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评论(0)
在社交平台Soul APP,每天都有大量年轻人分享自己奋斗路上的点滴心声,彼此欣赏、相互鼓励。其中,有一位年轻人和很多把梦放在北上广的人不同,一心牵挂着自己的家乡,毕业后选择回到了家乡,把他熟悉的一切温暖感人的人和事拍成了纪录片,甚至得到了央视的认可,登上央视九套的荧屏。
他叫杨攀,出生于四川绵阳一个小县城,虽然只是90后,但已经是四川省电影家协会成员。在从事影视行业的这八年间,他参与过不少项目,但其中他最喜欢的作品,却还是这部只用了一台单反,就拍摄完全片的——《家》。
“家乡对我来说,已经不仅仅是我从小生活和长大的地方,而是一种信仰,我从小的一切,无论是我爷爷在家亲手教我写字和画画,还是我最开始有了将来做一位导演的梦想,都是源自于这里。片中出现的人物都是我的家人和家乡的村名,片中出现的场景,都是我从小生活的地方。”
杨攀用自己的镜头在《家》中记录着家人和家乡,记录着当地的风俗、美食、文化和生活日常。这部作品,后来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他自己也因为这部作品受到了央视和腾讯新闻的采访。
在采访中,杨攀一直在强调自己的好运。他喋喋不休地说着他人生中遇到的伯乐和贵人——肖皓天先生,作为李小龙特型演员肖皓天老师一直是影视界很有名望的一位前辈,从2015年至今,他们已经共事了近6年时间。
但事实是,出生农村的他,在影视行业这条路上走得并不算顺畅。在大多数年轻的新锐导演都在拍商业广告、玩视觉艺术的时候,杨攀毅然拿起相机回到了乡村,拍摄《家》。因此,有人讥笑他因为是农村出身所以不懂艺术不懂时尚,人文纪实只是他被迫的选择。在《家》得到央视官方的肯定后,又有人质疑《家》根本不是他的作品。
“对于外界的这些声音,无论是好的声音也好,坏的声音也罢,我都接受,而且是发自内心的接受,因为大家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道路和圈子,就像我只希望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创作上,对于不同的声音,我都相信那句话,走自己的路,问心无愧就好。”
在杨攀的作品中,有一个四分钟的短片,让很多souler感动落泪。
短片的主人公是杨攀养育了13年的一条中华田园犬——小白,在《家》拍摄到第五季时,小白已经13岁了,相当于人八九十岁的高龄,患上了白内障和老年痴呆,在杨攀那年回家的时候,小白已经看不清他,闻了很久才认出他是谁,不久后,小白去世了。
杨攀忍着泪将这些年小白在《家》中出来迎接杨攀的画面剪辑拼凑了起来。他用自己的方式让小白,永远活在了《家》里。
从2015年开始拍摄《家》到现在,杨攀已经坚持了六年,六年间,村里的老人相继过世与世长辞,人丁兴旺的土坯房变成了冷冷清清的楼房,儿时的玩伴早已成了家……在《家》中,杨攀尽可能地记录下了这些改变,以及那些曾经确实存在过,值得让人日后怀念的瞬间。
中国人对家,似乎总是有种别样的依恋。
贾平凹曾写过一句话:“家乡对我们的影响,就像乌鸡的乌,那是乌到了骨头里面。”也有人说,从这句话就能看出一种很典型的中国人形象:“恋家,且总是离不开吃的。”而杨攀的《家》也是如此。
在影片中,和食物息息相关却看似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盛满的却是中国式的伦理人生。它承载着的不光是家常美味,同时也记录着人生百味,和异乡子的乡愁。中国人恋家,因为家是生命开始的地方,也是我们最终要回到的地方。人们的成长、相爱、别离、团聚…都离不开锅碗瓢盆,也都离不开家。
采访最后,杨攀说了一句话:“其实无论奔波的脚步如何匆忙急促,我们都是走在,回家的路上。”
本文收录在
#快讯
- 热门文章
- 换一波
- 好物推荐
- 换一波
- 关注我们
-
微博:快科技官方
快科技官方微博 -
今日头条:快科技
带来硬件软件、手机数码最快资讯! -
抖音:kkjcn
科技快讯、手机开箱、产品体验、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