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评论(0

VIA Nano双核平台再探:处理器、图形性能深入测试
2010-11-16 11:03:20  出处:快科技 作者:上方文Q 编辑:上方文Q     评论(0)点击可以复制本篇文章的标题和链接

本月初,我们第一次预览了VIA Nano双核心处理器(以下简称Nano DC)的真实性能,不过当时得到的资料非常有限,测试项目也寥寥无几。今天我们就再次将这套颇为另类的平台放在观察镜下,看看它到底能给VIA公司和整个业界带来什么新鲜空气。

一、VIA Nano核心与平台架构

VIA Nano的主要竞争目标是Intel Atom,设计和开发时间也并不晚,而且同样也是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完成的。Nano出自VIA收购而来的美国处理器设计公司Centaur,而后者最擅长的就是VIA近年来专心耕耘的低功耗微架构。

Atom、AMD Bobcat(山猫)都只能拾取和发射最多两个指令,Nano则可以做到三个。Atom为了降低功耗而使用了顺序执行引擎,Nano和Bobcat则都是乱序引擎。

前端方面,Nano拥有七个分配端口,每时钟周期可以处理最多三个指令,从这方面讲它更接近Bobcat,二者在性能上也都可以大大超出Atom。

Nano的另一大优势就是配备硬件加密引擎,远远早于Intel Westmere架构中的AES-NI指令集。

VIA Nano双核平台再探:处理器、图形性能深入测试

不过规格特性更好的代价就是功耗,这方面Nano相比于Atom不一定会有多大优势,而且现在谁也说不准。VIA是一家无工厂半导体企业,Nano处理器和相关芯片组只能交给别人代工。此前和现在的Nano DC样品都是富士通65nm工艺,不过最终零售版会改用台积电40nm,目的自然是更好地控制功耗。

Nano DC样品的核心呈长方形,尺寸16×8.5毫米,面积136平方毫米,被安置在一个21×21毫米的BGA封装基片上,工作频率1.8GHz。值得注意的是,Nano DC并不是原生双核心设计,而是两个内核(DIE)并排放在一起而来,类似早些年的Intel Pentium D。两个内核各自使用自己的二级缓存而不共享,彼此之间的通信完全在外部执行,借助的是VIA VN1000芯片组和VIA V4总线这座桥梁,因此延迟是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还有一点,这颗处理器内部并没有集成内存控制器,但是VIA保证说这样并不会影响性能。但愿如此。

VIA Nano双核平台再探:处理器、图形性能深入测试 

VIA Nano双核平台再探:处理器、图形性能深入测试

再说VN1000芯片组。它继续采用双芯片设计,搭配VT8261南桥,其中北桥整合S3 Chrome 520图形核心,全新支持DX10 API,但是架构方面不详,只知道32个流处理器、4个纹理采样但愿,号称能提供主流图形性能。

在目前的65nm工艺上,VN1000北桥芯片面积约100平方毫米。  

VIA Nano双核平台再探:处理器、图形性能深入测试

VIA Nano双核平台再探:处理器、图形性能深入测试

Nano DC平台自然是面向低功耗领域的,不过现在的参考设计主板是标准的ATX大板型。一个小插曲是,送测的第一块主板存在严重问题,自检之后就过不去了,换了一块儿才搞定。 

VIA Nano双核平台再探:处理器、图形性能深入测试

背部接口还算丰富,两个PS/2,双以太网口,视频输出方面提供了VGA、HDMI、DisplayPort,但却没有DVI。 

VIA Nano双核平台再探:处理器、图形性能深入测试

二、CPU处理器性能 

VIA Nano双核平台再探:处理器、图形性能深入测试

SYSMark 2007:基本逼近单核心的Celeron 430、双核心的Athlon X2 3250e。 

VIA Nano双核平台再探:处理器、图形性能深入测试

Photoshop CS4:仅次于Celeron E1500、Pentium E2160而领先其他都属参测型号,非常不错。

VIA Nano双核平台再探:处理器、图形性能深入测试

VIA Nano双核平台再探:处理器、图形性能深入测试

x264高清编码:等级同上,也不赖。 

VIA Nano双核平台再探:处理器、图形性能深入测试

Windows Media编码:这次正好反了过来。 

VIA Nano双核平台再探:处理器、图形性能深入测试

VIA Nano双核平台再探:处理器、图形性能深入测试

CineBench R10:单线程等同于Athlon 2650e而两倍于Atom D510,多线程性能也超过了Athlon X2 3250e并且甩开Atom D510。

VIA Nano双核平台再探:处理器、图形性能深入测试

Par2:这个多线程测试项目针对Intel架构优化得很好,所以结果也并不意外。 

VIA Nano双核平台再探:处理器、图形性能深入测试

WinRAR压缩:已经基本上可以逼近Athlon X2 3250e了。

总体来说,Nano DC的处理器性能也是有一定水准的,击败双核心四线程的Atom D510完全是轻轻松松(特殊优化除外),不少时候甚至可以超过AMD的低功耗版单核心乃至双核心,只是如果对手换成双核心的Celeron、Pentium,Nano DC就没什么胜算了。

三、GPU图形性能

VIA此前的平台因为Windows 7显卡驱动问题而导致大量2D测试无法运行,Nano DC就完全不同了。虽然偶尔也能看到下边这样的提示,告诉你这套平台并不符合最低需求,但事实上S3 Chrome 520集成显卡相当出色地完成了所有测试项目,没有出现任何渲染错误或者驱动兼容性问题。

VIA Nano双核平台再探:处理器、图形性能深入测试

先来对比Atom、NVIDIA ION。

VIA Nano双核平台再探:处理器、图形性能深入测试

VIA Nano双核平台再探:处理器、图形性能深入测试

Atom GMA 3150的凄凉没什么意外,但是Nano DC竟然比NVIDIA ION还要快很多,基本达到了流畅的水平。很意外是不是?

