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评论(0

一年要给30多款车交付智能驾驶产品 毫末提出这四条 “制胜法则”
2022-05-30 14:32:57  作者:cici 编辑:cici     评论(0)点击可以复制本篇文章的标题和链接

“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这句话出自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之口,已成为当下商业竞争的不二法则。

在经历由互联网技术引发的数字化升级后,如今的商业竞争已经很难再复制“酒香不怕巷子深”式的成功,而依靠创新商业模式来保持持续的变革与创新能力,则成为了企业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存活并发展的关键因素。

作为一种新型的创新形态,商业模式创新发展至今也不过十余年历史而已,但基于商业模式创新实现成功的案例却光彩夺目,这其中尤以特斯拉最为典型。

直到2020年以前,特斯拉都处在亏损状态。但仅用一年时间,特斯拉就以56.4亿美元的净利润扭亏为盈,并将大众、丰田等老牌车企远远甩在了身后。

[MD:Title]

特斯拉的成功让科技创新者备受鼓舞,其提出商业创新的第一性原理也被众多创业者奉为圭臬。

当然,好运气和好模式不只属于特斯拉。如今,全球汽车市场及技术迎来百年大变局,我国一改当年在燃油车时代的技术欠账,而是拥有了相对完整和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及数智化产业链,为我国汽车产业带来了最佳的破局窗口期。

在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作为《中国制造2025》钦点的年度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主体作用指日可待。同样,在人工智能、能源改革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下,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体系亟待推进。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具备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联网汽车销量将占30%,高度自动化的智能联网汽车将在有限区域内实现商业化。

多项政策的出台为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仅借助时运轻易复制特斯拉的成功——近几年,大量资本跟随风口涌入汽车产业,无数泡沫随之膨胀,但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指引,最终也都归于沉寂。

风口依旧存在,但虚幻残酷的市场要求我们回归冷静,重新思考促成特斯拉成功的关键,以制造业本质去瞭望汽车产业的未来,寻求更稳健的发展方式。

在汽车产业中,今年正是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落地的元年,伴随着感知硬件、大算力芯片、算法技术的飞跃,如今在自动驾驶领域,商业模式之争已经变得和技术路线之争一样重要,成为各参与企业决胜的关键。

唯一的问题就在于,如何总结、探究出一条可行的商业模式,来帮助自动驾驶企业抓稳这只烫手山芋。

做好自动驾驶,没有现成作业可以抄

要想自己少走弯路,就要学会吸取前人的经验与教训,我们不妨从特斯拉、小鹏、华为出发,总结下自动驾驶产业的现有发展路径。

特斯拉是当前商业化最成功的智能电动汽车企业,具备极高的自产自研能力。而其核心则在于马斯克以“降本增效”为第一性原理,为特斯拉引入了垂直整合以及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理念。

这与传统车企习惯采用外包、采购等形式形成了鲜明对比,并成为其超越传统车企的关键。然而,特斯拉将“降本增效”置于首位,也使得产品质量饱受消费者诟病,同时以一体化压铸为代表的新冲压技术也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用户的维修保养成本,让特斯拉车主可能要承担更高的保费等开销。

[MD:Title]

小鹏汽车在一开始是不具备造车资格的,这导致选择了海马汽车进行代工生产。但从2019年起,通过自建工厂与收购股权,小鹏汽车获得了自主造车的能力,产能也在逐渐提升。

华为并没有尝试自主造车,而是试图以自动驾驶供应商的身份与车企进行共创共赢。自2019年至今,华为先后与车企合作推出了金康塞力斯、北汽极狐华为HI版等品牌与车型,但销量始终不温不火。

同样,华为深度参与造车的模式也被不少头部车企抵触。与互联网产业不同,汽车产业属于重资产+强周期+高制造壁垒产业,这是华为不选择亲自造车的关键原因之一;然而自动驾驶作为未来汽车与用户交互的窗口,其战略价值于车企而言更重,这也是后者宁愿自主研发也不愿与以华为为代表的第三方合作的原因。

此外,在以数据驱动自动驾驶技术迭代的路线上,与华为合作车企薄弱的品牌影响力与销量,也将成为华为自动驾驶技术进步的绊脚石。

[MD:Title]

在特斯拉、小鹏、华为三家头部自动驾驶企业的商业模式中,我们能够很快发现其优势及不足,但不论如何发展,其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

1.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必须依赖自身有较强的汽车工业基础;

2.不论产品形态如何改变,自动驾驶企业都应遵循制造业的基本规律,即基于生产工艺进步的成本与服务竞争,用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与服务;

3.车企与自动驾驶企业要用规模效应熨平汽车产业“重资产+强周期”桎梏,才能实现成功。

由此,我们也能总结自动驾驶企业成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1.具有制造业基因;

