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评论(0)
近日,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王绣春对外透露,按照上级部署,相关部门正在为春运制定《2021年春运期间交通运输疫情防控方案》,内容包括加强从业人员监测和防护;严格落实乘客测温、查验健康码、佩戴口罩、“一米线”等防控措施;积极推进人脸识别、电子客票等“无接触”服务。从方案内容中可以发现,防控重点落在了“无接触”服务方面,并突出了人脸识别技术的重要作用。
事实上,作为当前生物识别领域最成熟的技术之一,人脸识别早已在机场、火车站、公交、地铁等交通出行场景下成熟应用,尤其是应用于车票核验与实名制乘车方面,不仅可以缩短验票流程,乘客也无需随身携带纸质票据,让无接触“验票”成为可能,极大提升了效率与便利性。
此外在交通出行的疫情防控中,人脸识别与红外测温技术结合也会发挥巨大的作用。比如武汉天河国际机场的公安干警所配备的智能测温头盔,面对往来如织的庞大人流,仅需扫一眼即可完成对前方数米范围内所有目标人员的扫描测温。如发现发热人员,头盔会立刻声光报警。
上述测温过程就是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实现的,但是单纯的热成像无法区分检测目标是人还是周围物体。结合人脸识别技术之后,设备可以精准锁定面部并以此作为测温目标,将周围干扰因素精准“分割”,真正实现远程、无接触、自动测温。
在此基础之上,公交乘车还逐渐将无接触验票与测温结合。如黄山公交集团所使用的"智能人脸测温+刷脸乘车支付"系统,同时集成了人脸识别算法、额头检测算法与红外热成像技术,乘客在“刷脸-支付-乘车”的同时直接完成体温测量。该系统解决了原本需要司机手持测温枪为乘客测量体温的问题,既提升了城市公交的运营效率,也为公共出行的疫情防控提供了保障。
【戴口罩&不戴口罩,一种算法兼容两种场景】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使用场景下,人脸识别在应用时会面临着佩戴口罩,从而影响识别效果。从技术角度而言,佩戴口罩属于大面积人脸遮挡,一直以来都是人脸识别领域公认的难题。
普通人脸识别算法在识别佩戴口罩的目标时,会出现大量误识和拒识,需要引入大面积遮挡下也能使用的人脸识别算法。目前能实现该功能的人脸识别算法并不多,就目前的测试结果与使用反馈来看,笔者比较推荐虹软视觉开放平台的ArcFace 4.0算法。上文提及的热成像智能头盔与"智能人脸测温+刷脸乘车支付"系统所使用的都是虹软算法。
虹软视觉开放平台是业内知名的视觉AI算法提供方,以提供免费、离线的算法SDK著称。该平台不久前发布的ArcFace4.0算法精度大幅提升,进一步降低了误识率和拒识率。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佩戴口罩与无口罩并存的复杂场景下,无需开发者额外进行开发操作,ArcFace4.0就能够无缝兼容,完成精准识别,为疫情防控中基于人脸识别的无接触服务提供了关键性技术支持。
另有一点因素也值得重视,虹软视觉开放平台所提供的算法SDK可以离线运行,不受网络环境影响,这对于需要部署在车站等人流密集、网络状况糟糕的环境下的设备特别友好。
同时,在全球疫情反复的当下,红外人脸识别测温一体机在各国需求都很大。如果国产设备出口海外(事实上这已经相当常见),需要考虑算法对海外人群的适应性,避免出现大量误识、拒识而影响产品体验。
国外市场区域众多,人脸识别算法需要考虑口罩、帽子、络腮胡等大面积脸部遮挡,不同肤色人群在在逆光、暗光、侧光等各类复杂光线条件下的识别,以及光头可能会导致算法混淆人脸和环境边界的问题。就目前测试结果来看,ArcFace4.0各项都有上佳表现,鲁棒性良好。
即将到来的春运将会是一场严峻考验,地铁、车站、机场等重点防控区域不仅人员密集,而且拥有较多通道出入口,在现场保障人员有限、人员流动性强的情况下,极易出现漏检的隐患。支持佩戴口罩检测的红外人脸识别测温设备的出现,对解决该问题将有极大帮助,因此能成为《2021年春运期间交通运输疫情防控方案》的杀手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