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评论(0)
很多烟民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却对香烟欲罢不能,不吸烟者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却经常被迫吸二手烟,对于烟盒上那句耳熟能详的「吸烟有害健康」,很多人是“望字兴叹”!其实,这句话并不是一开始就印在烟盒上的,它的诞生十分艰难和曲折,背后还隐藏着一段轰轰烈烈的公共卫生运动史。
1 早期的交锋
考古发现表明,早在12000多年前,美洲人就开始使用烟草。新大陆发现后,烟草以雷霆之势蔓延欧洲。1609年,英国殖民者约翰·罗尔夫抵达弗吉尼亚州詹姆斯敦,成为第一个成功种植烟草(当时通常被称为“棕金”)用于商业用途的定居者。至18世纪,烟草基本已遍布全球。
这幅 1670 年的画作描绘了被奴役的非洲人在殖民地烟草种植园的烟草棚里工作的情景。(来源:Wikipedia)
进入20世纪,电器的普及让美国烟草商有了更便利的传播渠道。他们开始联合医生进行广告宣传,告诉人们吸烟有益健康,甚至连婴儿也被拿来做香烟广告,向自己的妈妈推荐香烟。在这样的传播导向之下,很多人都开始吸烟。
1942年一则鼓励女性吸骆驼牌香烟的广告(来源:Wikipedia)
就在同时也有人发现,肺癌患者越来越多。根据当时英国的统计局,在1922年到1947年这段时间,英国每年肺癌死亡人数激增,几乎是过去的15倍。而且不止英国,其他地方也有相似的趋势。
一些觉醒的人点燃了反烟的火苗。烟草商当然嗅到了不祥的气息,为了应对危机,他们推出了过滤嘴香烟。
1931年,第一款自带棉丝过滤网的香烟在美国菲利普莫里斯公司诞生了。在宣传上,烟草商借医生的嘴宣传了这样一个观念:过滤嘴可以过滤掉有害物质,让吸烟者可以更享受吸烟。
过滤嘴香烟的组成部分:①香烟过滤嘴;②仿软木尖纸;③卷烟纸;④烟草(来源:Wikipedia)
眼看着反烟呼声越来越高,烟草商甚至成立了烟草工业研究委员会,并联合一些专家,把肺癌激增的锅甩给工业污染和遗传。为了反击,医学界把病原体的概念扩展到“非生物病原体”上,有人认为,在大量流行病学证据并存时,即使找不到清晰的病因,也应将吸烟和肺癌看作是因果关系。
2 艰难的诞生:「吸烟有害健康」近二十年的拉扯
早在1949年,英国科学家理查德·多尔和他的导师布拉德福德·希尔就走访了几千名确诊或疑似肺癌的人,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以期找到癌症的发病规律。后来,多尔发现吸烟的病人很多。多尔怀疑吸烟和肺癌有关联。但还有很多人不相信。于是,多尔接着在剑桥等多地展开工作,收集了5000多人的资料,进一步确定吸烟导致肺癌。
1951年,多尔在《英国医学杂志》发表了相关的研究结果,却鲜有人呼应,大家的理由是:调查数据太少了,结果难以服人。接着多尔对34439位男性医生进行了长时间的跟踪研究。到1956年,这些医生中的一部分重度吸烟的人已经死于肺癌,而不吸烟的人则几乎没有这种情况。他们发表了“肺癌与其他死亡原因和抽烟的关系”的论文。对于英国医师死亡率的第二份报告。之后多尔的调查继续进行。(注:2001年,多尔和团队做了最后的问卷调查,之后在距离他们第一篇报道文章50多年后的2004年, 他们发表了最后的文章。持续50年的研究结束了,此时的结果已经不再是吸烟和肺癌的关系,而是分析吸烟人的寿命问题。)
图注: 这张表可以看出各种不同疾病和吸烟时长的关系(来源:论文截图)
1958年,美国的科学家凯勒·哈蒙德和丹尼尔·霍恩则更直至要害地发表了一项触目惊心且意义深远的研究结果:吸烟有害健康。与多尔的研究相比,这项调查的调查数据上了一个台阶——发动了约2万名志愿者,并对约20万老年人进行了跟踪。大多数人都选择相信这个结果。
1962年,迫于愈发高涨的控烟呼声之压力,美国政府成立了一个调查委员会,专门调查香烟与健康的关系。虽然委员会中的半数人都吸烟,但他们最终得出了“吸烟会引发肺癌”的结论,并且他们认为:香烟的过滤嘴并不能过滤掉香烟中的有害物质。因此,该调查委员会向政府建议提出控烟措施。