2.经受住行业周期磨砺,建立了充分反脆弱性;

3.在核心零部件、制造流程等关键领域具有比较优势;

4.因循时代精神在市场竞争中构建起硬核生产工艺体系;

5.有市场普遍认知度的明星产品;

6.明确自己的负面清单,主动拥抱变化,实事求是地寻找最优解。

通观当前中国汽车产业领域的竞争格局,一些上述广谱特征鲜明的公司已经受到市场的拥抱,但以满足上述广谱特征为基础,仍待进一步证明自己的公司则正在异军突起,而由长城汽车孵化而出的毫末智行,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案例。

[MD:Title]

在今年4月的2022 HAOMO AI DAY上,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再次重申2022年打赢辅助驾驶城市场景之战、数据智能技术之战与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规模之战这三大战役。

在辅助驾驶城市场景之战中,毫末辅助驾驶系统已进化至HPilot 3.0,并将于今年落地。其搭载有激光雷达、高精地图与全栈自研的自动驾驶计算平台小魔盒3.0,但基于重感知策略,毫末能够在缺乏高精地图的前提下实现城市域高级驾驶辅助功能。

在数据智能技术之战中,毫末数据智能体系MANA实现了感知智能升级、认知智能升级、成本与速度升级,不仅助力乘用车实现了“重感知”策略,也大幅降低了数据标注与验证成本,更进一步提升了自动驾驶技术的迭代速度。

在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规模之战中,毫末针对商超、物流等场景推出了第二代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小魔驼2.0,定价12.88万元,具备年产1万台的能力。

对于一家成立至今还不满3年的初创企业来说,毫末智行能够获得如此成绩,实为罕见。而这是否意味着,毫末智行正在找到中国自动驾驶企业的商业模式?

智能驾驶下半场,毫末提出四大商业制胜法则

毫末认为,2022年智能驾驶的竞争将进入下半场,对于自动驾驶的玩家来说,既是机遇期,也是重大挑战期。在2022年,为实现一年超过30款不同硬件平台车型的产品交付,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向公众分享了毫末智行的四大制胜之法:

1.有效积累高质量数据;

2.与客户开放式共创,深度绑定发展;

3.在智能驾驶开发和迭代进程中注入用户思维;

4.降本增效,统一全员行动目标,最大程度提升软件复用程度及各环节效率。

[MD:Title]

第一,有效积累高质量数据。数据一直是毫末智行的关注重点。在2021 HAOMO AI DAY上,毫末智行就曾表示,高效率&低成本地获取海量数据,是毫末智行数据智能体系MANA的核心。

为达到这一目的,毫末兵分三路。在乘用车领域,毫末借助长城汽车的规模化量产能力,不断提升辅助驾驶系统产品的落地数量,从根源处提升数据量。在数据智能领域,毫末智行与阿里合作,借助后者的M6大模型进行数据筛选,提升训练效率。末端自动配送领域,由毫末末端自动配送车收集的数据也能够与乘用车数据实现互补,进一步提升效率。

第二,与客户开放式共创,深度绑定发展。对于开放式共创,毫末智行的自动驾驶技术不仅不会成为长城汽车的专供,还将成为样品吸引合作伙伴,与毫末智行共同研发适合于后者的自动驾驶产品。

基于安全为先的理念,在传统车企的采购逻辑中,他们会优先与具备成熟落地产品实例的供应商进行合作,而毫末智行就将扮演这种角色;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毫末智行将以客户的需求为目标,专注于产品和合作本身,不会窃取汽车的“灵魂”。

想要理解毫末智行的这一层愿景并不难。自动驾驶技术的实现是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多元学科的融合,而在2021年自动驾驶行业的参与者中,更多采用的是为“共创合作”模式,而非传统的“供应”模式。

由此毫末智行认为,采取更开放灵活的商业模式,与车企共创合作自动驾驶的软硬件会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此前,毫末智行曾针对末端自动配送领域的客户推出“5S服务体系”,其包含FAAS工厂制造服务、IAAS供应链和硬件服务、PAAS系统工具服务、VAAS整车服务与MAAS运力服务,能够满足不同企业对末端自动配送的差异化需求。

毫末智行认为,服务不应仅局限在表面,而5S服务体系就是要为企业用户提供从研发到落地、从生产到运输、从售前到售后的全流程能力。

例如针对具备业务场景、自动驾驶技术与运营能力的客户,5S服务体系能够提供FAAS工厂服务与IAAS供应链服务,以自身生产制造能力和质量保证体系为优势,为客户短时间内提供大量质量有保证的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最终形成了“毫末特色”的完整产品和服务体系。

