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评论(0)
还记得 Bobby Kotick 吗?他是前阵子被微软收购的动视暴雪的 CEO 。动视暴雪的故事已经落下帷幕,可关于Bobby Kotick 的故事却还没有结束。最近他被纽约市起诉了,原因是 “ 怀疑他在微软收购动视暴雪的交易中损害了公司的利益 ” 。
因为微软收购时给的价格是每一股 95 美元,而在不久前动视暴雪的股价最高是 104.5 美元。
下跌的原因是动视暴雪的性骚扰丑闻,有员工因此自杀,数百名动视暴雪的员工游行示威要求 Bobby 以及数名涉事高管辞职。
最终导致了一代传奇游戏公司的信任崩塌,股价也随之暴跌。
而这时候他想把公司卖了拍拍屁股一走了之,那剩下这些股东们岂不是亏大发了?所以这些股东就联合起来把他给告了。
对于动视暴雪来说,他很重要,因为在他任职期间,动视的股价翻了几十倍。
可同样也是因为他,玩家、员工以及股东对于公司的信任降到了底点,甚至出现了大规模的性骚扰事件以及办公室霸凌文化。
Bobby Kotick 曾经有很多很多的头衔,比如动视暴雪的 CEO 、可口可乐公司、洛杉矶艺术博物馆以及哈佛 - 西湖学校的董事会成员等等。
游戏、饮料、艺术、学术,这么多不相关的行业,他都能进去掺和一手。
如果要从这么多复杂的成分中精炼出一个词语来形容他,那只能是 “ 天生的商人 ” 。
根据 Bobby 的母亲回忆,这个特质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有些苗头了:年轻的 Bobby 把她的烟灰缸卖给了一个来家里玩的朋友,赚了 3 美元。
真就是马瘦毛长蹄子肥,儿子偷妈不算贼是吧?
这之后, Bobby 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赚钱,在初中的时候就有了自己的名片。
等到了高中,胆子越来越肥的 Bobby 开始在休息夜出租曼哈顿的夜总会,给未成年小孩开派对,在违法的边缘疯狂试探。
虽然这些年各种生意做了个遍,但 Bobby 并没耽误学习,顺利地考入了密歇根大学。
以他的性子,自然是不会安安稳稳念完大学然后去给别人打工的,实际上他和很多成功的大佬一样,没念完就辍学了。
这事儿还得从Bobby 的创业说起,刚进大学没多久,他就和朋友 Marks 创办了一家叫 Arktronics 的公司,给当时的 Apple II 电脑开发软件。
公司有了,总得想办法搞点启动资金吧?毕竟他们两个人都不会编程,得花钱雇人。
于是 19 岁的 Bobby 特地坐飞机去了达拉斯,参加了一个叫 Cattle Baron's Ball 的慈善舞会。
这个慈善舞会上来往的都是名流, Bobby 就像一个愣头青一样拦住了一位中年人,并且向他介绍自己的公司以及业务,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妥妥的社牛,并给了他们一张 30 万美元的支票。
有钱了以后, Arktronics 做出了一个适用于 Apple II 的操作系统,叫做 Jane 。
这东西还挺受用户欢迎,因为它只卖 295 美元,要知道当时 Apple 的 Lisa 操作系统的售价可是 10000 美元。
法语版叫 janet ▼
乔布斯听说了这个软件后,想着让他们给新的 Apple II GS 也开发一套软件,于是特地跑来和 Bobby 见了个面。
Bobby 一开始不同意,因为他答应过爹妈即便做生意也会念完大学。
乔布斯当场就说要是 Bobby 不辍学,他就把 Arktronics 和苹果的合同给撕了。
面对学业和公司, Bobby 毫不犹豫地就选择了后者,立马办了退学手续。
虽然明面上是乔布斯逼着 Bobby 退学,可实际上乔布斯估计也看出了这个年轻人的野心,于是顺水推舟帮了他一把。
事实证明乔帮主看人的眼光还是很准的。
Bobby 正式踏足游戏行业是 1990 年的事儿。
当时他发现 EA 靠着做游戏赚了很多钱,他觉得自己可以赚更多,就想物色一个游戏公司。
恰好那会儿有个叫 Mediagenic 的公司经营状况很糟糕,它的资产只有 200 万美元,负债却高达 3000 万,眼瞅着就要破产了。
可 Bobby 发现,这个公司是由雅达利的四名前员工创立的。
要知道当年的雅达利可是当之无愧的游戏龙头,这几个人的开发实力也是值得肯定的。
于是 Bobby 和他的几个合伙人当场砸了 44 万美元,得到了 Mediagenic 三分之一的控股权, Kotick 出任 CEO ,持有 9% 的股份。
随后他们把公司改名为 Activision ,在 1994 年进行了一次募资,出面的自然是 Kotick ,他凭借自己的口才和 “ 画大饼 ” 成功募集了4250 万美元。
根据报道, Kotick 自己其实并不是一个特别热衷于游戏的人,他就在十几岁时比较喜欢一个叫 Defender 的街机游戏,大学里基本就没玩过任何游戏了。
即便如此,当时的 Kotick 至少给了动视旗下的几个工作室最需要的东西:创作的自主权。
据说当时这些工作室都可以自己决定项目、雇多少人、花多长时间以及预算,动视就负责掏钱。
