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评论(0

驱动之家2011:年度十大硬件新闻
2011-12-31 15:43:00  出处:快科技 作者:上方文Q 编辑:上方文Q     评论(0)点击可以复制本篇文章的标题和链接

一转眼,这已经是我们连续第七次的年末硬件总结了。回首往日,一次次冲击着整个世界的“硬新”仍然都历历在目,重温那一个个精彩的瞬间依旧会让我们心跳加速。虽然经济形势不好,PC/DIY行业也都不是太景气,但一年下来我们没有虚度,每个领域都充满了激情:Intel/AMD处理器的连番捉对厮杀,ARM野心勃勃的崛起和扩张,AMD/NVIDIA显卡的你来我往较劲,硬盘内存上下飙价……这里我们就按照惯例点评一番,也欢迎大家发表自己的“年终感言”。

2012,我们来了……

一、SNB一统江湖 Intel霸气侧漏

去年到处有人唱衰DIY,今年又遍地都是PC行业灭亡论,但这一切似乎都对Intel没什么影响,人家照样旁若无人地按着自己的步调发布新产品、夺取新市场、赚取新美钞,而回顾这一年,最大的功臣莫过于Sandy Bridge(简称SNB)。

其实在去年下半年的时候,Sandy Bridge就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期待,Intel对其也是寄予厚望,屡次在多个重要场合渲染铺垫,最后刚刚过完新年就气势雄浑地搭起了这座“沙桥”,以庞大完整的产品线、卓尔不群的性能技术彻底征服了整个世界,更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市场地位,只留下一个伟岸的背影让对手不寒而栗。

Sandy Bridge的市场覆盖度也是前所未有的。酷睿、奔腾、赛扬三大品牌联袂出击,无论两千元价位的高端性能级市场,还是区区二三百元的入门级市场,都打理得有条有理、密不透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低端和入门级领域,因为AMD在这里一贯凭借高性价比行走江湖,但奔腾、赛扬两员老将今年却焕发了第二春,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的各种型号接连登场,配上低廉的H61板子就能搭建一套非常实惠的系统,吸引力是致命的。

因为竞争的乏力,Sandy Bridge在中高端领域上难逢敌手,一年下来都懒得动弹,还出现了Xeon E3-1230这种服务器产品在消费级市场上大卖特卖的罕见奇观,但临近年底的时候,Intel仍然带来了加强版的Sandy Bridge-E。尽管只是“阉割版”,尽管芯片组没有达到预期水准,最终发挥出了七八成的功力,但即便这样也已经让对手完全找不到北了。明年还有完整版的服务器Sandy Bridge-EP,一年多之后还有下一代的22nm Ivy Bridge-E,必然更加登峰造极。

身在紫禁之巅,环顾四野而难寻敌手,这种寂寞,着实难耐。

驱动之家2011:十大硬件新闻

二、推土机失之东隅 APU收之桑榆

多年的死对头意气风发,AMD则度过了悲喜交加的一年:苦心酝酿多年的推土机最终变成了“拖拉机”,还好打着“Fusion融聚”大旗的APU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

推土机的计划早在2007年7月底就已经公诸于世。那个时候,AMD仍然在依靠其史上最成功的架构“K8”征战江湖,不过已经显露出强弩之末的迹象;Intel刚刚端出美味的“扣肉”,奔腾4时代的阴霾正在被一扫而空。按照最初的设想,推土机的竞争对手应该是Intel Nehalem,双方都使用45nm工艺,新一轮巅峰大战似乎一触即发,可谁也没想到,四年多的时间过去了,Intel已经更新换代了四五次,而且未来两三代产品都在摩拳擦掌了,推土机才在经历了数不清次数的跳票之后姗姗来迟,真可谓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就这还发现整个集市已经完全是人家的天下,自己根本找不到摊位,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更多的核心数量(还不是完整核心),以及动辄8GHz以上的超高频率。回想起完败在K8面前的高频低能的P4,真是不由得让人感慨岁月的轮回,只好期待明年的另一台“打桩机”(Piledriver)能马力强劲一些。

