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评论(0)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催化下,发展颠覆性技术、推动革命性创新,不仅成为我国解决“卡脖子”难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也已成为抢占国际竞争力的制高点。由科技部主办的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目前我国唯一的颠覆性技术相关的专业赛事平台,紧紧围绕全球科技革命大趋势和产业变革大方向,挖掘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颠覆性技术。
自去年7月9日启动以来,大赛吸引了全国众多项目参与角逐,其中2724个项目入围初赛。海尔作为家电行业唯一的企业进入了今年3月在深圳举行的总决赛,最终获得大赛最高奖项优胜奖。同期决出的36个国家首批颠覆性技术项目,将在全社会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引擎。
行业唯一,换道领跑下个代际产业
“颠覆性技术”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滕森提出,被定义为一种另辟蹊径、会对已有传统或主流技术产生颠覆性效果的技术。它能重新配置价值体系,改变技术路径、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从而创造出新产品、新需求、新业态。
面对数码摄影技术的出现,曾经的胶卷相机巨头柯达黯然破产;面对互联网,美国百思买等零售巨头的门店接连消失。与此相反,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特斯拉,不仅开辟了新市场还向太空发起进军。
颠覆性技术的出现既能让那些看似不可能倒下的“巨人”倒下,也能催生出新的力量、新的结构、新的机遇。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预测,到2025年,一些颠覆性技术有望每年创造14万亿至33万亿美元的效益。
因此,颠覆性技术被誉为“可改变游戏规则”的创新技术,是企业获得未来发展主导权的战略点。
海尔在首届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带来的无压缩机固态电卡制冷系统项目,是一项彻底改变制冷行业百年发展的革命性技术,极有可能颠覆压缩机制冷的传统赛道,开启一个无压缩机的制冷行业新纪元。而其背后的市场价值、社会价值更是巨大。
压缩机被称为“现代制冷设备的心脏”,百余年来主导着制冷、空调、热管理等众多领域的市场份额。然而,制冷剂作为压缩机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正是大气污染的元凶。此外,据联合国数据统计全球每年25%-30%的电力被用于制冷。
当前全球基本达成绿色发展的共识,面对让制冷技术更加节能环保的课题,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渐进式创新,继续在压缩机的传统赛道做减法,尽可能降低污染和能耗;另一种则是颠覆性创新,研发不用压缩机的下一代高效能制冷技术。
很显然,颠覆性创新的风险更大,从无到有的突破,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纵观全球,研究下一代高效能制冷技术一般集中在高校,企业通常选择更为保守的做法。
海尔是个例外。
在行业内讨论如何降低压缩机能耗之际,海尔早在10年前就已入局固态制冷赛道,积累了10年以上的研发、产业化经验以及众多专利技术,此次提出的无压缩机固态电卡制冷系统项目,就是基于固态电卡制冷技术,通过模组研发、制冷机系统研发最终实现产业化应用。
如果此项目顺利实施并应用于产业,有望为中国每年节省出5个三峡大坝的发电量,30年减碳300亿吨,为全球降温0.5℃贡献1/3力量。这也将加快我国“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
颠覆性技术的意义重大,但敢于冒巨大风险坚持去开创一条新赛道的企业却很少。为什么海尔敢于走入“无人区”?很重要的一点是,海尔拥有“自以为非”的创新基因,一方面围绕用户需求,一方面紧跟时代步伐,提前布局下一个时代的引领创新。
目前,海尔已经连续13年蝉联全球大型家电第一,转型成为全球唯一的物联网生态品牌,靠的是一次次的自我突破与颠覆,以及不断创新引领行业代际发展的新技术。仅智慧家庭领域,就已有78项原创科技引领行业创新,不断被行业模仿。截至2021年底,海尔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6项,占全行业的2/3;累计获得国家专利金奖10项,位列行业第一;在全球累计申请专利7.5万项,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63%。
谁看准和抓住颠覆性技术,就赢得了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先机。而掌握先机往往需要强大的决心和毅力,并持续探索。
勇担使命,前瞻布局志在国计民生
颠覆性技术不仅对企业发展的意义重大,也是世界上很多发达经济体科技发展布局的重点之一。美国早在1958年就成立了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从事颠覆性军事技术研发;日本在2013年实施颠覆性技术创新计划;德国在2018年成立网络和关键科技颠覆性创新机构。
中国于2016年将“颠覆性技术”写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突出颠覆性技术创新”,让颠覆性技术成为我国布局未来产业发展和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突破口。
为什么颠覆性技术是关键?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引领性和主导性,不是等到被“卡脖子”的时候再行动,而是提前看到未来发展的方向,当产业大变革到来的那一天,前瞻者已经成为自主可控的引领者。
制冷行业是一个基础性行业,制冷技术的发展将直接和间接影响众多产业,包括绿色家电、电子散热、冷链、汽车热管理等民用和工业产业,也包括航天航空、军事工业等产业,不仅影响着人民的日常生活,更牵涉着很多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
海尔的无压缩机制冷技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实现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支撑了航天冰箱、深海冰箱和医疗冰箱等。2011年海尔航天冰箱首次随神舟八号进入太空,让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全球第三个掌握航天冰箱技术的国家。十余年间,海尔已经“七入太空”,助力我国航天强国梦。
在这样一个关涉国计民生的大事上,这一次海尔提出的无压缩机固态电卡制冷系统项目又走在了全球最前端。目前,非蒸汽压缩制冷技术有很多种,其中,固态制冷被美国能源部认定为最有前景替代压缩机制冷的技术。而在众多固态制冷方法中电卡制冷效果最佳,节能效果是其它同类技术的3倍以上,可实现零碳排,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节能,是制冷行业绝对的颠覆性技术。
