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评论(0)
从“全面屏”这一概念出现后,人们就开始向着这一目标前行。
经过努力,导航按键、听筒、传感器、指纹识别模组等都成功地实现了隐藏,新的封装工艺也让边框宽度不断下降,然而胜利在望的时刻,前置摄像头这一“钉子户”却成了最后的阻碍。
于是异形屏成为了主流,同时也引起了大量用户的不满;机械结构虽然保证了屏幕完整性,但又让机身变得厚重,可靠性也有下降。
所以很多人就把希望聚焦在屏下摄像头上,但屏下摄像头缓慢的发展进程也让用户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屏下摄像头为什么这么难?屏下摄像头的实现原理是什么?什么时候才能用上屏下摄像头?
对手机有较为深入了解的同学可能知道,目前的光学屏下指纹识别用的就是一种屏下摄像头技术。
它利用OLED屏幕可以透光的特性,让屏幕下方的摄像头对指纹纹理进行拍照比对,并且可以做到相当不错的识别率。
那么为什么在拍照方面,屏下摄像头就如此不堪了呢?
首先,两者的工作目的是不同的,光学屏下指纹识别的摄像头,仅仅是为了从图像中获取相应的纹理信息,而不是为了成像,所以对画质要求非常低。
而前摄所需的屏下摄像头是用于成像的,因此有相当高的画质要求。
其次,OLED屏幕虽然是可以透光的,但透光率其实比较低。
光学指纹识别可以通过屏幕的主动高亮发光照亮被摄画面,来弥补透光率低的问题。
然而用于拍照的前置摄像头大部分情况则只能被动接受环境光,在摄像头模组本身较小、感光能力较弱的情况下,透光率便成了一个大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需要知道,OLED面板中真正透光的部分是发光二极管(像素)间的缝隙部分,只要PPI变低,像素间的空隙也就越大,透光率也就会提升。
目前比较主流的做法就是此类“低PPI方案”,不过并不是让整个屏幕PPI变低,而是只在摄像头区域的一小部分屏幕做此类低PPI设计,同时这也导致与周围屏幕有显示差异。
因为镜头前有复杂的显示层作为遮挡,所以实际拍出的画面会有些模糊,对细节和色彩也会产生影响。
因此屏下摄像头需要算法的加持来进行一定的矫正,才能获得让人满意的成像质量。
目前,OPPO和小米都展示了相关的屏下摄像头的相关工程样机,三星、华为等厂商也有相关动作。
不过,种种困难导致目前的工程机在屏幕显示上还是有一些缺憾,在复杂和黑色背景下不太明显,但纯白色等浅色显示界面可以看出像素密度差异;在拍照质量上可能也与传统摄像头有一定差距。
卢伟冰也表示目前的屏下摄像头技术并不尽如人意,在量产方面也存在问题。
但不得不说屏下摄像头解决了真全面屏时代屏幕完整性和机身完整性之间的矛盾,相信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这些缺点也会一一解决。
屏下摄像头离我们确实还有些遥远,受制于工艺难度和良品率,大规模商用的屏下摄像头手机预计在今年下半年才会上市。
但那时候的屏下摄像头,表现一定会更加令人满意。
- 热门文章
- 换一波
- 好物推荐
- 换一波
- 关注我们
-
微博:快科技官方
快科技官方微博 -
今日头条:快科技
带来硬件软件、手机数码最快资讯! -
抖音:kkjcn
科技快讯、手机开箱、产品体验、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