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评论(0)
疫情期间,很多人经历过居家隔离,很多人独处的时间也大大增加,不少人憋坏了。有人开玩笑地说,感觉自己都不会“说话”了,似乎也有人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社交的能力和欲望变弱了。但也有人是享受独处的……
独处对人来说意味着什么?长时间的独处会影响到人的社交能力吗?
独处的意义因人而异
一些人眼中的独处可能是孤独的象征,正如人格心理学家伯格描述的那样:独处是内向者的天性,可能是有社交恐惧的人逃避社会接触、减轻焦虑的方式,也可能是社交障碍带来的无意之选。
也有人认为独处是自省的必要条件,这比较符合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对独处的另一种解释。他认为独处可以反映一个人成长的轨迹,并对人其发展起到帮助。
因此,国内有学者给独处行为赋予了一个更加中性的定义:独处是一种内在的人格特征,它是个体在意识清晰的状态下,处于一种与他人没有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状态。而在这种表述的基础之上,独处背后的原因和动机被分成了四种不同的类型:
1、积极独处
对于有些人来说,独处并不是被迫的决定,而是主动的选择。即便在日常生活中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他们也会用一些时间来和自己相处、与自己对话,并通过这种方式思考个人的生活、工作或情感。简单来讲,这样的人并不孤单,而独处是他们提升自我的方式。
2、社交回避
与积极独处的人相反,真正有“社交恐惧”或者“社交焦虑”的人会为了逃避社交场合、减少与人打交道,而选择独处。对他们来说,一个人呆着可以大大减少社交带来的焦虑和恐慌情绪。很显然,独处并不是他们的主动选择,而是社交回避带来的被动决定。
3、孤僻
在大多数人眼中,相比社交回避,孤僻可能更加“严重”。不少“社交恐惧”的人可以通过一些积极的练习逐渐改善,但孤僻更像是一种人格特征或心理品质,也正因为此,孤僻的人很难与其他人保持正常的关系。
4、孤独
至于孤独,更像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孤独通常是一种不快乐的体验,而这背后的原因是社交带来的感受低于预期。因此,对于孤独的人来说,独处并不快乐,也不会带来积极的帮助,但是糟糕的社交体验让他们不得不面对独处和孤独。
从旁人的角度来看,积极独处可能是独处行为中唯一能够带来正面、积极作用的方式。在一项对正常人群和精神疾病人群开展的独处行为量表调查中也发现,正常人群在积极独处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病人组,而孤僻相关得分的情况则恰恰相反。对具备这两类人格特征的人来说,独处意味着自己的主动选择。但反观孤独或社交回避,通常是没得选的消极感受。
独处是如何影响社交能力的?
不难看出,社交能力和体验是导致独处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对于孤独或社交回避类型的人来说。但反过来,长时间的独处是不是也可能影响人的社交能力呢?
如果一个人长期独处,与社交场景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看不到其他人的样子,也听不到声音,而这些都建立在人的感官之上。尤其是听觉,可能受到独处的多方面影响,并改变人的社交。
在细胞水平的研究表明,独处会让动物听觉神经元的反应特性发生变化。有研究人员利用鸣禽,也就是会啼叫的鸟类作为研究对象,发现相比于孤立生活的鸟类,群居生活的鸟类神经元对于声音的感知更加精准,也会选择性地过滤掉一些噪音。对参与实验的鸟类大脑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结果也显示,社会程度越丰富的鸟类对于声音信息具有更强的特异性刺激。
但以上研究主要针对鸣禽,至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他方面。在利用小鼠开展的研究中发现,独处等社会隔离措施能够影响血清素和听觉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而通过对比9名极地探险家在南极研究站工作14个月前后的磁共振成像结果,研究人员发现他们的脑部变小了,尤其是主要参与新记忆形成的“C形区域”——“海马体齿状回”平均缩小了大约7%。
除了这些生理层面可能造成的影响,独处在心理层面对人社交习惯和能力的改变也许更大。长时间独处可能会让人感到“孤独”,这可能意味着整体认知能力的下降;而消极和抑郁情绪的认知增加,对于社会威胁的敏感性也随之增加,自我保护和自相矛盾的思维可能让人更倾向于逃避社交活动。
回到开头的话题,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人们的出行和活动有时会受到限制,这无形中增加了很多人的独处时间,如何积极对待和利用这些独处的时光可能是个难题。好在如今互联网和各类音视频通讯手段的进步,让独处状态下的人们也能够在线上实现社交的需求。
但如果你生来喜欢独处,或者因为长时间的独处感到极度的孤独和痛苦,请务必寻求一些心理咨询或医疗建议。
多出门走走,多与人打交道,你会感受到世界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