当前国内外对电卡制冷的研究,主要是材料和器件的研究,成果是专利和论文,尚未形成模组和系统。海尔的这一项目将有助于中国实现在新型制冷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意味着中国可能将在下一代制冷技术上实现国际引领。一旦这一项目落地,随着无压缩机固态电卡制冷逐步替代压缩机制冷市场,广泛应用到民用、军用、航空等多种战略场景,预期6-10年将能够产生万亿市场机会,对各个产业以及中国经济发展都将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例如,国家当前在推进的“东数西算”工程,超算中心超大的散热耗能如何降低?无压缩机固态电卡制冷系统或许将提供零碳排放的解决方案。
与之相反,如果中国没有提前布局这一项目,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将在未来面临巨大损失和掣肘。令人振奋的是,海尔这样的有担当的龙头企业已经规划好发展路线图,决心即使冒着风险、投入巨大成本也要抢占这一先机。
其实早在2016年,就有美国专家向海尔抛来橄榄枝,要和海尔一起研发固态制冷技术,但是海尔深知这一技术在未来的关键地位,决心让其诞生在中国土地。
无压缩机固态电卡制冷系统项目是海尔投身科技创新的缩影,作为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企业,海尔一直坚持实业报国,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创业38年来不断用实际行动展现出大企业的担当。去年,海尔牵头建立了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承担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战略任务。目前海尔已经牵头或参与了80多个国家重点项目,其中国家级研发平台有20多个,服务于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目标。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我国也多次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鼓励企业积极发挥创新主体作用,今年年初,海尔集团宣布成立科学与技术委员会,未来三年内海尔将建立专项产业基金400亿元,研发投入600亿元,聚力解决困扰行业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可见,海尔在助力科技强国方面的勇气和决心。
破除壁垒,开放创新打造共赢体系
颠覆性技术的诞生并不像字面上看起来那么突然,并非一日之功。很多颠覆性技术的发展路径可能“一波三折”。尤其是在实际应用阶段需要解决很多技术性问题,也会面临更多新问题,走向成熟不仅需要时间,也需要广阔的“试炼场”。
企业一端连着需求,一端连着供应,既是创新的生力军,也是应用技术的主战场。这也是为什么国家一直鼓励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原因之一。
颠覆性技术的产生源于多学科技术和产业的不断交叉、融合,尤其需要开放的创新体系支撑。业内专家认为“科技创新需要全链条的创新体系,应有完整布局和支持,才能孵化颠覆性技术”。然而全链条的创新体系需要多主体的合作,任何单一的创新主体都很难做到。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都应该考虑通过协作创新,促进颠覆性技术突破和技术成果快速转化。
此次海尔无压缩机固态电卡制冷系统项目,除了技术上的颠覆、节能上的颠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创新模式上的颠覆。
在固态制冷技术领域,不同于以往以高校为主体研究单位、以材料为主的偏理论性研究,而是以海尔这样的全球化企业为创新主体,聚集5家以上电卡制冷基础研究优势高校联合开展基础应用研究,并聚集上下游产业链进行应用研究和产品研发,建立自主研发和开放式创新体系,项目以6年三个阶段为期,预计投入2亿元,联合突破电卡制冷系统关键技术和产业化瓶颈,布局全套专利标准体系、建设完整的研发团队和产业量产能力,实现颠覆性创新应用成果,促进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固态制冷技术和应用成为全球制冷技术引领者,并实现多场景的市场应用和产业化。
为什么海尔能成为这个创新体的牵头企业?参与到这个创新体的高校、研发团队能够获得什么?海尔本身在固态制冷技术12年的引领技术积累是前提,背后还有海尔在科技创新生态方面的独特优势。目前,海尔在全球布局了“10+N”创新生态体系,覆盖五大洲、20余个国家和地区,连接超过20万专家,汇聚一流资源,可以快速调动全球科研、制造、营销资源加速自主创新进程,这是过去高校科研创新所缺乏的,也是极为需要的。
除了全球开放的科技资源,海尔还能为颠覆性技术的诞生和应用提供良好的土壤。目前,国内除海尔外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布局这一赛道,而国外仅有的几家布局此赛道的企业在产业化方面又只局限于空调制冷领域。而海尔坚持生态品牌战略,已经发展为一家物联网生态型企业,在智慧家庭、工业互联网、大健康、物流冷链等业务版块都有广泛的布局,仅工业互联网领域就已经链接了80多万家企业,赋能7万多家企业,打造了15个行业新生态,而且也正在布局新能源汽车、循环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拥有多场景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广阔空间。
此外,海尔打造的创业创新生态也为颠覆性技术的创业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海创汇建立的创业加速平台,把科技创新与创业孵化贯通,目前已经孵化出5家上市公司、90家瞪羚企业、3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为中小企业加速赋能,助力产业高速成长。
没有产业实践场景,绝大多数的科技创新只能停留于概念层面。反过来说,也唯有一流的企业生态作为母体,科技创新才能实现多维度的“溢出效应”,源源不断创造价值,引领新的变革。
如今,科技创新已成为提升综合国力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创新谁能带头,谁就能主动。只有在科技领域实现更具颠覆性的创新,才有机会形成强大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因此,需要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前瞻布局颠覆性技术,联合创新力量共建产学研用的全链条开放创新生态,才能加速建设创新型国家,引起“换道超车”,实现“跟风跑”的趋势转变。
本文收录在
#快讯
- 热门文章
- 换一波
- 好物推荐
- 换一波
- 关注我们
-
微博:快科技官方
快科技官方微博 -
今日头条:快科技
带来硬件软件、手机数码最快资讯! -
抖音:kkjcn
科技快讯、手机开箱、产品体验、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