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评论(0)
“我像风一样自由。”
因为许巍的这首歌,不知道有多少人曾幻想过戴上耳机,背起行囊,一人一车,浪迹天涯。
其实早在 2012 年前后,就有不少旅行爱好者想到用骑行这种方式环游中国,路上还会边骑边拍,分享自己的骑行过程。
当时我还看过一部纪录片《 行疆 》,差点就买辆车冲出家门了。
期间,从博客老哥到微博大V层出不穷,他们在网上更新自己的骑行记录,引得不少年轻人的羡慕和向往。
这两年,随着视频平台的爆火,骑行视频开始百花齐放,它们以极快地速度蹿升,已经成为成为最热门的类目之一。
骑行环游的博主们也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记录,而是不断迭代自己的骑行视频,使之成为了一个单独的内容类型,甚至衍生出很多细分内容。
如果你想看自然风景,那打开《 行疆 》,可以从神农架一直看到秦岭、青海湖、敦煌。
如果你喜欢人文,那最近很火的朱志文十年环球旅行就很适合你,在他完美融各国的记录中,你能跟着镜头体验各地风土人情。
对了,还有@徐云流浪中国,这位老兄虽然争议很多,但你不可否认他的火爆速度,他从 2021 年下半年开始发视频,两年时间迅速成长为现象级网红,在 B 站上他半数视频都超过了百万播放,主打一个真实和艰苦。
尽管骑行的内容形式、画质远不如那些整活视频刺激感强,但网友们总是趋之若鹜。近几年不断有新的博主涌入,骑行视频,尤其是穷游式的骑行视频,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自媒体行当,甚至创业项目。
最近,在B站突然刷到了一个男人骑自行车的视频,封面乍一看平平无奇,但数据异常火爆,已近 500 万的播放量,堪称异军突起。
现在的视频网站上,骑行视频一刷一大把,光看封标,实在没想明白这个视频有啥不一样,为啥会突然爆火?按耐不住好奇心,我也点进去看了一看。
万万没想到,开幕就是雷击。
原来这个视频来自于up主@小辉漂流记,此时他已骑行一年,身上只剩下 1000 块钱,在挑战自己还能骑多远,挑战的第 38 天,海拔 4800 米的垭口,他遇见了这位大哥。
大哥是自驾来的,但可能舟车劳顿,积攒了很多情绪,在跟小辉聊过以后,发现他只靠一辆自行车就一路走来到这了,瞬间心灵受冲击,这就有了开头一幕。
大哥是真性情,葡萄糖也整盒送了:
仅仅看到这里,你可能还不能理解大哥,但如果你继续看下去,会看见小辉这趟行程跟我们想象的旅途很不一样,几乎没有舒适可言,写满了“ 修行 ”。
在视频中,他推着满是行囊的自行车走过了走过了连续的长上坡,其中有一段还满是泥泞,因为天上开始飘雪,他中间一度摔倒,随后在山上找了一个地方搭建帐篷,简单收拾,吃了点压缩饼干,ok,这就是他的一天了。
视频的最后他计算了今天的花费:0 元,资金剩余 748 元。
从开幕雷击,到艰难上山的纪实,再到最后“ 流浪汉 ”般的生活,这一幕幕让网友们十分上头,很快这个视频被送上全站排行榜第四名。
这位此前名不见经传,只有 43 位粉丝的 up 也在短短一周内疯涨 10 万粉丝。
在如今这个生活主义的时代,为什么有人选择加入“ 苦行僧 ”式的骑行行列?这个行业好不好干?这些骑行 up 的日常生存和精神状况又是什么样的?
带着这些好奇,差评君也联系上了 @小辉漂流记 ,跟他聊了聊旅途里的故事。
对于小辉来说,骑上车,离开家,没有什么门槛,更像是一个走投无路的选择。
他高中毕业后就去了北京工作,用他的话来说,“ 像曾经的王宝强一样 ”,在北京电影制片厂门口蹲了好几年,做日结工,一天能赚个 50~60,住着一个月只需要几百租金的地下室,每天吃上两顿最简单的饭菜,交交房租就所剩无几。
如此生活了快 10 年,时间来到 2022 年下半年,他突然觉得这样无限重复的日子没有意义,也没有盼头。
于是他买了张绿皮火车的票来到了重庆,置备了些二手的骑行装备,就这样朝着拉萨出发了。
出发第一天的记录:
问了一下小辉,“ 即便不想呆在北京了,也有很多其他出路,为什么要选择骑行呢 ”?
