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评论(0)
教授给手下学生哐哐哐列出十条要求、写了整整两页,结果却引来众人纷纷点赞叫好:
“这是什么神仙老师”、“跟他混未来成功的概率都会更大些!”
最近,一位来自明尼苏达大学的教授火了。
起因是他给课题组的学生们写了一封声明,里面列出了共10条要求。
包括要主动约老师讨论课题、学生自己学习读文献&写论文、需要工作推荐信请提前两周提出……
甚至提出,如果导师不能提供必要的贡献,将不会合写论文;合写的话,也请学生不要催进度……
从表面来看,这些要求多少都有点“欺负”学生了,不免有人发出质疑:
感觉全是学生要履行义务,却没有享受到权利。
但是为啥另一边又是截然相反的画风?
先来看看这位教授到底说了什么。
十条要求都是啥?
在声明开篇,这位教授即表示:
培养学生是我工作中最有价值的事之一。
在介绍了课题组的基本情况后,他话锋一转,开始介绍自己提出的十点要求。
第一:找导师寻求建议?请提前预约。
教授解释说,他平常非常忙,开会、陪家人等等。“我会尽可能在10个工作日内满足你的预约要求,”
并且他强调,如果自己闲了下来,会自己来搞研究,“并不会找你开会”。
第二:请自己掌握研究要用的知识和技能。
教授希望已经在课题组的学生搭建起良好的基础理论框架,并熟悉领域内的文献。
紧接着第三点,他提到了写论文的技巧。
教授觉得这项技能对于经济学家来说非常重要,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对学生亦是如此。
所以他先把丑话说在了前头:
如果我纠正你的写作问题,请不要觉得我是在侮辱人。
甚至还给直接给出了可以学习参考的书籍,并表示如果英语不是第一语言,那他还可以带学生去写作中心专门学习。
第四:非必要情况不合写论文。
教授表示,自己很喜欢和学生一起合著论文,但前提是他的确能提供重大贡献。
换言之,教师的意思是自己并不要求挂名。
他提到很多学者会把研究生、博士生当助理用,最后写完论文只在致谢里提一句名字。
他表示自己不会这么做,只有当研究兴趣有重合时,他才会和学生合著论文。
第五:如果合写论文,请不要催进度。
教授给出了三方面理由,说的都是大实话:
1、我喜欢和家人共度时光,我不会为了工作牺牲这些时间;
2、我一直在同时推进几个研究项目,和你合写的这个只是其中之一啦;
3、写一篇好的论文很耗费时间,我从构思到成品最短的时间也要两年,平均时间是4-5年。我更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
第六:如果想要推荐信,请提前两周说。
或许看到这条有人觉得,这有点离谱了吧?
但这并不是故意拖延,而是教授觉得不同工作要有不同的推荐信,他可以一次写5封不一样的推荐信,然后让学生按需使用。
第七:每学期组织一次研讨会,必须参加。
教授表示,无论硕士还是博士,研讨会上都必须提出一个研究idea或者完整论文。
他会尽可能选择一个大家都在的时间来讨论,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老师和同门的建议。
第八:修改论文至少要一个月。
这条很好理解,教授表示如果想要修改论文,请至少提前一个月拿来,他给出详细的修订建议。
第九:毕业可能比想象得要晚。
这一点更像是提醒,教授表示他也希望博士生能在5年内毕业。
但是找工作要比想象中的要艰难,因此还是要有个心理准备。
第十:关于毕业。
在这方面,教授介绍了博士毕业的标准,是拿出来同领域的3篇论文。
不过他表示,如果学生已经拿到了教职,那毕业应该没什么问题了。
市场的肯定比几位教授更有意义,这时你完全可以开始准备答辩了。
总的来说,教授给出的十条建议,都十分中肯,说的全是“掏心窝子”的大实话。
他名叫Marc F. Bellemare,是明尼苏达大学、麦克奈特大学教授,研究领域为农业与应用经济学。
谷歌学术显示,其发表论文总被引用量为7668.
他在蒙特利尔大学先后获得本硕学位,后在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毕业后曾在杜克大学当过助理教授,从2013年开始在明尼苏达大学任职,2019年晋升为教授,2022年担任麦克奈特大学特聘杰出教授。
值得一提的是,Marc F. Bellemare同时还在伯克利音乐学院拿到了爵士吉他的专业证书。
复旦教授都来点赞
这十条要求引发热议后,许多学术圈内的大佬也纷纷转发表态。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耀对此就表示:
写得非常直率、内容值得学习。
哈佛大学语言学系博士生、罗格斯大学助理教授向伊梅也认为:
这样把期望预先明明白白讲明的教授反而容易相处。
她还写了一篇长文分析这些要求中隐含的很多学生能得到的利益,比如:
写推荐信(只要求)提前两周提要求。老师写一封负责任的推荐信需要要花很长时间——要读很多材料,概括出这个学生在学术上的贡献,提炼拔高再成文。
每学期报告一次进展(而非每次组会都需要报告)。说明老师并没有那么”push”,允许学生按自己的节奏来推进项目。
除此之外,针对网友们质疑最多的几个点,向博士还站在导师的角度做出了解释。
比如有网友看完第二、三条的“要求学生自己学习工具、读文献、掌握写作技巧”后,提出“学生要一开始就会这些的话还要导师干嘛?”向伊梅则表示:
首先,这个约定是写给”current student”的,并没有说学生一开始就会,是可以在读博期间摸索学习的。
第二,作为导师,更重要的是在“挖掘题目深度、理清逻辑关系、检查论点合理性”等等方面做出指导;至于学习工具理解文献之类的,确实不该是等着导师来教的东西。
其实不仅是这次,博士生毕业一直是学术圈比较敏感的话题,动辄就会引发大讨论。
就拿这次来说,一开始引发热议的一大部分原因,是大家误以为Marc F. Bellemare教授和学生提要求说:
没拿到教职别想毕业。
不少人都觉得这也太不合理了,讨论的方向也有些偏了。
马少平教授当时都说:要是拿不到教职就不能答辩,要求有点高了。
还好最终只是虚惊一场啦……
- 热门文章
- 换一波
- 好物推荐
- 换一波
- 关注我们
-
微博:快科技官方
快科技官方微博 -
今日头条:快科技
带来硬件软件、手机数码最快资讯! -
抖音:kkjcn
科技快讯、手机开箱、产品体验、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