幸好还有APU,同样是AMD砸了血本的“赌注”,总算是开花结果了。无论是年初首先面世的低功耗版Brazos E/C系列,还是年中跟进的Llano A系列,完全都可以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前者凭借优秀的“山猫”架构和DX11图形核心完虐Intel Atom,遍布于各种上网本(AMD称为高清小本)、低端笔记本、迷你台式机、Mini-ITX规格主板套装,甚至是嵌入式设备,号称已经卖出3000多万颗;后者也赢得了主流台式机和笔记本用户的普遍青睐,尤其足以媲美中端独显的整合图形核心、独门的双显卡技术更成了最大亮点,甩开对手几条街。Llano A系列APU虽说在发布初期遭遇供货紧缺,在零售市场上长时间叫好不叫座,但却迅速在笔记本移动平台上站稳了脚跟,吸引了几乎所有PC厂商的青睐,AMD也第一次在笔记本上如此风光。

这么几十年来,AMD是唯一坚持下来能与Intel掰掰手腕的,起码这种顽强的生存能力就值得敬佩。当然了,我们不能指望他一夜之间“把皇帝拉下马”,但还是那句话:有竞争总归是好事儿。

驱动之家2011:十大硬件新闻

三、南岛抢滩登陆 完美只是没卡

若干年后回顾显卡历史,2011年肯定会是非常黯淡的一年,因为整整一年下来几乎都乏善可陈。只用了一个季度多一点的时间,AMD、NVIDIA就相继完成了一代产品线的布局,然后便归于完全的沉寂,但是显卡厂商们得卖东西、得活下去啊,于是只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拼命制造附加值,在外形、频率、用料、散热、特色技术等方面几乎挖空了心思。

眼瞅着2011年就要过去了,就在我们准备盖棺定论的时候,一切瞬间热闹起来了。这都要“感谢”AMD新任CEO Rory Read,正是他大旗一挥,流传了多年的“南方群岛”才得以赶在年内强行登陆。其实AMD之前就曾经多次公开强调要在2011年下半年发布新一代产品,但后来眼瞅着台积电28nm工艺那可怜兮兮的样子,谁都不抱什么希望了,可是仿佛一夜之间,有关AMD新一代显卡的传闻是漫天飞舞,各种疯狂的泄露让人目不暇接。

其实严格来说,Radeon HD 7900系列——更确切地说只有Radeon HD 7970——今年只是出来跟大家打个招呼而已,真正的产品发布、上市要等到2012年1月9日,上来就是非公版的Radeon HD 7950更是得等到春节之后。尽管是这么一次纸面发布,Radeon HD 7970的强大实力依然让我们印象深刻:43亿个超多晶体管与365平方毫米超小核心面积,28nm工艺、PCI-E 3.0接口、DirectX 11.1 API三项重量级第一,GCN全新一代图形与计算架构和2048个海量流处理器,支持3D立体的Eyefinity 2.0第二代多屏、ZeroCore核心零功耗、DDM Audio独立数字多音频流等一系列技术,这一切都足以让人眼花缭乱。

Radeon HD 7970的实际表现也几乎无可挑剔:游戏性能普遍超越GeForce GTX 580 15-25%、通用计算和曲面细分性能爆发式提升、功耗和温度继续令人刮目相看。游戏性能乍一看起来不是很突出,但可能是之前大家对其期望过高了的缘故(都被最初4699元的价格给吓着了),其实这对于一个刚刚诞生、驱动和BIOS还有待完善的全新架构来说已经很理想了,毕竟对手是庞大的GF110。想想同样号称全新的推土机……

嗯,一切都很完美,就是还没有卡,尤其苦逼惯了的国内,首发的时候连块样卡都没有!囧…… 

驱动之家2011:十大硬件新闻

四、双芯卡皇之争 6990/590互不相让

如果不是Radeon HD 7970强行发布,2011年的显卡市场上唯一值得一提的话题就是Radeon HD 6990、GeForce GTX 590这一对冤家了。2010年的时候,Radeon HD 5970骄傲而又孤独地走过了一生,创造了显卡史上的一个奇迹,但随着NVIDIA重新拾起双芯战略,卡皇这个称号又从未争得如此厉害。

