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评论(0

我一年发了180篇论文!我不是“人”
2021-03-26 00:36:43  出处:量子位  作者:子豪/晓查 编辑:陈驰     评论(0)点击可以复制本篇文章的标题和链接

一位2020年3月才出道的法国学者,已经发表了180篇论文,引用量达到99。

我一年发了180篇论文!我不是“人”

作为一名学术界新人,这样的数据相当惹眼。

这位法国学者名叫Camille No?s,不仅发文数量多,还很博学,论文涉及天体物理学、分子生物学和生态学等领域。

与他合作过的学者说,No?s是一个博学的人。而没和他合作过的人表示,已经迫不及待要在自己的论文中引用No?s的文章了。

我一年发了180篇论文!我不是“人”

No?s的履历也相当夸张:Cogitamus实验室的负责人,这是一个跨国、跨学科的综合实验室。

我一年发了180篇论文!我不是“人”

一个人显然不可能高产到一年出180篇论文,所以是这个实验室每篇论文都要挂上这位负责人的名字吗?

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所谓的Cogitamus实验室并不存在,Camille No?s根本就不是人。

Noûs 并不是个人

原来,Camille No?s是一群科学家为了抗议法国科学政策“捏造”的一个虚拟人,来自一个法国研究倡导组织RogueESR。

为何给自己的论文加上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学者呢?究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去年8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的物理学家Lansberg,曾用No?s的名字在著名物理学期刊Physics Review B上发过论文。

我一年发了180篇论文!我不是“人”

他认为,用这种方式可以揭露现有论文署名方式存在的问题。

如果一个人,从未在第一作者中出现,只是N作之一,那么传统评价体系将产生严重的偏差。

比如在高能物理学中,冗长的作者名单通常有几十上百人,每个人在研究中的贡献不可能都有意义,有些人可能只是挂名“打个酱油”。

但这样的基础研究文章通常有很高的引用量,等于为上百个作者履历都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一年发了180篇论文!我不是“人”

若以此来作为一名学者的评价标准,无疑是荒谬的。

就像Camille No?s,他从未署名第一作者,却在一年内参与了180篇论文,收获了99个引用,显然是不合理的。

至于这位虚拟人的名字的含义,Camille是法语里一个中性的名字,No?s则来自古希腊语中“头脑”或“智力”一词νο??。

而RogueESR是一个专注高等教育和研究(ESR)工作的组织,反对现在奉行的教育和研究政策。

我一年发了180篇论文!我不是“人”

目前,已有7401位学者署名加入该组织,带头加入的就是Camille No?s本人。

RogueESR成员认为,通过发布署名No?s的文章,使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学者引用量越来越大,结果将扭曲统计数据,从而证明个人定量评价体系的荒谬性。

Lansberg认为,这是“一种优雅而无害的抗议方式”。

面临学术不端的风险

但其他学者却并不这么看。

虽然这一做法并非恶意论文造假,但是这种方式存在学术不端的风险,违背了科研诚信的要求。

科学界随意署名的现象并不少见,甚至连免疫学大牛Polly Matzinger也玩过这种把戏。

她曾经在自己的多篇论文里加上了Galadriel Mirkwood的名字,然而很多同行表示,并未听过此人。后来Polly本人才透露,这是她养的一只阿富汗猎犬的名字。

我一年发了180篇论文!我不是“人”
Galadriel Mirkwood可能是发表论文最多的狗

Polly此举被认为存在欺骗行为,因此被拉进多个期刊的黑名单,终生禁投。

目前,列有No?s的论文已经引起了相关期刊的关注,一些期刊在发表的论文中删除了No?s的名字。

期刊编辑也拒绝和抗议这种行为,拒绝发表No?s论文,理由是出版道德委员会建议采用期刊署名标准,该标准要求:每位作者为该工作做出实质性贡献,并对其内容承担责任。

IEET(道德与新兴技术研究所)在社交平台上提出质疑:

“在论文中添加虚构的合著者,这是否合乎道德?”

我一年发了180篇论文!我不是“人”

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的生物伦理学家Lisa Rasmussen也认为,这项运动是幼稚的,而且在道德上值得质疑,这违背了承担责任和作者身份的基本原则。

“这个想法进入了危险的道德领域:责任感必须伴随着作者身份的荣誉,但是就No?s而言,没有人可以承担这些责任。”

随着No?s的引用量越来越大,RogueESR可能会对它失去控制,出现恶意使用该署名的粗制滥造的论文。

而对于200名通讯作者作虚假声明的行为,神经学家Aina Pūce发出三连问:

“这也可以吗?这符合道德吗?这能做学生的榜样吗?”

我一年发了180篇论文!我不是“人”

Rasmussen也提出了虚构署名行为可能引发的潜在问题:对于学生和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研究者而言,如果追随一些高级作者对No?s行动的赞同态度,他们的论文可能会面临更正,甚至被撤回。

“这将伴随他们的职业生涯。”

虽然对这项行动“追求开放和协作的科学研究,反对僵化的评价标准”的初衷表示赞赏,但是她依然表示:“不需要利用虚拟作者来实现这些目的。”

责任编辑:陈驰文章纠错

  • 支持打赏
  • 支持0

  • 反对

  • 打赏

文章价值打分

当前文章打分0 分,共有0人打分
  • 分享好友:
  • |
本文收录在
#论文

  • 热门文章
  • 换一波

  • 好物推荐
  • 换一波

  • 关注我们

  • 微博

    微博:快科技官方

    快科技官方微博
  • 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快科技

    带来硬件软件、手机数码最快资讯!
  • 抖音

    抖音:kkjcn

    科技快讯、手机开箱、产品体验、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