[MD:Title]

而在乘用车领域,毫末智行则在今年推出了“乘用车6P开放合作模式”。其以毫末搭载于长城汽车的辅助驾驶技术为样板,能够为客户提供从全栈解决方案、云端服务、硬件、软件、模块、原型代码6个产品层面的合作方式。

作为例证,合作方既可选择采用毫末提供的全栈解决方案,也可以选择数据智能云端服务层面的合作,此外还可以选择软件或硬件层面或者模块级别的合作,甚至可以选择原型代码级别的定制。

显而易见,毫末智行的“乘用车6P开放合作模式”并非是基于既有产品技术的无脑套壳,针对合作伙伴的不同需求与不同条件,毫末智行能够与合作伙伴实现业务协同,提供更具匹配性的自动驾驶产品。

这不仅能够帮助合作伙伴提供满意的产品与服务,也能帮助毫末在自动驾驶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由此营造良好的自动驾驶产业环境,并重新定义行业的商业模式,实现二者的共赢。

第三,在智能驾驶开发和迭代进程中注入用户思维。用户思维在ToC企业中较为常见,但对于ToB企业则不然。基于第一性原理,毫末智行认为,达成自动驾驶迭代闭环的最终一步在于用户而非车企,此外,基于用户思维,车企也将更青睐于用户体验更好的自动驾驶产品。

由此,毫末智行将用户思维引入产品技术研发中。为了让用户能够更快接受并信任智能驾驶,毫末尝试打造了更易懂的开启引导系统、最具信赖感的HMI显示系统及智能语音双向智驾交互系统,降低用户上手难度。

而为了让自动驾驶系统更快适应用户习惯,毫末则在车端打造了用户习惯分析系统,在云端开发了用户接管分析工具,通过对实时数据的分析改进数据结构,以不断提升用户体验。

第四,针对降本增效,毫末针对研发过程中的软件复用进行针对性提升,不仅实现了同一套应用层算法代码支持不同的芯片和不同的操作系统的能力,同时也实现了同一套应用软件组合,通过配置字的不同来区分不同的车型配置的能力。

此外,在系统开发各环节提效层面,毫末也实现了智能驾驶系统的流程化开发和标准化的交付,并通过新一轮融资进一步扩充了研发能力与人才储备。

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功绝非偶然运气,而是具备创新战略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企业长期探索和自我突破的结果。毫末智行的四条制胜法则也确实与自动驾驶企业的成功前提形成了高度契合,即使毫末智行还处在与特斯拉、小鹏、华为等竞争对手的激烈交锋时期,但其商业模式对其它自动驾驶企业而言,依旧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以“毫末模式”为指引,自动驾驶未来可期

自动驾驶是世界百年汽车工业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的进步,将重新定义汽车产业规则。由此,汽车企业也将实现由传统制造商向移动出行服务商的转型。

无论有关自动驾驶路线的纷争如何,商业化依旧是决定其价值的核心因素。伴随着乘用车城市域辅助驾驶系统规模化落地的推进,自动驾驶竞争已于今年步入下半场,自动驾驶领域格局也将在今年定型。

[MD:Title]

在2022 HAOMO AI DAY上,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曾表示,毫末智行的致胜公式源于毫末对自动驾驶行业的深刻理解,是毫末智行自动驾驶技术产业化落地的重要举措。

以“后来者”姿态实现快速追赶的商业模式为指引,毫末智行的制胜法则,无疑是一套堪称教科书式的方法论。其基于第一性原理的深度反思,拨开了围绕自动驾驶诸如路线纷争等诸多因素的侵扰,为国内汽车企业精准总结了推进自动驾驶技术迭代的根本要素,直接指明了通向成功的答案。

自动驾驶是当前汽车产业的竞争核心区域,谁掌握成熟的商业模式,谁就能拥有更高的价值链渗透与发展自主权。汽车企业和自动驾驶企业现在既有了特斯拉、华为等难以复制的参考,也有毫末智行这样可借鉴的蓝本,在追求技术升级的同时,找到正确的商业模式,从而确立自身优势,最终在自动驾驶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本文结束】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快科技

责任编辑:文路

  • 支持打赏
  • 支持0

  • 反对

  • 打赏

文章价值打分

当前文章打分0 分,共有0人打分
  • 分享好友:
  • |
本文收录在
#快讯

  • 热门文章
  • 换一波

  • 好物推荐
  • 换一波

  • 关注我们

  • 微博

    微博:快科技官方

    快科技官方微博
  • 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快科技

    带来硬件软件、手机数码最快资讯!
  • 抖音

    抖音:kkjcn

    科技快讯、手机开箱、产品体验、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