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评论(0)
前几天,双十一预售开始了,你又开始买买买了吗?
从2009年开始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到现在已经持续了14个年头。虽然算定金、算尾款、算满减,找优惠券的一系列操作让人们头晕目眩,但不少人买买买的热情依然很高。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双十一买买买,这背后有什么心理学依据?怎样才能不“剁手”?
当我们讨论双十一买买买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讨论什么?
双十一前
双十一中
双十一后
相信不少人都经历过上述这样的心路历程,拒绝不了低价的诱惑和别人的安利,买了很多自己并非真正需要的东西,最终陷入懊悔。
相关研究表明消费者对于冲动性消费商品的不满比例高达62%。而这种遏制不住的冲动性消费经过周期性重复(比如各种购物节的低价优惠刺激),有可能发展成为强迫性消费。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强迫性消费也是一种强迫症。
一个关于强迫性消费的实验表明,那些强迫性消费者在观看商品时,伏隔核(被认为是大脑快乐的中枢)被显著激活,其购买欲望更加强烈。
按照这个标准来看,不少人在双十一都是妥妥的强迫性消费者,周期为每年一次的购物狂欢,冲动地囤了很多东西,管不住自己的手,事后又悔不当初。
我们为什么会在双十一买买买?
双十一买买买的背后,其实是有一些心理机制在起作用。
1、锚定效应
在心理学中,锚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做决定或下判断前,容易受到之前的信息影响,该信息犹如一个沉重的锚,让我们的思维以该信息为基准做判断,但这样的判断往往会造成偏差。
双十一活动中,一些商家利用锚定效应让人们感觉东西很便宜,但实则“先涨价后降价”,以一个高价格为参考价,再通过优惠策略,使价格看起来很划算。
2、损失厌恶
损失厌恶指的是人们失去一件东西时的痛苦程度,要比得到这件东西所感受到的高兴程度更大。
一个很典型的抛硬币游戏可以揭示大部分人都存在损失厌恶心理:游戏规则是硬币朝上得到300元,硬币朝下损失200元。
大部分人都不愿意玩这个游戏,原因在于虽然赢得300元和损失200元的概率是相等的,但人们对损失的敏感度更强,不愿意冒风险。
双十一的买买买也是同样的道理。现在有折扣不买,等之后按原价购买,就会有一种损失的感觉。
3、自我损耗
实验研究发现,意志力会随着使用不断消耗,心理学家将其称之为自我损耗。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的意志力薄弱,做出的决定更加非理性,行为更容易失控。
双十一之前,人们会克制自己的购买需求,把很多东西加购物车,等到双十一降价时购买。这种对购物欲的克制也会消耗意志力,等到了双十一时,意志力冲破防线,购物欲很容易被主播的“买它!”点燃。
此外,双十一复杂的优惠计算规则,也让消费者化身为“数学家”,不断消耗消费者的意志力,还没等到算清优惠规则,大脑早已疲惫不堪,就更容易冲动消费。
怎么才能管住我这双手?
想要停止“剁手”,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了解自己的消费动机,列一个购物清单
思考一下当下的购买是实际生活所需,还是出于无聊打发时间,或是出于商品的象征意义来表达自我的身份、提升自己的自信,或是为了改善自己的情绪,缓解焦虑。
思考之后,已经可以减少一部分“剁手”次数了。然后可以把想买的东西写在一张表里,对照检查是否有已有的物品能替代购买,不买清单之外的东西。
2、设置自己的消费金额
不要使用信用卡等进行超前、透支消费,尽量使用现金支付,更容易清楚自己的消费额度。
3、尝试“零售疗法”,适当“剁手”
如果看到这里,你还是觉得道理我都懂,可还是忍不住,那也没有关系。适当地买买买也是一种零售疗法,具有正向的作用。零售疗法指的是通过购物来自我调节、释放压力、缓解负面情绪等的一套自我调节方法。
适当地买买买可以帮助人们增强对生活的掌控感、使人放松、促进社交、提升生活幸福感。
有调查显示,在感到压力的人群里,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曾通过购物来缓解自己的焦虑。在具体的实施上,可以多进行线下消费,减少网购。研究表明去实体店购物的心理体验优于网购。
所以尽量走出家门进行消费,多消费能带来体验感的项目,比如健身、舞蹈课等。
- 热门文章
- 换一波
- 好物推荐
- 换一波
- 关注我们
-
微博:快科技官方
快科技官方微博 -
今日头条:快科技
带来硬件软件、手机数码最快资讯! -
抖音:kkjcn
科技快讯、手机开箱、产品体验、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