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四大战役——齐晋鞌(音an)中之战曾闪现过热血爆棚的画面——面对三郤统领、如日中天的晋国大军,齐顷公姜无野纵马驰骋语出豪迈:“兄弟们饿了吗?把对面的废柴都杀光,咱们好好吃TMD一顿早饭啊!”(余姑翦灭此而朝食)。虽然小姜同学最终战斗失利,但灭此朝食的成语却流传了下来,两军对垒之日,斗志更强一方如果冀图毕其功于一役“秒杀”对手,往往就会成为这个词汇的描述对象。
在我们年轻人熟悉的科技界,这种意气风发、“灭你全家”的心态也是常常出现的,早年Zip格式的创始人一己之力拿下ARC,创造了单枪匹马消灭一个行业的历史;近年来Nvidia对ATI(品牌)、微信对米聊,也是刚刚逝去仍然新鲜的过往。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AMD,在K7\K8时代也曾如此骄傲。酷睿2普及后,在桌面CPU领域,AMD曾经经历了长期的沉沦。十年生聚,十年教训,2017年 Ryzen锐龙处理器正式发布,在性能相近甚至更有优势的前提下,产品性价比极为强势。AMD此次卷土重来,引起了整个科技界的震动,其自身当有同样的愿景。
十一年前的夏天,英特尔“扣肉”架构Core 2 Duo系列横空出世,对彼时占据市场领导地位的AMD Athlon X2系列处理器构成了极大的技术优势。2006年年底,充满争议的“胶水”四核Core2 Quad 6600发布,让AMD多年来再一次处于标志性技术明显落后的境地。依靠拥有一定进步的两代翼龙架构,AMD在接下来的前五年还能赢得一定市场空间。在距离我们最近的五年中,AMD错点了推土机、打桩机系列架构的科技树,产品毫无竞争力,被媒体、用户一致看轻,收获了百般嘲讽,辛酸苦辣一言难尽。
AMD Ryzen系列八核心处理器的首批媒体评测已解禁,但在此之前,从官方发布会、各种民间用户偷跑和“搞事情”的外国媒体三方渠道流露的信息已经基本可以描摹出他们的面貌。Ryzen 系列中八核CPU R7 1800X、R7 1700X、R7 1700都有与Intel同核心酷睿i7 6900K、i7 5960X正面对抗的性能实力,定价却只有后者的几分之一,功耗上甚至占有相当的优势,市场竞争力之强为十二年来桌面高端CPU所罕见。
“打蛇要打七寸里”,AMD 卧薪尝胆准备的Ryzen架构,有的放矢地瞄准了Intel凭借优势市场地位控制的中高端市场,将实力不俗堪与一战的八核心处理器下放到对手四核到六核价位的价格区间,其目的显然在于重振市场信心。八核R7系列的定价从上游也决定了整个Ryzen系列处理器的高性价比——即将到来的R5、R3系列处理器几乎在每一个细分市场区间内都对Intel的i7、E3、i5系列处理器构成了极强的竞争优势。Ryzen系列如若没有在目前宣传中未能显示的其他重要性能项目中出问题,那么将成为AMD 绝地反击,灭此朝食的复兴利器,势必搅动多年来一潭死水的PC芯片领域。充分的市场竞争,既有利于技术的绝对进步,也有利于先进成果的相对普及,无论对于热烈期盼的电脑发烧友还是依然缓慢前进的信息社会,都是重大利好消息。
沸反盈天 满城皆狂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第二次衣冠南渡后,南宋词人对于“长安”“洛阳”意象的使用陡然上升到了一个高峰。在现实历史上,南宋政权端平入洛、据关守河、克复三京的军事行动就以洛阳等故都为目标,最终功败垂成,直至灭亡也未能再度进取,令人遗憾。
十年前AMD一败涂地,是从单核性能被酷睿赶超开始的。十年来AMD之所以被网友戏称为“农企”,除了他自身产品命名外,缺乏进取,无法在单核性能上获得突破,就是最大的罪状之一。十年来AMD在CPU市场上苦苦挣扎的现象,正如南朝诸多小朝廷曾经的颓废一样令人怅惘,AMD处理器恢复优势单核性能的目标也正如南朝文人心中的“长安”、“洛阳”一样可望而不可及,被视为势必登天还难。
