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评论(0

看什么都像人脸:我是不是生病了
2024-05-18 01:26:44  出处:科普中国  作者:小范 编辑:上方文Q     评论(0)点击可以复制本篇文章的标题和链接

请想象以下情景。

假设你是个原始部落的矫健猎手。在一次打猎中,你因追逐一头野鹿而与其他人走散。

你追逐了很久很久,终于在黄昏的微光中制服了这头猎物。

虽然疲惫,但你内心充满了胜利的喜悦,这么棒的战利品可以让你在同伴那里赢得尊敬,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吃好几顿。

但是扛着这头鹿回去的路途却非常漫长,幸好月光还算明亮,你能辨认出回去的路。

你还要提防潜在的危险,因为你知道隔壁部族有几个让人讨厌的家伙,喜欢抢夺猎物,你还有过被合伙打劫的经历,痛苦而屈辱。

走的同时,你四处张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突然!你脚步一顿,惊出些许冷汗,前边那棵树的中间,在月光下的映照下仿佛一张人脸!

看什么都像人脸:我是不是生病了

不,好像只是树上的小疙瘩。

这次惊吓让你更加谨慎了起来。你谨慎地打量了下四周环境。

等等!那边那棵树上真的有个人!应该是在睡觉!

仔细确认了周围环境后,你选择了另外一个方向。

不要吵醒他,你心里想着,愿我能平安地把猎物带回家。

想象之下让人觉得有点魂飞魄荡。在这危险四伏的世界里,迅速地检测到面孔并提取出其中的信息,是如此地重要!

实际上人类在这方面正拥有非常强的能力。大多数人能在 100ms 内将面孔从其他物体中分离出来,而仅用 200ms 就能区分出熟悉的面孔与陌生人的面孔。这种快速识别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

可能有的同学要说了,这个大脑还是不行啊!怎么还会识别错呢?这正是我们今天关心的事情,人们似乎很容易从没有生命的图案中识别出面孔?

比如下图,著名的火星上的 “人脸”:

看什么都像人脸:我是不是生病了
照片由美国“海盗一号”探测器拍摄于 1976 年

其中地表上出现的“硕大人头”引起轩然大波,激发了人们各种各样的想象,比如火星上曾存在高度发达的文明……

当然,更高清的图像打破了种种猜测:

看什么都像人脸:我是不是生病了
这里不过是一座石山

这个著名的例子之外,还有很多生活中的例子:

看什么都像人脸:我是不是生病了
生活中常见的面孔图案 | 图自[1]

很容易可以举出很多很多例子:

看什么都像人脸:我是不是生病了

看什么都像人脸:我是不是生病了

看什么都像人脸:我是不是生病了

看什么都像人脸:我是不是生病了

看什么都像人脸:我是不是生病了

除去这些颜色丰富的图案,简单的符号也可以产生这样的效果!

最著名的当属颜文字:

看什么都像人脸:我是不是生病了
生动形象的颜文字 | 图自[5]

似乎,只要有三个点,我们就能想象出一个特定表情的人脸?!一旦发现这一点,怎么感觉周围的各种东西都在用各式的眼神看自己……

如果你在生活中也有过这样的感受,你不是一个人!

我们遇到的,是名为“面孔空想性错视”的有趣现象。

现在我们可以来谈一谈,为什么人会错误识别呢?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在社会生活中需要快速地识别其他个体的信息,比如年龄、种族等身份信息,情绪、关注点等心理状态信息。

对面孔的识别和加工,则是获取这些信息的有效途径。如果对现代人来说这些识别是非常重要,对于祖先而言就是关乎生死了:在丛林中快速识别出猎物、快速识别出老虎等大型食肉动物,对于生存至关重要。

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必须对面孔敏感!即使这种敏感会不可避免地带来误判,但这些误判一般不会带来很坏的后果。而没能识别出来带来的后果才可能是非常严重的。

可以认为,这种高敏感性带来的收益,远大于误判带来的代价。宁“杀错”,不放过!

面孔空想性错视的特性

进一步我们要问,这种错视是如何触发的?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有趣的是,这种错视有很多好玩儿的特性,在心理学、神经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探索。

大家对什么样的图案会引发这种错视进行了大量研究。容易想到,这种判断作为大脑的活动,我们便可以通过相关区域脑电信号的测量等手段将其量化来研究,极大地排除干扰因素。识别面孔的核心区域包括梭状回、枕下回和颞上沟。

有没有信号来特异性地标志这种错视呢?幸运的是,这个信号是存在的,被称作 N170,是在刺激呈现后 170ms 左右呈现的一种出现在枕颞区的一种脑电负成分,通常被认为反映了大脑对面孔结构的编码!

