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评论(0)
天文爱好者,尤其是深空摄影爱好者,都知道追星的代价。单反/CCD、赤道仪、导星镜、极轴镜、重锤……吭哧吭哧跑到荒山野岭把赤道仪装起来调好校好,还要导星,拍摄结果还要用一系列偏置场、暗场、平场校准,任何环节稍有不慎就满盘皆输。
Gizmodo的编辑深知自己在这方面连菜鸟都不算,于是拉上天文学教授史蒂文·贝列维尔去测试一款傻瓜式观测设备Stellina:
贝列维尔教授喜欢自己动手做望远镜,他觉得市面上的设备不够完美,比如很多望远镜爱用的铝制镜筒易受温度影响,他就用木头打造镜身。
他的目标是造一套足够强大,却能轻易收入汽车尾箱的便携式天文观测装置,并为其取名“迷你贝列维尔”。该装置与Stellina对比图:
迷你贝列维尔的诉求与Stellina几乎一致,但用户体验却相差甚远。
贝列维尔教授带着迷你贝列维尔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野外忙乎起来,刚把镜子架起来还没来得及初始化,这边的Stellina已经输出M51的图像:
“怎么会这么快,老天爷”,教授嘟囔道。
Stellina长得像《传送门》里的机枪塔,内置索尼IMX178背照式CMOS传感器及14位模数转换单元。尽管传感器只有1/1.8英寸@640万像素,但厂商想办法让它针对近红外光谱敏感,并滤除了城市光污染。
除外接电池包外,整套装置没有线缆,重量不超过25磅,一个45L背包就能装走:
Gizmodo的编辑之前没用过天文镜,他只花了十分钟就完成了开箱,架设,插电,下载App一系列操作:
一旦通过Wi-Fi将设备与手机相连,用户只需通过手机屏幕就能完成观测及拍摄工作——Stellina没有目镜,所以厂商将其称为“观测设备”而非“望远镜”。
Stellina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气象、坐标)提供当前可用的观测目标,用户想看哪个就戳哪个:
左图提醒用户当前环境光还不够暗;右图提醒用户环境温度发生改变,应重新校准。
Stellina接受指令后开始连续拍摄,使用专有软件将多张快照叠加以收集足够多的图像信息。此过程在后台自动完成,时长视需求而定,有时可长达半小时。用户在这段时间里可以开一瓶啤酒,与伙伴天南海北侃大山。
迷你贝列维尔使用开源软件完成上述过程,原理相同但自定义项过多,用户体验方面的区别就像拿Adobe全家桶处理照片与高端手机开美颜拍照。对一般用户而言,后者无需学习,也不可能出错。
三种设备拍摄欧米伽星云出片对比:
左为四千美元镜子+四千美元外设(本文开头那一套);中为迷你贝列维尔;右为Stellina。
另附业余爱好者在自家楼顶所拍成果(波特尔8级观测条件):
波特尔2-3级观测条件(M101风车星系、NGC7023 Iris星云、M8礁湖星云):
Stellina预售价3332.50美元(包括三脚架和10安时外置电池包),年底发货。
- 热门文章
- 换一波
- 好物推荐
- 换一波
- 关注我们
-
微博:快科技官方
快科技官方微博 -
今日头条:快科技
带来硬件软件、手机数码最快资讯! -
抖音:kkjcn
科技快讯、手机开箱、产品体验、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