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评论(0)
坏事了,AI真的来抢饭碗了。
还是我的饭碗!
这两天你们看的推送,有些标题是AI帮忙取的,有些文章甚至由AI完成了主要工作。
我呢?我不过是打打下手,加些过渡句,加些表情包进去,再排排版罢了。
没错,说的就是ChatGPT。
我现在对这玩意的心情很复杂,短期看它在这个特殊时期能帮忙减轻一些工作负担,等它功能再全点呢?
地摊见了,朋友们。
0分钟完成一上午的工作
一切开始于上周日的一篇文章,《@不爱运动的人:每天4次1分钟的日常活动,全因死亡风险降低40%|Nature子刊》。
参考资料来自悉尼大学,介绍了……算了我也不总结了,直接上AI总结的吧。
总之,就是我突发奇想把原文拿给ChatGPT看,并要求它生成一份中文摘要。
然后就见证了这么一幕……
当时我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没心没肺地接着问了下去。
2.5万人,有生理数据、不光是调查问卷,看来还算靠谱了,继续。
7年,可以的,不过……
就像这样,后来我还问了“这项研究的主要贡献者是谁”,“他对自己的成果有发表什么看法么?”等问题。
反正只要原文中提到的,ChatGPT都能准确理解并直接给出答案。
原文没有的,比如“其他学者如何评价这篇论文”,也不会强行编。
由于是头一次用,我还特意去核对了一下原文看有没有错误,毕竟之前试玩过的各类“人工智障”也蛮多的。
结果就是……没有问题,非常准确。
怀着震惊的心情,我又看了看社交平台上网友对这项研究的讨论,以及从配套的视频中截一些图,然后开始下(Ctrl+C)笔(Ctrl+V)。
等完成初稿的时候看了一下表,10:06。
从8:46到10:06,不到一个半小时,一上午的工作完成了。
真的要失业了?
这次之后,我还是不信邪,于是又试了几篇其他专业的文章。
我先给ChatGPT看了上周登上Science封面的“信息竞赛选手”AlphaCode的报道,让它给我写个中文开头。
它给我的答案是这样的——啊这,改改连接词,好像可以直接拿来用了。
让它讲一下研究人员是如何训练AlphaCode的,它也是头头是道。
难道我的工作真的要这么没了?
不不,我赶紧又找了一篇我最喜(头)欢(疼)的量子计算领域文章。
让它概括一下亚马逊推出的第一台量子计算设备Aquila的亮点。
不得不说,ChatGPT能在官方提供的7大段介绍中,准确提炼出“首款”、“可运行256个量子比特”、模拟哈密顿仿真(AHS)等特点,这能力真的有点靠谱。
除此之外,我还试了试让它来取标题。
这次给ChatGPT看的是一段介绍它自己的文章,文中一位经济学家大谈特谈了对ChatGPT大火的担忧。
没想到的是,ChatGPT给出的答案完全把握了文章的情绪:“这是一颗放射性的核弹。”
看来不用管是什么学科,阅读理解这方面ChatGPT是拿捏住了。
感觉自己凉得更彻底了。
魔盒真的打开了
事到如今,再回看一下刚开始时的窃喜,简直有点可笑了。
我把这事和同事们讲了一下,大家的心情现在都是酱紫的:
就有种潘多拉魔盒真的被打开了的感觉。
要说未来会如何,似乎可以参照AI绘画的发展轨迹。
技术早就有了,从21年初的DALL·E一代到后来各种CLIP+GAN的组合,都只是在技术圈里传播。
一旦做成产品,如DALL·E 2、Midjourney,就开始进入美术工作者的视线。
最终是开源的Stable Diffusion彻底引爆,让AI绘画火遍全球。
不光是玩家众多,还改变了很多设计工作流、诞生不少商业产品。
不知道OpenAI是不是此刺激,先是取消了DALL·E 2的排队邀请制,到了ChatGPT更是从一开始就注册即用。
虽然不是完全开源,但API接口到了全球开发者手里,威力也不容小觑。
今天去看GitHub热榜的话,25个项目里就有8个和ChatGPT相关。
事实上,ChatGPT已经融入不少行业的工作流程,首当其冲的就是各类内容创作者。
接下来是一些流程性强的工作,比如搜索引擎优化。
甚至涉及和人打交道的工作,也未必能幸免。
在这一切到来之前,先好好利用它吧,比如写写工作周报。
甚至有人在ChatGPT的帮助下写申请书找到新的了工作。
然鹅令人绝望的是,ChatGPT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从人类反馈中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 Human Feedback )。
你越用它,它就越强。
最后问问大伙,你们的工作还安全吗?
参考链接:
[1]https://nesslabs.com/artificial-creativ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