1964年1月11日,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卢瑟·特里发布了1964年年度报告,他在报告上总结了委员会的研究,这些研究多达7000多项,并首次公开认定吸烟会导致肺癌。为了降低对经济的影响,他们选择在一个周六召开发布会。
但是,这场发布会仍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被称为“控烟运动的起点”。很快,吸烟的人数开始减少。只是没过多久,吸烟的人数又涨了上去。
这使得卫生部的官员们认识到,要想控烟,光靠一场发布会很难实现,还需要更多有效的控烟措施。到了1965年,美国法律明确规定必须在香烟包装上写上“吸烟危害健康”的提醒。
1967年,各电台和电视台被要求播放反对吸烟的公益广告。1971年,则全面禁止了香烟广告。
1964年1月11日,美国卫生局局长发表《吸烟与健康报告》(来源:Wikipedia)
3 后来居上的控烟:「吸烟有害健康」在中国
1897年,上海出现了第一根中国香烟,随即迅速“风靡”。幸而很快,我国医学界就有人意识到了香烟的危害。
早在1934年,我国科学家吕富华就在留学德国期间,用实验证明了烟草焦油对家兔具有致癌性,并把相关文章《关于家兔涂布烟草焦油致癌的研究》发表在德国《法兰克福病理学》杂志上。
1978年起,有“中国控烟之父”之称的翁心植教授联合其他多位医学专家开始发表文章、成立组织,力劝大家远离香烟。借着当时全国科学大会的春风,翁教授还促成了《关于宣传吸烟有害与控制吸烟的通知》,开启了中国的控烟运动。
1991年,我国颁布相关法律,明确禁止未成年人吸烟,并要求卷烟和雪茄的包装盒上必须标明焦油含量级和“吸烟有害健康”。同时,禁止在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播放、刊登烟草制品广告。
21世纪以来,随着对香烟的危害认识的加深,以及相关研究的增多,我国在控烟方面的举措也越来越完善。无烟医院、无烟车厢等无烟公共区域越来越多。作为早已签署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国家,如今,我们国家能够抽烟的公共场所越来越少,不得不说,这是我国长久反烟控烟的巨大成效。
4 吸烟真的有害健康:新证据不断增加!
根据2013年WHO的统计数据,全世界吸烟的人数大约有13亿,其中80%生活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烟草每年导致800多万人死亡,其中约130万属于接触二手烟雾的非吸烟者。曾经有学者提出,从口腔到肺部是一条烟草“高速通道”,吸烟会导致肺癌、口腔癌等多种致命性疾病。其实,我们熟知的这些由吸烟引发的疾病仅仅是“冰山一角”。
2021年8月,美国医药大学的伊斯特莱特牵头团队对烟草对听力和视力的影响加以研究,通过对40位患有老年黄斑变性的患者进行的听力和视觉实验,研究人员发现,由于抽烟会损坏身体的抗氧化系统和代谢能力,因此对听力和视觉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2022年12月,英国牛津大学陈铮鸣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王辰教授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立明教授的研究团队在《柳叶刀—公共卫生》杂志共同发表一项研究,该研究对超过51万中国成年人进行了长达11年的随访调研,分析了卷烟与470种疾病和85种死因的关系。
研究发现,在中国,卷烟与56种疾病和22种死因显著相关,包括传染病、癌症、呼吸道、眼睛、代谢、神经和食道等不同方面的疾病。
数据显示,调研对象中约20%的男性和约3%的女性死于卷烟。并且提出,越早戒烟好处越明显。然而,戒烟方法千千万,戒烟成功者毕竟是个例而非普遍现象。
不过,2020年的一项研究给了我们一定的启发。这年,安妮特和考夫曼博士在一项名为“吸烟风险认知评估”的研究中提到:风险感知是人们面对危险的感受能力。
研究者评估了人们对抽烟的风险感知能力,结果显示:有些人能更好地感知抽烟的风险,而不去抽烟;但有些人却不能很好地感知抽烟的风险,因此会选择抽烟,这或许会为我们提供控烟戒烟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