从 1997 年到 2003 年,动视陆续收购了九个工作室,并且在 1999 年推出了爆款游戏 Tony Hawk's Pro Skater 。
这个游戏推出至今,已经给动视带来了 16 亿美元的收入,在当年更是一次体育游戏上的重大突破,第一次把滑板带到了虚拟世界。
Kotick 联系了一群曾经和 EA 合作过的开发人员,给他们 500 万美元组建了一个叫 Infinity Ward 的工作室。
这小锄头一挥,就挖出了游戏史上最值钱的射击游戏 IP ——《 使命召唤 》。
《 使命召唤 》系列游戏几乎是所有欧美千禧一代玩家的射击游戏启蒙,在游戏界的地位无可动摇,每年都能给动视带来数亿美元的收入。
2006 年, Kotick 又花 1 亿美元拿下了一个叫做《 吉他英雄 》的游戏 IP 。
这又是一笔利润丰厚的投资,再次证明了 Bobby 的商业眼光有多么毒辣。
纵观这些游戏,动视只有一个领域没有涉足,那就是当时最火热的大型多人在线网游( MMORPG )。
相较于《 使命召唤 》《 吉他英雄 》这样的买断制游戏,可以每个月持续收费的MMORPG 显然更有赚头。
于是在 2008 年的时候,动视盯上了全球最受欢迎的网游《 魔兽世界 》。
恰好这个时候,维旺迪的新任总裁 Jean-Bernard Lévy 也发现了动视对于《 魔兽世界 》的渴望,便想利用《 魔兽世界 》来控制动视。
原本动视和维旺迪的游戏部门如果直接合并,根据股价计算动视依旧会持有新公司的控股权。
而 Lévy 坚持要多给 20 亿美元现金,换新公司 52% 的控制权。
动视是 Bobby 自己一手 “ 带大的娃 ” ,如果同意了就意味着 Bobby 放弃了自己花费了 18 年创立的公司的控制权。
他们当年收购了北方暴雪,就对游戏开发进行指指点点,导致《 暗黑破坏神 》的四个创始人离职。
人称 “ 暗黑四巨头 ” ▼
这之后一共有三十多人离开了北方暴雪,让北方暴雪元气大伤,2005 年直接宣布关闭,当时正在开发的《 暗黑破坏神3 》也被无限延期。
在我们外人眼里,面对这样的一个恶霸,保持公司独立肯定是个更好的选择。
托尼霍克系列第八作,玩家评分只有 6.2 ▼
另一方面,Bobby 在见到了《 魔兽世界 》的主创 Mike Morhaime 之后,才切实体会到《 魔兽世界 》的影响力有多大。
就拿当时的中国来说吧,盗版游戏很猖獗,外国游戏公司基本在这儿赚不到钱。
但《魔兽世界 》却能在中国 16 万个网吧遍地开花,让这些玩家每年在《魔兽世界 》上花掉 1.5 亿美元。
最终 Bobby 决定同意维旺迪的条件,自己持有新公司动视暴雪的 2% 股份,放弃了动视暴雪的控制权。
不知道算不算近墨者黑, Bobby 在这之后虽然依旧出任了动视暴雪的 CEO ,可他在舆论中的形象却越来越偏向于一个邪恶的资本家。
比如在 2009 年,他解雇了开发了《 使命召唤:现代战争 2 》的主创 Jason West 和 Vince Zampella ,而且恰好是在发奖金之前。
要知道《 使命召唤:现代战争 2 》当时创下了 10 亿美元的销售记录,按照约定这俩主创人员可以分到数百万美元的奖金。
结果动视反过来把他俩起诉了,说这两个人在公司的时候就想当二五仔,打算带着项目资金和 40 名员工跑路去 EA 的新工作室。
这还不算完,动视还顺带把 EA 也一起告了。
最终, 2012 年他俩以及 EA 与动视暴雪达成了庭外和解,具体条款严格保密。
只不过这之后有人爆料, Jason 和 Vince 的离职是 Bobby 早就预谋好的,还特地找了当时的 IT 主管 Thomas Fenady 去给他俩 “ 挖坑 ” ,栽赃嫁祸。
Giant Bomb News
Activision , Infinity Ward , and Project Icebreaker ▼
可是哪怕他在游戏界最后是以这样声名狼藉的方式退场,依然改变不了他是一个成功的商人的事实。
他确实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收购动视之后把一个濒临破产的公司做成了市值数百亿美元的游戏巨头。
他的能力也让他成为了游戏界过去十几年里收入最高的 CEO ,每年都能获得数千万美元薪资,2020 年一年的薪水高达 1.546 亿美元。
可以说,投资者们有多爱他,玩家们就有多讨厌他,为此玩家们甚至还做了很多关于他的梗图,比如把 Bobby P 成了一个恶魔形象。
动视暴雪被收购后,也许玩家们会很难过,投资者们也都会很难过。
可最令人难过的却是,对于 Bobby Kotick 而言,他趴在这些人身上赚的钱,早就够他花一辈子了。
他会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吗?我想并不会。
- 热门文章
- 换一波
- 好物推荐
- 换一波
- 关注我们
-
微博:快科技官方
快科技官方微博 -
今日头条:快科技
带来硬件软件、手机数码最快资讯! -
抖音:kkjcn
科技快讯、手机开箱、产品体验、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