“ 没钱了,正好这么大也没有出过这么远的门,干脆豁出去了,看下祖国的大好河山,虽然没能赚到钱,但能收获很多经历也很不错 ”。
无独有偶,@徐云流浪中国 在一起剖陈自己的视频中也提到了自己选择骑行的理由:
“ 为了生计在电子厂打工,后来失业了,骑行成为了我从世俗生活逃离的出口,不再待在原地,不再每天面对同样的人。”
踏入骑行的路,并没有那么容易,因为之前几乎完全没有骑行经验,小辉出发后,一度感觉不太适应,也经常缺啥买啥,不到一万的积蓄消耗得很快。
靠着几个行囊、一辆自行车走南闯北的生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应该算是难以想象的艰苦。
睡觉就是个大问题,像小辉平时的住宿环境,那就是走哪住哪,从荒郊野岭睡到荒废房屋,睡过路边巨石下、田野间的黑色管道中。
最硬核的一次是在云南,他没找到合适的地方,干脆在公墓边上的厕所大厅里睡了一晚。
旅途中他一天吃两顿,视频中的饭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充其量算是对付对付,但在旅途中这就是他正常的“ 一日三餐 ”,饭菜甚至都是不错的选择,有时候他就吃点干粮。
对了,2023 年过年的时候,大部分人回家团聚吃年夜饭了,小辉的年夜饭是这顿莴笋炒蛋。
如果说睡觉和三餐还能自给自足,那喝水、充电和网络问题,就全得“ 看天吃饭了 ”。
城市的公共场所、村委会等都可以是供给来源,最近小辉在西藏,他告诉差评君,“ 附近有人家的话,我就上他们家充电,要走的时候再去他们家拿。很多藏族同胞很热情,经常会问我吃不吃点东西,说自家种了什么水果,有时候我不肯要,他们还会直接拿给我 。”
吃完饭以后,等待他的除了沿途美丽的风景,还有连绵的上坡,在车轮重复转动中,他就这样蹬过一条又一条路↓ ↓
如果这些视频画面不够具象,那么下面这两件事儿应该能帮助大家更好感受到骑行博主们的生活。
最开始从重庆出发时,小辉还有一个朋友一起骑行作伴,但因为时值酷暑,朋友骑了一天就忍受不住了,隔天就散伙了。
小辉说,当时 1.5 升的水,每天至少喝两瓶,因为一直出汗。
很冰的水买到手,一会儿就被晒成开水了,白天冒着大太阳骑行,晚上睡觉的时候,身上难受得跟针扎一样。
小辉印象更深刻的一次旅途,是在格聂南线,顶着高反推车,山上荒无人烟还特别冷。
他当时也不敢生火,就硬抗冻睡了一晚上,冻醒好几回,起床以后顶着难受和高反,一边吐一边推车爬坡。
这些看似常人难以忍耐的事,对于他们来说,是睁开眼就需要去面对的事情。
除了解决衣食住行,忍受极端天气之外,作为一名 up ,他还得把这些生活记录剪成视频。
他每天 4-5 个小时左右会消耗在骑行上,2 个多小时花费在找地方搭帐篷、吃饭上,他对剪辑软件的使用并不算精通,经常是看到什么都先拍下来,等找到能休息的地方再筛选剪辑找音乐,一个视频每天得耗费 3-4 个小时,如此重复。
但在小辉的描述中,骑行之路对他仍然是有意义的。
在西藏的时候,他会站在山上看别人赶牦牛。
在四川跟云南,他最喜欢的事情是参加赶集( 有些地方又称赶摆 ),在集市上可以看到很多当地的美食。
这个行业进入门槛说低也不低,你得能豁出去“ 流浪 ”,能经受生活的苦,得能多少会点表达,还要会剪辑视频。
但说高也不高,不需要啥成本,一人一车,说走就走,没有启动资金。
不过,相对应的,由于低成本导致近几年大量想来自媒体恰饭的人涌入这个赛道,现在想要火起来很难,想要靠这个赚钱,更难。
在这个爆火视频之前,小辉坚持更新了一年多,但只有 43 个粉丝,因为粉丝数太少了,所以对于这个数字他印象很深刻。
收入更是杯水车薪,这一年时间里,他主要更新抖音、B站和西瓜视频,其他平台也有更,可是,“ 每天的收益经常加起来还不够买瓶水的 ”,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属于负债状态,为了继续骑行甚至还找朋友借了点钱。
直到今年,命运的大数据算法开始转动,才让他逐渐好了起来。
对于小辉来说,他压根不知道旅途的终点在哪,如果赚不到钱的话,那就只能赶紧找个工作把负债先还清,而如果能赚到钱呢?
