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评论(0

吓人!男童食物中毒变"紫人" 想不到罪魁祸首竟然是它
2020-06-08 15:26:43  出处:科普中国  作者:王思露 编辑:朝晖     评论(0)点击可以复制本篇文章的标题和链接

炸鸡薯条,可以说深受很多人,尤其是小朋友的喜爱。但最近一则关于男童中毒变“紫人”的消息,引起众多人的关注。

吓人!男童食物中毒变

报道内容显示,江苏2岁男童因吃了隔夜的炸鸡薯条,突然腹痛、呕吐、全身皮肤呈乌紫色。经检查是亚硝酸盐中毒。

吓人!男童食物中毒变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中毒的情况?平常又该如何预防呢?一起来看。

什么是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是生活中一类常见的物质,也是自然界中比较普通的含氮化合物。

食品领域说起亚硝酸盐,主要是指“亚硝酸钠”,它是一种呈白色、淡黄色的粉末或者颗粒状固体,外观和味道与食盐相似,易溶于水;亚硝酸盐多用于工业、建筑业,也常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于肉类制品中。

吓人!男童食物中毒变

其实,亚硝酸盐在少量存在的情况下并不可怕,自然界中的植物中都存在一定量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这个含量会随着蔬菜种类、蔬菜种植方式以及收割之后的储存方式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亚硝酸盐也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多使用在肉制品加工中,例如肉类罐头、腌制香肠等肉制品。限量添加亚硝酸盐,既可以提高肉类的风味、美化肉食的颜色,还能抑制肉制品中微生物的增殖(对于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有特殊的防御作用)。

为什么亚硝酸盐会引起中毒?

亚硝酸盐发生的中毒事件,大多是这几种情况引起的:

1、误把亚硝酸盐(工业盐)当成食盐食用。

2、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的过程中,出现过量添加的情况。

3、亚硝酸盐的范围使用问题。

4、饮用含有较多硝酸盐(亚硝酸盐)的蒸锅水、苦井水。

5、由于个人的饮食习惯,大量食用腌制肉类食品、腌制蔬菜以及变质蔬菜所造成的亚硝酸盐(硝酸盐)大量积累问题。

吓人!男童食物中毒变

由于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风险较高,一般摄入0.3g—0.5g亚硝酸盐就可能引起中毒,甚至死亡;所以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不该吃(碰)的东西坚决远离。

当然,处于正常生活的我们并不需要恐慌,只要生活中不贪图小便宜、理性选择食品、安全进餐、合理烹调、正确储存,所发生的中毒几率非常小。

摄入大量亚硝酸盐,对身体有何危害?

亚硝酸盐是一种强氧化剂,人体摄入亚硝酸盐后,它会和血液当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将氧合血红蛋白变成高铁血红蛋白,导致其失去固有的携氧能力,身体各组织接下来就会出现缺氧问题,比如身体会由于缺氧出现青紫状况类的中毒反应。

如果单次大量摄入亚硝酸盐,还容易出现各种急性中毒反应,例如腹泻、恶心、头晕、全身无力、血压下降、呼吸困难、昏迷甚至死亡等情况,潜伏期一般为1—3个小时。

平常应该如何预防?

1、严格控制加工肉食品的摄入量

加工肉食品中含有不少的亚硝酸盐类物质(主要是亚硝酸钠),食品中添加亚硝酸盐能够起到提味、护色以及防腐的作用。

为了健康,应严格控制“加工红肉”的摄入量,包括香肠、腊肉、火腿等食品。

2、少吃生的凉拌菜

新鲜食物多样摄入,可降低某种食物的摄入量,以此来规避相关食品安全问题。生蔬菜在加工过程中没有经过加热杀菌,其中所含的亚硝酸盐有可能偏高,不推荐经常摄入。

3、严格对待剩饭菜

如果剩饭最好要做到剩肉不剩菜;

对于剩下的食物,一定要做好密封(材质安全的餐盒)且及时冷藏保存,降低有害物质的滋生,在下次食用之前务必要热透,降低安全风险。

4、腌菜要达到20天

1、一定要少吃咸菜和酸菜,降低食盐和亚硝酸的摄入量;2、要“腌透”,没有腌透的菜中亚硝酸盐含量较高,腌菜最少要达到20天;3、吃腌菜之前要用水全面清洗,亚硝酸盐本溶于水,此操作可以去除一部分亚硝酸盐。

5、买食盐要到正规的售卖场所

选购食盐,请到正规大型超市或者有资质的农贸市场,拒绝贪图小便宜,避免买到工业盐。

6、喝安全的水、烧开的水

饮水安全值得注意,平常要喝安全、卫生、经过煮沸烧开的水;拒绝不明来源的水,例如苦井水、蒸锅水等存在问题的水。

综上所述,亚硝酸盐既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添加剂,也是一种容易致毒的危险物质。但大家不要过于恐慌,只要平常做到,科学看待,安全使用,就不会对生活造成困扰。

责任编辑:朝晖文章纠错

  • 支持打赏
  • 支持0

  • 反对

  • 打赏

文章价值打分

当前文章打分0 分,共有0人打分
  • 分享好友:
  • |
本文收录在
#中毒#生科医学

  • 热门文章
  • 换一波

  • 好物推荐
  • 换一波

  • 关注我们

  • 微博

    微博:快科技官方

    快科技官方微博
  • 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快科技

    带来硬件软件、手机数码最快资讯!
  • 抖音

    抖音:kkjcn

    科技快讯、手机开箱、产品体验、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