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评论(0)
轻触屏幕、输入学号等信息,就能获得个性化作业;数据自动同步云端,即可智能分析薄弱点,逐步形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案。上海闵行近200所中小学,在智能科技的助力下,有关教育减负、提质的实践正在加速探索。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021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公开发布。力度空前的“双减”政策,旨在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在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育方法的改进。
其中,智能科技将如何发挥重要作用?强化教育新基建,如何借助我国在数字领域的“长板”,提升教育质量?作为贯彻落实“双减”政策9个全国试点地区之一,上海闵行的实践给了我们不少启发。
智能化作业——“双减”下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突破口
作业质量和效率反映且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以作业为支点,推动教育减负、提质至关重要。
2020年10月15日,闵行区教育局成功申报并承担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研究专项,开展了“减负增效、提升教学质量”的实践探索任务,尝试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达成以上目标。
闵行区教育局及教育学院与教育新基建供应商——一起教育科技合作,从作业场景切入,引入智能作业平台,构建集内容资源建设、作业生产、布置、作答、分析、评价于一体的系统性应用,并基于作业大数据,对每个孩子教学和知识获取情况形成“标签”并进行跟进,开启了智能化作业的有益探索。
“一定程度上,错题代表着未掌握的知识点。利用人工智能将这些薄弱点精准找出,有针对性进行练习,减少重复练题。”一起教育科技有关负责人说。
输入学号,系统根据学生学习大数据个性化出题、一键判题,一键梳理的智能作业方案,在上海闵行的很多中小学在逐步普及。
教育改革实践和“双减”工作探索表明,个性化作业有效减轻学生和家庭的负担、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减”掉低效的学习方式,增加了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的有效联动,也让学校的教学、评价、管理更有针对性。
个性化教学——探索大规模因材施教的可能
推进“双减”工作落实落地,关键在教育理念的转变。遵循教育规律,推进因材施教,既是出发点,更是落脚点。
一年多来,闵行区教育局及教育学院持续围绕作业数据探索大规模因材施教的实施路径,与一起教育科技从“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精细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方面深入开展建设。
“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的核心是教师能否利用合适的工具和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开展差异化教学;学生能否根据自己的个性特质和发展潜能,突破统一大水漫灌的学习方法,实现个性化学习;学校能否借助智能科技获取可视化、智能化的管理和评价。”闵行区教育学院院长朱靖说,“这些关键点,都在闵行区智慧教育探索中逐步突破。基于智能作业平台从区校、老师和个人等层面获取过程性作业数据,闵行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标签体系,串联起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评价等各个环节。”
依托一起教育科技平台的智能算法,深度挖掘数据关联,多方面建构分析模型,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报告,并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和目标对指标进行动态优化调整和设置,智能推送个性化学习建议,为精准教学和教研、精细化管理及评价策略的改进提供有效参考。
这些都为学校乃至区域探索实施大规模因材施教提供了切实的抓手和可行的路径。
闵行区对智慧教育的实践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数据驱动下大规模因材施教的闵行“1258”工程作为贯彻落实“双减”的有益有效探索,入选了教育部公布的落实“双减”十大案例。
基于云平台建设推进教育公平
近日,一起教育科技中标闵行区“基于智能作业的精准教学与自适应学习系统项目”,项目预算金额达数千万元。
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闵行区教育云平台已初步搭建并汇聚了基础数据,此次智能作业系统项目的建设是紧紧围绕作业垂直场景做深做细,进一步搭建由数据驱动的区校两级教学应用,深化教与学,在大规模因材施教基础上推进教育公平。
智能技术怎样推进教育公平?有关方面给出了答案:通过精准化教学体系可以直观掌握每个学生、每个班级、每个学校、每个地区的教育水平,对进一步平衡教育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更有助于针对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稀缺、学校间存在教育水平差距等客观情况,推进教师和校长跨校、跨学区流动,辐射优质教育服务。与此同时,大量优质作业内容资源库、知名教师教学资源等上云、共享,也将让全区学校对优质资源的获取更加公平。
“双减”,有效减掉学生和家庭的负担,减掉低效的学习方式,减掉无序的市场竞争;增加的是教学质量、学习的效率、教育的公平和获得感。
从闵行实践中可以看出,作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以智能技术、教育平台、数据资源等为代表的教育新基建,在推进“双减”贯彻落实中,大有可为,空间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