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评论(0)
“Phyllis!给我拿个大信封来!”
时间是2008年1月15日的午后,在联想集团美国北卡罗来纳州Morrisville的总部内,负责笔记本业务的高级副总裁Peter Hortensius朝着他的秘书Phyllis Arrington-McGee大喊道。他刚刚听说,当天上午苹果乔布斯发布了“全球最薄的笔记本电脑”MacBook Air,用信封当作笔记本包的戏剧性噱头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联想的ThinkPad X300此时已经开发了一年半的时间,就要在2月份发布,他可不想自己的产品还没问世就被人抢了风头。
秘书Phyllis翻箱倒柜找到了一样的牛皮纸大信封,把它交给了Hortensius,后者小心翼翼的把X300滑了进去。“装得下!能装得下!”他马上叫了起来。
对于装不装的下这一点,恐怕没有人比联想首席设计师David Hill更有信心了,他提出了创造超薄X300的想法,该产品的项目名称为Kodachi。此时他正巧走过Hortensius的办公室门前,对于这项小试验同Peter相视一笑,随后马上开始对竞争对手的作品评头论足。“我对于银色的电脑有些厌倦了,”Hill说道,“而且我绝对不会穿银色西装上班。”
ThinkPad X300和MacBook Air的规格比较
这就是笔记本电脑这块全球最具竞争性市场的生存状态。在全球最强大的科技企业中,最棒的工程师和设计师工作在高度机密的新计划小组中,并日以继夜的赶工以防止超过公司定下的截止日期。从惠普、戴尔到宏碁、联想以及东芝,设计和制造团队都在殚精竭虑的试图在这块高速发展的市场中增加自己的份额。他们为以克计的重量和以毫米计算的体积斤斤计较,但迎来的胜利却要用数十亿美元来衡量。
对于David Hill、史蒂夫乔布斯以及其他的业界精英来说,最大的问题是:究竟哪里是重量、价格和功能的黄金分割点?哪些最新科技应当被应用其中?尽管乔布斯的MacBook Air拥有吸引眼球的外观,但是仍然得到了褒贬不一的评论,这正是该市场内激烈竞争的结果。
对于联想来说,Hill和他的同事对ThinkPad家族新成员X300寄予厚望。这家中国公司2005年以十多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IBM亏损中的PC业务。IBM的ThinkPad电脑多年来一直是商务人士的首选笔记本电脑,但近些年来却在逐渐失宠。X300的目标就是重塑联想的全球形象。联想集团主席杨元庆表示:“我们希望想客户传达这样的信息:如果业界内有一家厂商能够不断开发出最具创新意义和质量最好的产品,那它一定是联想。”
X300并不完美,或许没有一款电脑能够做到完美。但从它长达20个月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支团队追求完美,艰难作出妥协的过程。由于X300的售价高达2700到3000美元,联想并不期望它成为热卖的大众产品,而相信它会是一款强化公司品牌形象的“光环”产品,带动其他较便宜ThinkPad型号的销售。由于联想是国际奥委会的合作伙伴,X300也会在北京奥运会上大放光彩。
联想需要一款甚至更多的拳头产品来赢得科技领先品牌的声誉,目前在全球笔记本市场,它依旧落后于惠普和戴尔,甚至被竞争对手所轻视。戴尔公司首席执行官迈克尔戴尔在采访中曾表示:“我们需要为更大的竞争对手而担心,但不是来自中国。”
小=昂贵
X300到来的时机,正是笔记本电脑突破台式机数十年统治的节骨眼。目前,笔记本电脑在美国的销量正首次超过台式机。与此同时,电子产品的小型化技术进步已经允许企业让高端手机成为实际意义上的超微型电脑。