2010年3月9日,Radeon HD 6990发布,顺理成章地接任了卡皇宝座,而仅仅半个月之后,GeForce GTX 590迅速诞生,很多人惊呼卡皇易主了,但事实上并没有那么简单。这一次,无论谁都没有足够的实力“秒杀”对方,只有“精心”选择测试项目才能占得上风,比如说3DMark基准测试和DX10/9游戏里Radeon HD 6990胜出一筹,DX11游戏特别是注重曲面细分的则是GeForce GTX 590高人一等。技术优势方面,Radeon HD 6990可以单卡支持五屏输出,GeForce GTX 590则单卡支持三屏立体环绕,多屏应用同样互不相让。

缺点么,Radeon HD 6990的噪音实在是无敌,满载状态下超过70分贝,超频后更是逼近80分贝,足以让人近距离说话都听不清楚;GeForce GTX 590的功耗则是个迷,因为NVIDIA使用了特殊的负载保护机制,一旦过高就自动降下来,使得很长时间内谁也不知道它到底有多耗电,而且就这还传出了烧毁的消息。

之所以出现这种胶着的局面,根源还是双芯显卡的设计和控制复杂度太高,而且两家也各有各的难处:AMD Cypress是个精巧的小核心,但想得到双芯极致性能就不容易了,不得不拔高频率甚至鼓励超频;NVIDIA GF110是个强劲的大核心,性能不是问题,但超高功耗与发热量使之不得不在频率上妥协而影响发挥,“暗招”也是情非得已。

还有价格,一个5000元、一个7000元,差别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发烧友们都不差钱嘛,这个也就无所谓了。

顺便说一句,笔记本上后来也出现了类似的GeForce GTX 580M、Radeon HD 6990M移动卡皇之争,不过闹得远没有桌面上那么凶。这两款顶级笔记本显卡其实都是基于单个中档核心的,规格上分别接近于GeForce GTX 560 Ti、Radeon HD 6870。第三方测试显示,GeForce GTX 580M在性能上全面领先且SLI双卡效率更高,Radeon HD 6990M主要是功耗更低而且性价比好很多。

驱动之家2011:十大硬件新闻

五、泰国罕见洪灾 硬盘趁机涨价

从7月中旬开始,泰国东北部、北部和中部大面积遭遇近60年来最严重的洪灾,前后持续将近4个月,不但给1000多万泰国人带来了沉痛灾难,也让整个硬盘产业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一次冲击。

泰国并非经济大国,但却是全球第二大硬盘生产国,西部数据、希捷、东芝、日立这四家世界硬盘大厂均在泰国设有多家重要工厂,贡献着很大比例的产能,而且硬盘零部件相关产业链的相当大部分也都分布在这里。洪水来袭,西数的两座工厂被迫关闭,希捷和日立幸运地没有被淹,但是逃不过电力、交通瘫痪的影响,最终形成连锁效应,导致全球硬盘产能骤减、供应紧张,整个DIY、PC产业一片风声鹤唳、哀鸿遍野。硬盘厂商纷纷调低了第四季度的出货预期,PC厂商也都站出来声称形势很严峻,就连Intel都难以独善其身。乐观地预计,一切将在2012年第一季度恢复,悲观地看,甚至可能会一直延续到第三季度。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这场灾难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硬盘价格疯狂上涨,最夸张的时候甚至每个小时都在变。以最主流的500GB型号为例,往常只要270元左右就可以拿下,但是洪灾发生后第三天就上涨了100多元,十月底的时候一路飙升超过500元,最高甚至达到600多元,翻了一番还多,让很多人“望盘生畏”,不得不暂时放弃了装机或者升级计划。

其实短期供货紧张、价格上涨是可以理解的,但也许是认为“机会难得”,各级代理商和经销商、各家商城卖场都铆足了劲囤货、加价,加上不断炒作来“吓唬”消费者,结果弄得更是鸡飞狗跳。最过分的是,泰国洪水都慢慢退却了,硬盘价格却依然居高不下,比如500GB型号时至今日仍然需要500多现大洋,而且预计至少要过半年才能逐渐恢复以前的正常价位。很可悲是吧? 

