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评论(0

移动扣肉——Merom大战Yonah
2006-08-15 12:45:00  出处:快科技 作者:驱动之家评测室 编辑:魏明     评论(0)点击可以复制本篇文章的标题和链接

    [总结]

通过前面的测试成绩您能够看出,Core架构的Merom处理器确实性能强劲。在多项测试中,频率2GHz的T7200能战胜频率2.33GHz的T2700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是您同时也注意到了,在移动平台Merom虽然性能强劲,但并没有给您带来太大的惊喜。虽然胜过Yonah,但幅度都不大,而且在一些测试项中,频率稍低的T7200也是输给了T2700的。因此可能在移动平台Core微架构的优势不像桌面平台那样出彩——一颗频率最低的E6300也可以全歼高频率的Pentium D。究其原因就是Yonah本身就比较优秀,而不像NetBurst那样失败,况且Core微架构本身就是在Yonah微架构改进而来,成绩不会形成太大的反差也在情理之中。

现在有必要对Core 微架构做一个简单的概括:Core微架构是Intel的以色列设计团队在Yonah微架构基础之上改进而来的新一代微架构。最显著的变化在于在各个关键部分进行强化。为了提高两个核心的内部数据交换效率采取共享式二级缓存设计,2个核心共享高达4MB的二级缓存。其内核采用较短的14级有效流水线设计,每个核心都内建32KB一级指令缓存与32KB一级数据缓存,2个核心的一级数据缓存之间可以直接传输数据。每个核心内建4组指令解码单元,支持微指令融合与宏指令融合技术,每个时钟周期最多可以解码5条X86指令,并拥有改进的分支预测功能。每个核心内建5个执行单元子系统,执行效率颇高。加入对EM64T与SSE4指令集的支持。由于对EM64T的支持使得其可以拥有更大的内存寻址空间,弥补了Yonah的不足,在新一代内存消耗大户——Vista操作系统普及之后,这个优点可以使得Core微架构拥有更长的生命周期。而且使用了Intel最新的五大提升效能和降低功耗的新技术,包括:具有更好的电源管理功能;支持硬件虚拟化技术和硬件防病毒功能;内建数字温度传感器;提供功率报告和温度报告等。尤其是这些节能技术的采用对于移动平台意义尤为重大。

可以说新一代的移动处理器Core 2 Duo在打得AMD Turion 64 X2毫无招架之力,不过与此同时与Yonah的同门相斗也是在所难免,因为市面上还有数量众多的Yonah产品的库存,在Yonah毫无价格优势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很好的清货呢,我们等待市场的反应。

以下是最新的价格表:


移动扣肉——Merom大战Yonah

从Intel的价格策略上可以看出,Core 2 Duo与Core Duo一一对应,也就是说虽然Merom已经正式发布,Core Duo将逐渐被淘汰,但Intel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Yonah产品的价格,从这里却是看不到Yonah的出路。因为从前面的测试中我们已经知道价值294美元的T7200在大多数测试中都能战胜价值637美元的T2700,在高端用户最关注的游戏测试中尤为突出。因此如果Core Duo处理器价格不作大幅调整,实在难以吸引消费者和OEM厂商购买。

以下是INTEL预测的截至明年第二季度移动处理器出货比例:


移动扣肉——Merom大战Yonah

移动扣肉——Merom大战Yonah

可以看到,Core 2 Duo的出货比例将在年底达到三分之一左右,不过Core Duo也有将近三成,即二者的换代不会在短时间内完成;不过到明年二季度,Merom和Yonah的比例将分别为三分之二和十分之一,交替将基本完成。因此可以得出最终结论:在价格相同的情况下,不用比拼,Yonah必败;若Yonah将来拥有价格优势,那还是有两种选择(1)价格差距不大,那还是选Core,因为单就支持更大的内存空间而言,在这个内存标准容量飙升就像我们招商引资的速度——一年翻一番的时代,意义非常大,况且后面还有个Vista——吃内存的老虎等着。(2)如果差距较大,那还是选Yonah,因为毕竟Core比Yonah强不了太多,而且如果看重这些价格差的人,那说明都是经济型用户,估计广大经济型用户也不会上4GB以上的内存。

在文章的最后我要说明,虽然Intel至今都不愿意承认NetBurst的失败,还要说Core兼具Yonah和NetBurst的优点,但Intel的市占率从Pentium 4上市之际的93%一路跌到如今的75% ,这是不争的事实。当然,诸如消费者指责的拙劣的性能、超高的功耗、虚高的频率等都是在2003年AMD K8出现之后才明显暴露出来的。这要归结于产品策略问题,按照道理说Intel早在安腾时代就开始支持64bit寻址,应该Intel是第一个将64位处理器推向桌面平台的厂商。但显然Intel并不打算在当时将64位技术应用于桌面平台,才导致AMD后来者居上。当然,Intel后来也采取了一些积极的补救措施,先于AMD将双核推入桌面平台,先于AMD将64位CPU带入低端,但先天架构上的劣势导致的性能差以及最终的消费者倾向不会因为这些小动作而明显改善。除此之外,研发方向也有明显失误:2003年K8上市后呈现出明显的颓势应该尽早改变相对落后的架构。然而Intel却一意孤行,推出了31条流水线的Prescott核心,希望既有进一步提升的主频和进一步加大的内存改变落后的局面。但是事与愿违,在性能提升有限的情况下还背上了电老虎的恶名,真可谓得不偿失。

但是Intel今天确实在处理器效能上迎头干了上来,在落后AMD 3年之久的情况下能够迎头赶上也确实证明了Intel的实力,如果换作其他厂商面对如此情况恐怕会束手无策,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当然这要归功于其移动平台一直能够做到高性能和低功耗,因为承袭奔3架构(实际上就是Pentium Pro的P6架构)的衣冢,所以既保持了高性能又兼具了低功耗。现在借着这个成功的架构加以改造,推广到全平台,虽然与处理器老大的形象不符,但最终还是吸引了市场的注意力和消费者的眼光,甚至还博得了一片喝彩,实属不易。

最后,祝Intel和AMD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价格越来越实惠,消费者越来越受益。

【本文结束】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快科技

责任编辑:

  • 支持打赏
  • 支持0

  • 反对

  • 打赏

文章价值打分

当前文章打分0 分,共有0人打分
  • 分享好友:
  • |
本文收录在
#快讯

  • 热门文章
  • 换一波

  • 好物推荐
  • 换一波

  • 关注我们

  • 微博

    微博:快科技官方

    快科技官方微博
  • 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快科技

    带来硬件软件、手机数码最快资讯!
  • 抖音

    抖音:kkjcn

    科技快讯、手机开箱、产品体验、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