这一趋势已经显示出人们40年来对于移动计算技术追求的顶点。在60年代,科学家在还未开发出桌面PC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展望便携计算。80年代初,科技先锋制造出了手提箱大小的计算机,随后开发出了真正能够装进公文包的电脑。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如Palm的掌上数字助理,以及黑莓这样的商务智能手机。20年前比尔盖茨预言的“指尖可触及的信息”,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
尽管如此,设计和制造一款优秀的移动计算机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缩小零件体积会明显的增加成本,因此当工程师和设计师创造一台新产品的时候,需要不断在体积、性能和成本之间互相妥协。这就是联想的ThinkPad团队在创造X300时的最大问题。
这一努力始于David Hill,这位联想公司设计和形象总监是一位50岁左右的俄克拉荷马人,业余时间喜欢改装摩托车,他被认为是联想公司中保留ThinkPad传统的监护人。
ThinkPad最初的设计理念由顾问Richard Sapper于1992年提出,他认为ThinkPad应该是简单、优雅、精确而又方方正正的“小黑”,这一理念让ThinkPad成为了计算机历史上持续最久的系列产品。到2007年的15个年头中,共售出了超过3000万台。在联想收购IBM PC业务后,杨元庆放出了他想要创新设计和工艺的信号,David Hill把这当作一种挑战,于是决定打造一款最薄、最轻、最优雅的ThinkPad。
这一工作从2006年6月开始,基本的理念有两个:一是要把简约发挥到前所未有的境界。和其他笔记本一样,以往的ThinkPad在侧面和背面有各种各样的开关和插头,底部贴有各种标签。那么如果造出一台只在顶部有一个Logo,前面有个屏幕锁扣的电脑,会是什么样子?他甚至考虑了省去电源线,通过把电脑放在一个特制线圈上方的做法进行无线供电。他和他的同事制造出了一台这样的原型机,底部外壳一马平川,只有打开外壳才能看到各种接口。
他的另一个基本理念是制造非常小巧的PC,宽度小于10英寸,厚度不足1英寸,同时仍然拥有全尺寸键盘。为此,他翻出了1995年的一项老设计。“蝴蝶机”ThinkPad 701C独特的伸缩式键盘在关闭屏幕时折叠安放在机身内部,而在打开屏幕的同时有如蝴蝶张开双翼一般展开。这一设计在当时引起轰动,现在这款产品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
这两个方向就是X300设计开始的“概念阶段”(Concept Phase)。和其他ThinkPad一样,概念设计由联想北卡总部的计划者、项目经理和设计师完成。更为具体的设计和研发工作移师到日本大和实验室完成,制造则在中国深圳。Hill通过和Sapper以及日本和中国的设计师讨论,对其设计概念进行了提炼。
一次在Richard Sapper位于意大利度假胜地科莫湖畔现代派V字形家中的会议上,这位现年75岁的设计界传奇人物要求Hill让展开式键盘运行自动化,不需要用户手动操作。夏至时节,Hill将这一概念交给了大和实验室的工程师,让他们看看究竟会怎么样。
忘记超现实
负责大和实验室产品开发工作的事内藤在正,此人在日本国内被称为“ThinkPad之父”。他的团队在90年代一手打造了ThinkPad的辉煌,以及在质量和技术领域全球声誉。内藤认为,在设计和工程之间应该有一种距离:“我们鼓励创意部门设计出一些不那么可能的东西。如果他们拘泥于现实,就不会有有趣的设计,也不会有创新。”