驱动之家2011:十大硬件新闻

六、西数收购日立 希捷拿下三星

硬盘市场上的玩家本来就那么几家,经过这么一年的折腾之后就少了俩。2011年3月初,西部数据毫无征兆地突然投下一枚巨型重磅炸弹,宣布以43亿美元收购日立环球存储(HGST),并且为此不惜举债多达25亿美元。仅仅一个半月之后,希捷又宣布以大约13.7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三星的硬盘业务,同时还获得了后者NAND闪存的优先供应权。

类似于临近的CPU处理器、GPU显卡领域,硬盘产业真正的寡头时代也到来了,今后我们只会听到三个名字:西数、希捷、东芝。日立和三星只能找IBM、迈拓他们玩儿去了。

往大了说,这是一个产业发展成熟的某种必由之路,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谁也逃不掉;往小了说,这是西数、希捷近两年激烈竞争的后果。希捷做了很多年的老大,但在经历了“固件门”等事件的冲击之后逐渐被西数赶超,而且差距越来越大。为了巩固领先地位,西数收购日立乃是明智之举,而为了夺回地位,希捷收购三星也毫不意外。尽管固态硬盘搞得风生水起,但传统机械硬盘还是一块巨大的蛋糕,利润依然丰厚,西数和希捷仍旧会为此拼得你死我活。

相比于洪灾涨价、竞相收购,硬盘业今年在技术上的进步已经完全被掩盖了过去,4KB扇区格式的兴起、单碟1TB时代的最终到来也无法激起太多的波澜了。

驱动之家2011:十大硬件新闻

七、ARM移动世界称雄 野心勃勃盯上x86

凭借着牢固的“Wintel联盟”,微软、Intel这一软一硬两位黄金搭档在x86的世界里横行无忌了很多很多年,但江湖不可能让谁永远做老大,x86终于感觉到了来自一支有力“臂膀”的挑战,这就是ARM。

来自英国的无工厂半导体企业ARM其实已经有着26年的历史了,但在二十世纪内一直不愠不火,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才随着手机的快速发展而爆发起来,几乎垄断了全球手机处理器市场。非智能手机时代基本上没有人关心内部硬件是谁做的,而到了智能手机时代,ARM终于迎来了自己的辉煌,不但在普通消费者那里声名显赫,还让Intel等传统巨头惶恐不已。

因为架构方面的不同,ARM处理器相比于x86产品性能平平,但功耗控制极为出色,因而天生适合智能手机、平板机和其它各种便携移动式设备,而且依靠技术授权方式笼络了高通、德州仪器、飞思卡尔、三星、NVIDIA等半导体行业巨头的拥护,拥有庞大而完善的生态系统,现在又遇上了整个世界计算体验、人机交互的新革命。对于这些,Intel、AMD自然也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肯定不愿意让ARM独自享受移动世界的“超级蛋糕”,比如Intel Atom正在进行一个多年多代的宏伟规划,无论硬件、软件还是业务组织都开始了新的征程,AMD也开始在平板机上尝试,并且整个公司的战略方向都有了转移。很可惜,隔行如隔山,x86到了移动领域内明显水土不服,功耗太高、系统和软件应用不到位,谁愿意鸟你?

如果仅仅这样也就罢了,ARM并不满足于现状,而是野心勃勃地盯上了x86的传统地盘,消费级笔记本、桌面乃至服务器和高性能计算领域一个都不打算放过。过去的一年中,ARM正式宣布了64位架构、基于ARM架构的服务器产品开始崭露头角、NVIDIA“丹佛工程”已然锋芒毕露、Google Chrome OS操作系统迈出了第一步、微软宣布Windows 8操作系统将正式支持ARM架构并为移动体验而优化……这些都让ARM有了足够的底气去“开疆拓土”,去把皇帝拉下马。对于x86来说,进不去人家的势力范围也就罢了,弄不好自家的后院都会烧起漫天大火。

当然了,x86自己耕耘了那么多年的地盘不是ARM说抢走就能抢走的。从技术角度上讲,ARM想要在桌面和服务器上站住脚跟就必须拥有足够的高性能,而这并不是其长项,搞不好还会丢掉低功耗的优良传统;从行业角度上讲,x86也有着自己稳固的软硬件生态系统、企业服务器客户、日常消费拥护,群众基础同样牢固得很。x86、ARM,注定要打一场持久战了。 