有这样一个特异性信号在,问题和研究手段也就明确得多。

1、提取信息的整体性

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只要有三个点就很容易想象成面孔。

影响是否触发面孔空想性错视的首要因素,正是图案本身的清晰度,以及与真实面孔的结构相似度。

严格的实验研究发现,沿中轴线对称的图案更容易被检测出面孔。图案中若出现与周围亮度差异比较大且左右对称的点时,有很大可能被视为眼睛。也即,整体的类面孔结构是不可否认的重要因素。

如果这种结构被扭曲乃至倒置,则 N170 成分大都与看见普通图案无差异。

一个著名的例子是 Arcimboldo 风格图:

看什么都像人脸:我是不是生病了
Arcimboldo风格图

这样呈现时更难被识别为面孔,看起来仅是一堆水果。

看什么都像人脸:我是不是生病了
Arcimboldo风格图

反过来呈现就容易被特异性识别,触发面孔特异性成分 N170。也即倒置将会破坏大脑所熟悉的面孔整体结构。

2、自上而下影响

当然啦!大家很快可能会发现,如果带着“这里有一张面孔”的心理预设或者说先验条件去看图片,当然会更容易看出面孔。也即自上而下的期待与想象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比如,当被试被告知图片中有一半存在面孔时,即使是随机的噪音图片,被试也会将一部分识别为存在面孔。

看什么都像人脸:我是不是生病了
汉字被当作面孔文字双关字来研究自上而下的影响 | 图自[10]

研究发现,面孔启动条件下,双关图更容易识别为面孔,而文字启动条件下,双关图更多被识别为文字。再举一个例子:

看什么都像人脸:我是不是生病了
藏着很多人脸的眼力图

如果不告诉你上图中藏着很多人脸,我们第一眼看上去可能注意不到。如果告诉你上图中足足有 13 张面孔,那我们可能一下子看出很多。

这样的图网络上还有很多。

3、情绪影响

还有很多其他因素难以一一列举。值得关注的是,实验发现,诱发焦虑、恐惧等情绪将增强人对面孔的检测。这一点也再次说明面孔的识别与应对潜在的威胁息息相关。

一些有趣的相关效应

经过以上内容,我们对面孔空想性错视就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这与人的大脑进行面孔检测的过程相关。但是,只是判断出面孔是否存在还不够!距离我们所说的识别身份、情绪等信息还差很远。

目前普遍认为,面孔检测和面孔识别是两个过程。面孔检测是发现面孔的存在,而面孔识别则需要进一步地精细分析来将一张面孔区别于另外一张。只有当图案被识别为面孔后,面孔识别才会进一步工作,这样也能节约面孔识别所需要的认知资源。

这里就可以提一下脸盲症啦!脸盲症,又叫面孔失认症,就是在面孔识别这一步出现问题。也就是说,患者能识别出人脸,但是却很难区分不同的人脸。

不得不说,大脑建立的一整套模式非常行之有效。大脑这么尽职尽责,让人忍不住想来捉弄一下它。

看什么都像人脸:我是不是生病了

针对大脑的特性,人们发现很多相关的效应。经过以上的了解,如下的效应也很容易理解。

1、恐怖谷效应

先来几张图感受一下:

看什么都像人脸:我是不是生病了
像又不那么像人类的机器人

恐怖谷效应在 1970 年被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昌弘提出,该效应旨在描述对非人但相似的机器人或者玩偶,在相似度变化时,人类的好感度变化。

当非人的物体被赋予一些人类的特征时,我们会产生好感。但是当该非人物体与人类非常相似又不完全相似时,人们会感到反感不适。

看什么都像人脸:我是不是生病了
恐怖谷效应 | 图自[12]

这个效应并不难理解。

一方面,这种“熟悉但又带着点陌生”中的未知部分与日常经验相悖,可能暗藏着欺骗和危险,让人们感到恐惧;

另一方面,这与大脑中对健康人体的模板相冲突,表明对象可能是病态的、受到损害的,在人的移情作用下,就产生了不适。

事实上,这种效应在婴幼儿那里也存在。

有实验这样设计:给婴幼儿看三张图:母亲的照片、陌生人的照片、两者合成的图片。婴幼儿则最愿意看母亲的照片,其次是陌生人的照片,最后才是合成的照片。

2、撒切尔效应

看什么都像人脸:我是不是生病了
撒切尔夫人正常照片(左)经过调整并倒置的照片(右)| 图自网络

这个效应又称为面孔倒置效应。

正如前边提到的,人们对倒置的面孔的检测分析能力远弱于正常情形。

对于上图,两张图看起来都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但是如果你把手机倒过来以正着观察第二张图,会发现其实照片的眼睛和嘴巴经过了调整而甚至有点惊悚!而这种调整在倒着看时很难察觉出来!

