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评论(0

网络实习——大学生就业的梦想与现实
2007-08-07 12:25:25  出处:快科技 作者:Cong 编辑:Cong     评论(0)点击可以复制本篇文章的标题和链接

 
2007年7月,一场大雨突然袭击了沈阳——这座辽宁最大的城市。暴风和骤雨,使整个城市陷入沉寂。

从一大早就开始收拾行李的李天,听着窗外稀里哗啦的声响,忍不住皱起了眉头,他担心自己的这身好不容易弄起来的行头,等赶到面试的公司时就变了样。但也没有办法了,他找出一身雨衣,扯出来一个方便袋,套在身上和头上,对着镜子喊了声“成功”,拉开门走了出去,他将面临自己求职过程中的又一次挑战。五年了,五年前他把自己的身份定为大学生,一个为了出人头地的大学生,而现在他已经没有了退路。

去年毕业后,拿到毕业证的他开始马不停蹄地开始求职,没有人比他更渴望得到一份工作。

但,他的求职之路并不平坦。

中国劳动就业网显示:2006年辽宁省普通高校的毕业生预计有18万人, 创历史新高。
李天用四年半辛苦汗水换来的毕业证,会不会像人们传说中的那样,拥有颇高的含金量,就到了实地验证的时候了。

从元月21号到现在,6个月的时间,李天共参加了11场大大小小的招聘会,投简历56次,被当场拒收19次,接到面试电话2次,今天在这漫天暴风要赶去面试的机会,是第二次。

李天的求职简历有3页纸,封面上的毕业院校填的是西安理工大学,第二页例行的社会实践让他有些为难,因为这几年全部闷下头啃读课本了,没有太多时间去参加其他的事情。而这正是很多单位所忌讳的,所以最后他还是把参加农村志愿者和高中时候的一些活动写上了。希望有招聘者可以看到他写的这些东西,能破例给他一个机会。

遗憾的是,老天没有眷顾这个可怜的小伙子,没有实习经验这一硬伤,再次把他的求职梦化为泡影。

大学生,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主要群体,很多人都和李天一样,在一份无奈和坚韧中追求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们是自身环境条件的被迫者,但不是梦想的放弃者。我们应为他们的坚强和努力鼓掌,为他们的艰难和委屈加油;也许我们还无法改变坚硬的教育体制,也无法改变传统的求职模式,也许……

柳暗花明。2007年7月,一家叫作“任务中国”的网站,突发奇想开发了一种网络实习新模式。在这个模式下,大学生可自由支配时间进行实习。与传统实习不同的是,普通学生是不可能进入名企实习的;但在该公司的平台上,百度、TOM、当当等顶级企业,均给了大量的网上实习机会。

网络实习的模式推出后,引起了一些人的广泛关注。据称,很多名校的教授、教育学者一直在高度关注网络实习的进程。

互联网改变实习观念。教育学者对互联网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网络时代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与此相关的背景是,截止2007年6月20日,中国网民达到1.6亿,其中大学生占了1/8,仅次于美国的2.11亿。

网络参与教育,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实教育的“贫困”。即使那些曾经视互联网为洪水猛兽的人也渐渐相信,与其把互联网视为挑战,不如顺势而为,使其变成可以提高中国素质教育的一次机遇。

教育是公共事物的艺术,善治的现实必然离不开公众的广泛参与。然而,在毫不吝惜赞美互联网为中国正在形成开放社会立约时,同样应该看到,网络实习的出台,也从另一个方面反应出,其他教育手段的缺位。

事实上,网络实习的出台,牵动教育手段回归的思考也并非想象中的完美。

不可否认,网络实习确实带来新鲜的教育模式,但,学子们不堪应试教育的重负,放弃普通常规的实习模式,进入“任务中国”的网站学习,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种无奈之举。

但如果彻底全面的改革又不可能短期达成,那么施教一方可有温和有效的改善之策?

“任务中国”以网络为平台,在尊重现有教育秩序的前提下,进行着上网、实习、赚钱的新型教育尝试,意图弥补学校教育的缺憾。

但我们无意借此进行价值层面的倡导。仅试图通过“任务中国”的出现,从不同的角度,反思现时教育体制中有待提升之处。

   (文中当事人为化名)

【本文结束】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快科技

责任编辑:

  • 支持打赏
  • 支持0

  • 反对

  • 打赏

文章价值打分

当前文章打分0 分,共有0人打分
  • 分享好友:
  • |
本文收录在
#快讯

  • 热门文章
  • 换一波

  • 好物推荐
  • 换一波

  • 关注我们

  • 微博

    微博:快科技官方

    快科技官方微博
  • 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快科技

    带来硬件软件、手机数码最快资讯!
  • 抖音

    抖音:kkjcn

    科技快讯、手机开箱、产品体验、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