驱动之家2011:十大硬件新闻

八、DDR3几乎白送 DDR4初现曙光

近几年,每次总结里都少不了内存,但又每次都很“俗不可耐”——2007年,DDR2内存价格屡创新低 DDR3曙光初现;2008年,价格狂跌一泻千里 落寞内存无异白菜;2009年,内存价格如过山车 DDR2暴跌又狂涨;2010年,DDR3内存完成普及大业 DDR4崭露头角……

相比于热闹非凡的处理器、显卡、硬盘甚至是芯片组主板等领域,内存产业这些年实在是乏善可陈。自从进入DDRx的时代以来,内存在技术方面就谈不上什么重大突破(Intel LGA2011平台的四通道是挺唬人),只是按步就班地开发新版规范、提高技术规格、逐渐降价普及,似乎任何一代都逃不过这一宿命,2011年也是如此。

2010年彻底取代DDR2而成为市场主流之后,DDR3就慢慢开始了“自贬身价”的旅程,而且也不像硬盘那样“幸运”地碰上世纪洪灾还能趁机狠捞一笔。时至今日,DDR3内存条的价格已经低得有些“惨不忍睹”,像三星、海盗船、金士顿、威刚等这些大品牌的高品质2GB DDR3-1333条子都只要70元左右即可拿下,什么金条神条的也多花不了几个钱。于是乎,4GB就成了新装机的最起码配置,8GB也丝毫不会让人感到惊讶,这倒是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64位操作系统的普及。这年头别说XP,你装个32位的Windows 7都会有人出来嘲笑你。

再说DDR4,这家伙在去年就开始冒头了,但因为涉及到制造技术、平台支持等关键难题,正式版的标准规范一拖再拖,直到今天都还没有,估摸着最快也还得再等个小半年。即便如此,内存厂商们也早都坐不住了,三星在2011年新年刚刚过完之后就宣布了历史上第一条DDR4内存,三个月后海力士也毫不示弱地跟进。2GB容量、1.2V电压、2133/2400MHz频率的规格看起来已经比主流DDR3进步了很多,但相比于DDR4的宏伟目标还差很多,理想情况下我们会看到遍地的8GB超大容量、1.1/1.05V超低电压、4266MHz超高频率、2x超新工艺……

不过即使是最乐观的估计,DDR4也要到2015年才会取代DDR3而成为下一代主流规格,按照现在的进度甚至不排除拖延到2016年的可能性,所以各位不必担心自己会在内存上迅速过时,放心大胆地上吧。 

驱动之家2011:十大硬件新闻

九、芯片组了无新意 Intel连被虫咬

处理器越来越强大,集成度越来越高,逐渐向着SoC方向进化,其实受冲击最大的就是芯片组,内存控制器、PCI-E控制器、图形核心等等这些原本属于自己的“家产”一个个都被夺了去。“北乔峰南慕容”的南北桥组合曾经横行多年,如今在很多平台却上仅剩下形单影只的一小块,“芯片组”的名字早已名不副实,甚至有的高度整合平台上处理器已经完全吞没了芯片组,单颗芯片就搞定一切,芯片组彻底不复存在。再加上技术授权、行业竞争的缘故,芯片组厂商也是寥寥无几了,一度威名显赫的SiS、VIA、NVIDIA陆续咬牙切齿地含恨离去,特别是NVIDIA nForce今年彻底销声匿迹。