这种“难以察觉”可以帮我们一定程度上感受脸盲症。

看什么都像人脸:我是不是生病了
脸型差距不大的面孔,倒置 | 图自[4]

怎么样这样看是不是没啥区别,或许脸盲症看面孔时就是这个感受。然而正着看就很容易区分开来:

看什么都像人脸:我是不是生病了
脸型差距不大的面孔 | 图自[4]

3、合成效应

关于大脑识别人 3 脸时关注整体性这一特质,还有著名的合成效应(composite effect)。

这个效应是说,如果截取你熟悉的人的图像一部分,与其他人拼接在一起,将使得识别这两个人的身份变得困难。而一旦分开来看,你可能很快识别出来。

看什么都像人脸:我是不是生病了
奥巴马(上)威尔史密斯(下)| 图自[3]

这有力地说明了人脑在面部识别时的整体策略。

还有很多其他的有趣现象,比如跨种族效应,人对自己种族面孔的识别能力更强,而对其他种族就要差些,这个小编看欧美电影的时候有体会。还有面孔适应现象,长时间注视一个面孔后,对类似面孔的敏感性会降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检索。

结语

本文我们从面孔空想性错视出发,讲述了人脑进行面孔检测的特性。

这种错视是大脑“宁错杀,不放过”原则下的结果,这种策略对人识别各种情况至关重要。检测到面孔后,大脑还将进行面孔识别来进一步地区分一张张面孔,共同构成我们的面孔知觉。

很多有趣的效应比如撒切尔效应、合成效应,都是大脑相关特性导致的结果。

相关的研究促进了面孔认知在心理学、神经科学方面的理解。

当然啦,掌握这些规律对于设计更好的视觉作品(电影、动画)也很有帮助,乃至在商业外形设计上也有指导意义,比如电风扇、冰箱、汽车等等电器外形的设计。

此外,没有这些特质,我们也很难有这么丰富多彩好玩儿的表情包和颜文字体系!

看什么都像人脸:我是不是生病了

参考文献

[1] 王昊.面孔空想性错视的性别差异:自上而下加工视角[D].河北大学,2019.

[2] Young A W, Hellawell D, Hay D C. Configurational information in face perception[J]. Perception, 1987, 16(6): 747-759.

[3] Susilo T, McKone E, Dennett H, et al. Face recognition impairments despite normal holistic processing and face space coding: Evidence from a case of developmental prosopagnosia[J].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2010, 27(8): 636-664.

[4]  Why are faces considered a 'special object category' in psychology?

[5] 为什么到处都是人脸?

[6]  为什么越看越像是一张人脸?                 

[7] Verpooten J, Nelissen M. Sensory exploitation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 the late emergence of iconic representations in human evolution[J]. Theory in Biosciences, 2010, 129: 211-221.

[8]  Paras C L, Webster M A. Stimulus requirements for face perception: an analysis based on “totem poles”[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3, 4: 18.

[9] 梁欣, 王权红. 视觉认知中的 N170 成分[J]. Advances in Psychology, 2015, 5: 762.

[10] Ge L, Wang Z, McCleery J P, et al. Activation of face expertise and the inversion effect[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6, 17(1): 12-16.

[11] Cataldo A M, Cohen A L. The effect of emotional state on visual detection: A signal detection analysis[J]. Emotion, 2015, 15(6): 846.

[12] 杜严勇.恐怖谷效应探析[J].云南社会科学,2020,(03):37-44+187.

责任编辑:上方文Q

文章内容举报

  • 支持打赏
  • 支持0

  • 反对

  • 打赏

文章价值打分

当前文章打分0 分,共有0人打分
  • 分享好友:
  • |

  • 热门文章
  • 换一波

  • 好物推荐
  • 换一波

  • 关注我们

  • 微博

    微博:快科技官方

    快科技官方微博
  • 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快科技

    带来硬件软件、手机数码最快资讯!
  • 抖音

    抖音:kkjcn

    科技快讯、手机开箱、产品体验、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