基对微软的作用不言而喻,所以当他2004年11月11日告诉鲍尔默自己要跳槽时,鲍尔默的反应可想而知。法庭文件显示,鲍尔默曾这样说:“拜托你告诉我,你不是要去谷歌。”当被告知卢科夫斯基的新东家正是谷歌时,鲍尔默气得抓起一把椅子扔到了房间的另一边。鲍尔默随后所说的话可能被载入互联网史册:“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这个混蛋。我要让他死无葬身之地,我以前干过一次,我还要再干一次。我要弄死谷歌。”

网络搜索那时已经是微软最新的顶级优先发展项目。当时,微软早已拥有了一款平凡的搜索引擎MSN搜索,但是这款搜索引擎无法阻挡谷歌的前进步伐。因此微软又开发出了Windows Live Search,但这款产品同样也被证明是劣等产品。在不断对Windows Live Search进行修整并终止了一些功能之后,微软又推出了自己的新平台Live Search。最终,鲍尔默在2009年5月推出了搜索引擎必应。但是到了这时,微软的网络搜索团队早已受到公司官僚作风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位参与必应开发的前微软员工表示,“必应的开发人数是实际所需人数的数倍。”

许多微软网络部门的员工表示,在该部门工作拥有着非常痛苦的体验。绝大多数的自主创新都被枪毙;相反,该部门的高管整天都在研究谷歌,告诉员工开发出的必应必须具备与谷歌一样的功能。从事必应项目开发的微软前产品经理约翰·加西亚(Johann Garcia)表示,“高管们一直要求必须追赶上谷歌。到了后来,我们发现必应没有了任何创新性的东西。谷歌一直远远的领先着我们,而我们却陷入暗斗。最后,许多人都变得非常不开心,也失去了所有的动能。”

截至目前,必应已累计为微软带来了大约60亿美元的亏损。

如果把早期的搜索产品和所花费的资金加在一起,微软单是为搜索引擎业务就已经投入了近100亿美元之巨。微软确实为必应完成了一些成功的交易,特别是与雅虎达成的交易。2009年,微软与雅虎签署了为期10年的搜索广告合作协议。根据这一协议,微软将向雅虎网站提供必应搜索引擎服务,两家公司将分享广告收入。

自与雅虎签署协议至今,必应的市场份额已经获得了大幅的增长。根据互联网流量监测机构ComScore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微软在美国网络搜索市场的份额已经达到了15.3%,高于2010年3月份的11.7%。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时期谷歌的市场份额也获得了增长。这也就是说,必应所获得的市场份额,大部分均来自于雅虎。

必应市场份额的提升以雅虎份额的下滑为代价,对微软而言,这无疑是自食其果。

苹果的创新

当苹果推出iPhone手机时,鲍尔默在2007年曾嘲笑着说,“iPhone没有机会在市场中获得很多市场份额。”他在同一年还表示,“iPod的确是热门品牌,但苹果不是。”在苹果2010年推出iPad平板电脑时,鲍尔默更是对这款产品嗤之以鼻。但是自那时至今,iPad的累计销量已经超过了5500万部。鲍尔默对谷歌的预测同样也不靠谱。法庭文件显示,鲍尔默在2005年曾经公开表示,“谷歌算不上是一家真正的公司,它就是一个烂摊子。”

许多人都曾做出过后来被证明是愚蠢的预测,但是鲍尔默的预测却让他在微软内部的形象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直到乔布斯临终前,他依然不仅能够预测出市场的发展方向,而且能够带领着苹果朝着该方向前行。谷歌继续不断的通过推出新服务,来与微软的传统优势业务Office和Windows进行抗衡。

因为竞争对手均展示出了某种程度的成功,鲍尔默不断犯下的错误,也让微软的技术专家们开始抱怨他们的这位几乎没有任何技术背景的首席执行官。一位在去年跳槽到谷歌的微软前程序员说,“鲍尔默拥有着把脚塞进嘴里,让人看上去非常愚蠢的技能,这会一点一点的折磨在微软的每一位员工。在他做出了那么多错误的预测之后,你就明白这些绝对无法原谅,因为这意味着他听不进去身边技术人员的谏言。”

鲍尔默为微软设计的商业哲学早已过于成就,似乎已严重的跑题。作为微软的首席执行官,鲍尔默声称他首先考虑的不是让微软“扮酷”,而是利润。换句话说,微软首先考虑的是通过销售自有的新技术赚钱。但是这基于一个事实:微软靠着钱获得了市场领先优势,因为这家公司总是比任何一家竞争对手拥有更多的资金。

不过微软的这种优势已经不复存在。鲍尔默长期以来一直依靠的优势如今已经彻底消失了。谷歌当前账面上已经持有500亿美元的资金,与微软的580亿美元相差无几。另一方面,苹果从今年开始已经持有了超过1000亿美元的资金。使用财务力量让公司在市场中保持领先优势对微软或鲍尔默来说已经无法再次奏效。

但是奇怪的是,鲍尔默可能对微软的未来是无价之宝。因为未来的微软可能将面临着一系列的麻烦,像其它众多的公司一样,业务扩展太多导致公司拥有了太多的产品线。对于擅长交易的鲍尔默而言,他应当能够胜任于这种大规模的企业重组。

鲍尔默此前表示,他计划担任微软首席执行官至2018年。但是无论他本人或其他微软管理层希望与否,华尔街对微软的不满态度可能会导致微软管理层出现调整。市场中也早有消息称,目前已是鲍尔默主动让贤的最佳时机。

乔布斯曾经在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为他撰写的自传中公开谈论过鲍尔默在微软的问题上所扮演的角色。乔布斯说,“做销售的人经营公司,做产品的人就不再那么重要,其中很多人就失去了创造的激情。斯卡利加入后,苹果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那是我的失误;鲍尔默接管微软后也是这样。苹果很幸运,能够东山再起,但我认为只要鲍尔默还在掌舵,微软就不会有什么起色。”

不过最有趣的是,乔布斯在这一点上最终谴责的是盖茨。乔布斯说,“他们从来没有展示过原本应当展示出的产品智慧野心。盖茨习惯把自己标榜为产品人,但他确实不是。他就是一名商人。赢得业务永远比制造出伟大的产品重要的多。微软的基因中没有人性和人文科学。”(文/腾讯科技

【本文结束】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快科技

责任编辑:

  • 支持打赏
  • 支持0

  • 反对

  • 打赏

文章价值打分

当前文章打分0 分,共有0人打分
  • 分享好友:
  • |
本文收录在
#微软#评论分析

  • 热门文章
  • 换一波

  • 好物推荐
  • 换一波

  • 关注我们

  • 微博

    微博:快科技官方

    快科技官方微博
  • 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快科技

    带来硬件软件、手机数码最快资讯!
  • 抖音

    抖音:kkjcn

    科技快讯、手机开箱、产品体验、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