再来对比一下入门级独立显卡Radeon HD 5450、最强整合芯片组890GX Radeon HD 4290以及处理器集显Clarkdale HD Graphics。 

VIA Nano双核平台再探:处理器、图形性能深入测试

《龙腾世纪:起源》:Nano DC不幸垫底,只能和Pentium G6950处于同一水平,相比Core i3-530慢了26%之多。 

VIA Nano双核平台再探:处理器、图形性能深入测试

《现代战争2》:超过了Core i3-530而逼近更快的Core i5-661,不错。  

VIA Nano双核平台再探:处理器、图形性能深入测试

《魔兽世界》:这次和Core i5-661打成了平手,很好很强大。 

VIA Nano双核平台再探:处理器、图形性能深入测试

《生化奇兵2》:只略强于Pentium G6950,不过这次890GX跑得也不快。 

VIA Nano双核平台再探:处理器、图形性能深入测试

VIA Nano双核平台再探:处理器、图形性能深入测试

《星际争霸2》:这个游戏很热门也很有趣,不同的场景对GPU、CPU有不同的要求,比如拖动地图看单位跑来跑去得靠GPU,激烈的对战又得看CPU。这里分别进行测试,GPU方面是2V2加地图移来移去,CPU方面是3V3的一场各单位大战。

GPU方面,Chrome 520虽然倒数第一,但是帧率也有将近50FPS,足以流畅游戏了,但是CPU方面,Nano DC的速度还不到10FPS,只有Core i3-530的一半,当然这也得益于Intel与暴雪合作的针对性优化。

总体来说,Chrome 520的表现值得称道。确实,即使在低分辨率和低细节下它也不能完全流畅地运行3D游戏,但是相对来说还是不错的,很多时候已经可以媲美Intel HD Graphics。再者说,驱动的安装和运行都没有任何问题,未发现崩溃,也未发现不兼容。这么多年了,VIA终于带来了第一套有竞争力而且性能、稳定性、兼容性都令人满意的平台。

顺便说,Chrome 520是支持H.264视频硬件加速的,但可能是驱动的原因,暂时无法实现,CPU占用率能降低下来但是掉帧严重。

四、功耗

前边说过了,Nano DC最终会采用台积电40nm工艺,但现在的样品还是富士通65nm的,所以功耗仍是个未知数,只能参考看看现在的情况。

VIA Nano双核平台再探:处理器、图形性能深入测试
空闲系统功耗

VIA Nano双核平台再探:处理器、图形性能深入测试
满载系统功耗

Nano DC相比于Atom D510的性能优势极其明显,但功耗也好高得多。Atom D510在参测系统中是最省电的,而且优势相当大。Nano DC就高多了,待机是其将近两倍,仅次于主流的Athlon II X2 255、890GX系统,满载时更是几乎达到三倍。

希望40nm能带来一些改观。

结语:

VIA Nano最早的定位是MID移动互联网设备和智能手机,但也能用于上网本、入门级台式机。Intel Atom家族也是不断扩充,甚至已经其规划到了22nm工艺时代,衍生版本也越来越多。无论是技术资源还是市场资源,VIA都远远无法与Intel竞争,这才是最可怕的。

VIA Nano双核心版本凭借乱序引擎对顺序引擎的优势而在性能上击败Atom没有任何问题,集成显卡Chrome 520也完全将GMA 3150踩在脚下,并且能让低频率版本的HD Graphics很为难。

当然也有两大问题。一是功耗。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65nm版本,功耗很不理想,40nm能做到什么程度?VIA自己也说不清楚。二是价格。Nano主板现在零售价120美元左右,但仅搭配单核心。希望双核版如果能保持这个价位,而且别再那么老是有价无市。

事实上,VIA Nano最大的对手或许并不是Intel Atom,而是即将面世的AMD Fusion APU,确切地说是基于Bobcat山猫核心架构的超低功耗版本Zacate/Ontario。后者已经屡屡亮相并且有惊艳表现,且已开始批量出货给OEM厂商,明年初就会正式发布。如此一来,两面夹击之下留给VIA Nano的生存空间就更狭窄了。 

VIA Nano双核平台再探:处理器、图形性能深入测试

【本文结束】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快科技

责任编辑:

文章内容举报

  • 支持打赏
  • 支持0

  • 反对

  • 打赏

文章价值打分

当前文章打分0 分,共有0人打分
  • 分享好友:
  • |
本文收录在
#快讯

  • 热门文章
  • 换一波

  • 好物推荐
  • 换一波

  • 关注我们

  • 微博

    微博:快科技官方

    快科技官方微博
  • 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快科技

    带来硬件软件、手机数码最快资讯!
  • 抖音

    抖音:kkjcn

    科技快讯、手机开箱、产品体验、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