正因为如此,芯片组技术的发展基本陷入停滞,比如说Atom NM10已经准备万年不变下去了,AMD 900系列完全就是800系列的马甲,只是偶尔蹦出来一些新技术、新标准让人眼前一亮,就像是Intel 6系列终于原生支持SATA 6Gbps、Z68增加了SRT固态硬盘缓存加速、AMD A75首次带来了原生USB 3.0。展望明年,芯片组上依旧没什么值得激动的:Intel 7系列只是增加了原生USB 3.0/PCI-E 3.0、AMD 1000系列再次换汤不换药、AMD APU也要继续吃老本……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就这么越来越单纯的芯片组今年也两次捅了不小的娄子,而且都发生在Intel身上。首先是6系列,刚刚伴随Sandy Bridge发布并出货10多万颗,便在春节期间曝出严重的SATA接口缺陷,而问题的根源说起来简单得有些不可思议,仅仅是PLL时钟树中一颗晶体管的电压过高而已。就这么一条小虫子,使得Intel不得不召回所有已出货产品、更换新步进版本,并赔偿合作伙伴和客户的所有损失,前后累计高达10亿美元左右。好在Intel财大气粗、地位崇高,经得起折腾,很快就让大家忘了这么回事儿,这要是换成另外一家嘿嘿……

不过“好了伤疤忘了疼”,用于搭配Sandy Bridge-E高档处理器的X79又在开发过程中遭遇了严重尴尬,而问题还是出现在存储方面。Intel原计划为X79配备雄赳赳气昂昂的十四个SATA接口,并且支持SATA 6Gbps、SAS 6Gbps等高档规格,结果却始终搞不定控制器,最后发布的之后只剩下区区两个SATA 6Gbps、四个SATA 3Gbps,跟主流的6系列毫无二致,令人大跌眼镜。在服务器平台上,同样的问题还导致新系列Xeon不得不推迟发布。唯一的好消息是,Intel正在开发后续新步进版本,将会补上一些丢掉的SATA/SAS 6Gbps接口,但板子也得随之换新。

一年之内,堂堂Intel在同样的一条小河里摔倒了两次,着实不该。 

驱动之家2011:十大硬件新闻

十、高端高功耗 液冷成标配

说到散热器,其实是一种很奇特的产品,因为它的命运并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更大程度上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确切地说是处理器、显卡、主板等配件的功耗水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硬件功耗自然是越低越好,而到了散热器厂商那里,正好反过来。——典型的“发国难财”。

虽说半导体工艺一直在飞速进步,每一次都大大改善了硬件的功耗水平,但人们对高性能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因此在高端领域,功耗越来越恐怖只能说是必然,散热器也不断跟着手段愈发“残忍”,从最初的完全不需要散热,到简单的散热片,到如今直径越来越大的风扇、数量越来越多的热管、密度越来越高的鳍片、越来越高级的材料,再到庞大的水冷、液冷系统,直至极限超频的液氮、液氦。

今年的高端处理器就见证了液冷首次成为标准配置,Intel SNB-E热设计功耗高达130W,AMD FX推土机也达到了125W,而且大家都还要超频,风冷自然就镇压不住了,两大巨头不约而同地强烈推荐大家直接上液冷,甚至都同步推出了原厂水冷套装供选择。最为“可气”的是,两家都直接不标配散热器了,不管风冷还是液冷玩家都得另外掏银子,几百块钱就这么又没了,而要想用好这类高端处理器,特别是准备超频的话,没有液冷还真不行。

显卡领域往常是散热器更加耀武扬威的地方,散热如何也早已成为衡量一款显卡的关键标准之一,不过今年因为缺乏真正的新品而没有耍出更多花样,反倒值得庆幸一些。除了设计复杂的双芯型Radeon HD 6990、GeForce GTX 590,全新一代的Radeon HD 7970是最让人紧张的,一度有证据显示AMD准备为其搭配新的“液体腔”散热技术,但最终不知道是该感谢28nm新工艺还是怎么着,Radeon HD 7970的功耗控制还算到位,散热方面也仍然是传统的真空腔。这下子就看显卡厂商们怎么玩儿了……

驱动之家2011:十大硬件新闻

【本文结束】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快科技

责任编辑:

  • 支持打赏
  • 支持0

  • 反对

  • 打赏

文章价值打分

当前文章打分0 分,共有0人打分
  • 分享好友:
  • |
本文收录在
#快讯

  • 热门文章
  • 换一波

  • 好物推荐
  • 换一波

  • 关注我们

  • 微博

    微博:快科技官方

    快科技官方微博
  • 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快科技

    带来硬件软件、手机数码最快资讯!
  • 抖音

    抖音:kkjcn

    科技快讯、手机开箱、产品体验、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