当Hill的早期设计交到大和实验室工程师的手中时,他们立即进行了测试。每隔几天,Hill就会收到大和那边传来的设计图,显示出各种机械零件和电子元件组合的方式。到9月底,工程师对Hill最初的基本理念提出了质疑。13寸笔记本目前正在日趋流行,因为其屏幕尺寸更加适合观看电影。因此,工程师不希望使用Hill的10英寸屏幕设计。Hill最终放弃了。更大的尺寸意味着,他们已经不再需要采用折叠键盘设计。工程师还断定,Hill设计中将所有接口隐藏起来的金属外壳将导致太多的重量。Hill对此没有什么好抗议的:“你要广泛撒网,收集大量的想法,但最终会回到那些最有前途的想法上面。”
在联想产品开发经理们的眼中,一款新的顶级笔记本电脑要支持三大关键新技术:一是固态存储,可以保证笔记本跌落或其他振动时硬盘内数据不受损坏;二是LED背光显示,将提高液晶屏色彩表现并节约电能;三是厚度7毫米的超薄DVD光驱。2006年10月,这些技术要求同Hill的设计理念结合了起来,计划被命名为Kodachi,是日语中一种武士刀的名字:“小太刀”。
2007年1月,项目被批准进入“计划阶段”(Plan Phase)。Kodachi小组开始对每一个构造和设计元素进行仔细推敲,同配件供应商就最新的技术成果进行讨论。Hill几乎每天都要和日本团队通过电话和Email进行交流。
同时,联想的营销人员开始对Kodachi的销售前景进行调查。最初的预计是,联想将在12个月内售出13万台(包括第一款Kodachi和预计8月推出的后续版本)。但当他们最终完成调查工作的时候,估计值已经大幅缩减到只有6万台。
尽管不够乐观,但高级副总裁Peter Hortensius还是咬牙批准了这一项目。这位在IBM工作17年的老兵脾气暴躁而又严肃,但经常对设计师和工程师的大胆想法给予支持。在Kodachi项目问题上,他认为由于之前没有进入过这一档次的市场,营销部门的对于顶级市场的估计过于保守。(译注:ThinkPad在国外的售价普遍并不算高,绝大多数型号都在2000美元以下,因此此处原文称联想没有在顶级笔记本市场销售的经验。)
Kodachi项目2007年4月进入“开发阶段”(Development Phase)。从此,联想的设计师和工程师都一直生活在恐惧状态下,生怕竞争对手抢先推出如此轻薄的笔记本电脑。在整个笔记本电脑市场中,售价从500美元一直到3000美元不等,重量则从3磅(1.3kg)到8磅(3.6kg),由于Kodachi将搭载各种最新技术,其售价也将直击最顶层消费者,达到3000美元左右。
此后的几个月,工作主要在大和实验室内完成。由木下裕之率领的产品开发团队需要将计划中的功能要求一一实现。他们还配置成了一种独特的机身外观涂料,使新机拥有皮革一样的观感,手感也十分光滑细腻。木下在业余时间是狂热的航海迷,但自从Kodachi项目上马以来,他的工作时间基本上是从上午9点到晚上10点11点,几乎再也没有出海的机会了。
他和他的同事需要面对一个非常紧迫的日程表,每一个开发阶段都有固定的截止日期,并且要面对多次检查:2007年9月初,必须拿出结构原型;9月到10月,原型机和各零件的全面测试;11月,最终原型;12月初,生产前测试。在12月间,由5名质量经理组成的考察组将齐聚大和实验室,决定Kodachi是否已经准备好了投入生产。这将是最后一关。
继续还是放弃
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木下的团队对原型机进行了一系列的压力测试。最夸张的一项名为“自由落体测试”,笔记本在掀开屏幕、开机的状态下被装在一个约5英尺(1.5米)高的测试装置顶上,这一装置看起来就像一架断头台,底部是一块石板。只听砰的一声,笔记本被放开,重重的落在石板上。工程师跑过去查看结果:Kodachi完好无损。
但在10月1日,团队遇到了一个问题,几乎令他们没办法赶上日程。毕业于美国海军军官学校的Andy Kozak负责协调Kodachi的开发工作,他在美国Morrisville总部打开了一个纸箱,拿出大和实验室工程师手工打造的原型机。这时候的原型机还是是在粗糙的铝盒子中摆放着的各种零件,根本没有最终零售笔记本的样子。他拿起机器,发现缺少了一个重要元件:“我用手指数着配件,发现没有固态硬盘的影子,说了一句:我X!”他发现,问题在于两家提供固态硬盘的亚洲供应商都没有通过质量控制组的测试。结果,它们被彻底排除在机器之外。