“ 要花钱的地方很多,我的自行车到拉萨的第一天就爆胎了,轴里面也有点不好使,得维修一下,手机也该换了,真的很老很老了,无人机我也想买一个,看很多博主都会用这个拍摄。”
小辉对未来没有那么多想象,他就想继续骑下去,不再回到千篇一律的日子中去。
小辉“ 流浪 ”骑行的壮举,让他在B站上成为了小有名气的人,也让他收获了不少争议,有不少网友发出了质疑的声音,有人觉得丢人,留言 “ 太丢人了,你回家去吧 ”,有人觉得这是作秀, “ 一个人这样咋生活?肯定有团队”
也有一些人被小辉的经历激励到了,他们热情留言,祝福 up 成为下一个徐云。
我也在想,为什么大家对这类视频有这么旺盛且经久不衰的需求呢?其实,大众需要骑行视频的原因,跟骑行博主们选择出发的原因如出一辙。
最初,骑行博主就是不想再过重复的生活,希望每天的生活是动态的,去世界各地增长见闻,而观众也正是在消费镜头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
他们通过徐云的镜头去看风雪川藏北、阿里的尘与雪、遥远边疆。
通过朱志文的镜头,去可以感受阿富汗的风土人情,看见并感受阿富汗人民的现实社会,甚至 “ 坐下 ” 跟当地居民聊天喝酒,感受他们的迷茫和乐观。
在和小辉聊之前,我一度认为骑行博主们这种没有终点的生活像是《 黑镜 》里这样,打开摄像机,双腿不断重复着同一个动作,等着互联网另一头爆出金币,以获取生存资源。
但现在我觉得,也许对于这些骑行者和看客们来说,每天两点一线的工作更像是监牢,打着不同的字,内心却是是在狠狠地蹬着轮子。
而看似重复的蹬轮子却让内心和双眼飞得更远,这些博主的视频不仅能够提供各种各样的资讯和见闻,更是通过一种 “ 真实体感 ” 成功把他们拔出格子间,暂时摆脱现实的烦恼和琐碎。
对比手机屏幕中那些精心设计的令人惊讶的桥段,爬山时的高原反应,被耗牛打劫蔬菜的场景,在废弃房屋过夜的时刻,这些没有粉饰和设计的片段堪称无聊的现实,但看完这些视频,你会发现无聊的真实比那些刻意生产出来的令人惊讶的虚构更令人感动。
2015 年有一句火爆全网的话,叫“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这句话来自河南省实验中学的一名女心理教师的辞职信,并成为了当年度十大网络用语。
这句话之所以能火,是因为这位老师做到了很多人一直想要做,而又没法做到的事情,这也是这种骑行旅游视频能火背后的一种社会心理。
绝大多数人,小时候都有过“ 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 ”,这些想象跟成年后所处的现实会形成巨大的反差。
你坐在办公桌前,看着怎么干也干不完的活,想想沉重的 KPI 和难伺候的领导,纠结不知道晚上应该点什么样的外卖,你也不服输,工作能力也没有差到哪去,但最终还是过上了千篇一律无聊透顶的生活,你安慰自己没钱没时间。
但点开视频,你发现有人明明什么也没有,却比你整个前半生都走得更远。
你只好轻轻点上一个关注,透过一根网线,挤进了他自行车后座上的行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