通常情况下,这类问题会在几周内解决。但直到12月初Kozak面对联想质量考察组测试的似时候,供应商仍然没有搞定他们的问题。这次会议就像是一次审判。Kozak坐在会议桌前,面对着5个板着脸的日本专家,虽然存在这些问题,他还是希望能够让Kodachi计划晋级下一个阶段。但最终的裁决是:“还没准备好。”
Kozak快要疯了,回到东京的宾馆房间,他把这个消息通过即时消息发给了ThinkPad业务的运行主管Mark Cohen。作为高级副总裁Peter Hortensius的得力助手,Cohen做了一个冒险的决定:不理会考察组的裁决,试产将在没有固态硬盘的情况下进行,硬盘在通过测试之后再加入。Kodachi计划将继续向前进行。
ThinkPad的工厂位于深圳保税区内,是一座6层大厦。12月10日星期一,一组穿着蓝色联想工作服的女工开始组装首批25台Kodachi测试机。她们的工作是找出组装过程中的任何问题,并编写出一份详尽的组装工序表,为1月25日开始的量产做准备。
“喔,够轻的”
2008年1月初的一天,Kozak在Morrisville总部的办公桌前吃着鸡蛋沙拉三明治午饭,Cohen走了进来,告诉他Hortensius想要看看从中国生产线上刚刚拿到的新测试机。Kozak打了一圈电话终于找到了一台刚刚送来测试的样品。这台样机已经满足了他的全部期待:超轻超薄,依旧优雅的黑色外观。它也是首台顶部标着Lenovo联想商标的ThinkPad。IBM的标志已经在几个月前被彻底抹去。
他将其交到了Hortensius的办公室内,这实际上是Hortensius和Cohen第一次看到最终原型机。Hortensius拿起机器,第一句话是:“我爱这玩意。”之前,他曾经告诉大和实验室的工程师,他希望产品更轻一些,看来他们办到了。Kodachi的最初设计重量为3.4磅(1.55kg),而最终达到了3.1磅(1.4kg),取出DVD光驱后则可以达到2.9磅(1.3kg)。Hortensius表示:“这告诉大众我们能够做的更好,但对于我来说则代表着我们还没有达到笔记本创新的终点。”
几天后,苹果的MacBook Air震撼出炉。联想之前曾经听到过苹果正在开发超薄笔记本的传言,但他们并不确定传言中的规格是真是假。当时,Kodachi计划已经处在“发布阶段”(launch phase),必须一往无前的走向完成。固态硬盘的主要供应商到最后一刻也没能修复问题,联想不得不最终转换到候补供应商。1月25日,深圳工厂开始大规模量产,联想计划于1月26日正式发布X300。
1月末的一天晚上,Hill把一台X300装在自己的包内带回了自己在北卡州Cary郊外的家。关于这一计划,他和自己的妻子Jena已经聊了几个月了,现在想要她真正一睹最终产品的风采。Hill到家的时候妻子正在厨房。“我想要给你展示一下Kodachi。”他从包中拿出了本本交给了她。“喔,够轻的!”她随后交还给丈夫,然后问了问价格。Hill说明之后,她说:“天哪!”看起来有点贵,她又接过X300开始端详。
Hill对于这款他仍然称作“Kodachi”的产品拥有强烈的感情。设计师和工程师完成了他在2006年6月的众多梦想,唯一让他失望的是,机身底部仍然贴满了各种标签。不过,这也为明年即将推出的下一代ThinkPad保留了不少挑战。“这是对于完美永不停息的探索和追求。”他说道。对于Hill和他的团队是这样,对于全球为同一目标而奋斗的竞争对手来说也是如此。
本文收录在
#快讯
- 热门文章
- 换一波
- 好物推荐
- 换一波
- 关注我们
-
微博:快科技官方
快科技官方微博 -
今日头条:快科技
带来硬件软件、手机数码最快资讯! -
抖音:kkjcn
科技快讯、手机开箱、产品体验、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