笔者的一位朋友坐拥双路E5 2689 V4至强处理器,曾感慨过——“AMD要追上Intel 五代i7的单核性能,IPC指令单核性能少说要提升百分之五十,困难的话要百分之七十,你觉得可能么?”然而事实就是这么充满戏剧性,在前几天的北美发布会上,AMD官方宣布Ryzen架构的IPC指令性能提升百分之五十二,大大超乎预期,几乎追平了目前Intel高端i7 Broadwell架构实际水平。单核性能的攻守易势,代表着处理器市场上的江山鼎革,大势逆转。AMD在科技媒体和民间网友心中的形象,也一夜之间从苟延残喘的小朝廷变成了元末明军、人民解放军等等历史上起到进步作用的先进势力,仿佛成了大家的救星。
热心的贴吧网友和DIY论坛用户,甚至戏谑的对目前购买性价比较低的i7处理器用户发出了不太庄重的嘲讽,视他们为不幸中招的可怜人,用“头堵开国礼炮”(意为1949年加入即将败退的国军)来形容他们。在年轻人群体中,这种不够严肃的扣帽子倾向当然值得深省,这是社会学家和教育家的任务。但这个标志性的形容只是AMD Ryzen发布后舆论形势的冰山一角。
在各大硬件论坛,连续一周以来,Ryzen都是“屠杀版面”绝对的关键词,每天神挡杀神,千军辟易,让NVIDIA、高通、乃至小米等等各路平日头条争胜强势品牌的产品、新闻、消息全部成了边缘的透明人。几乎所有以电脑为核心的讨论版面上,大家都在讨论和Ryzen相关的问题,一改之前用手机、平板、ARM吸引眼球的乱象。
一系列绵延不绝的问题被抛出——Ryzen用什么主板?Ryzen支持多高频率的内存?AM4主板扣具都有哪些散热器厂商支持?R7 1700是不是比R7 1800X性价比更高?首批主板预定量有多少?第二批何时发货?。。。。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很多最近才关注PC的用户生生被吓到了,即使是略年长的发烧友也已经多年未见如此热闹的景象。
有很多曾经的AMD粉丝,在娶妻生子,冷落电脑多年后看到Ryzen,毫不犹豫的祭起了压箱底的私房钱支持一下心爱的“农企”;有很多被迫忍受Intel 高昂多核CPU定价的工作用户宁肯亏损数千元出掉自己的E5和i7,也要表达对“农企”的拥护;更多的即将装机的用户,一下子陷入了摇摆,要不要等等,等Ryzen验证了自己的实力再看?
闲鱼市场上,前一波囤积奸商和高价购入E5的折腾用户叫苦不迭,许多藏着掖着不肯拿出来出售的E5 2666 V3、E5 2667 V3、E5 2689 V4等较有性价比的廉价E5多核处理器被拿出来贩售,凡是十二核心以内、Cinebench R15成绩在2000分以内能被R7 系列超频追上的型号统统都在直接杀伤范围内。Intel即将给i7 系列桌面处理器降价的谣言还在漫天飞舞不曾落地,没有抵御风险能力的用户已经做出了用实际行动砸盘“E5 大船”价格市场。
有人欢喜有人愁,冰火两重天的景象在Ryzen评测成绩全面解禁前上演。很多不甘心或是信仰坚强的用户也在逆反心理下发出自己的反击声浪,从贴吧到知乎到论坛到微博,不成熟的粉丝们或嘲讽AMD是PPT大厂,或批判为Intel说话的是囤积散片的奸商。口角处处可见,硝烟味道一日浓过一日,面对Ryzen,坊间沸反盈天,满城皆狂!
天下苦秦久矣 一朝尽覆
从公允、客观、中立的角度讲,个人有追求个人生活的选择;企业有追求企业利润、长远发展的自由。企业和商家在竞争中采取何种博弈策略,是自身利益驱使的正当行动,本无可厚非。不过地球是圆的,环球同此凉热,作为科技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提高生产力、造福人类并不见得就是空话,是有实实在在能力兑现的目标,很多企业也是这样自我定位宣传的。大型科技企业的公益形象,莫不以服务社会、推动用户获得更高品质产品服务为荣,而很少敢于反对这种“政治正确”。
充分竞争并不见得是每一个市场领域的常态,实际上由于产品技术生命周期的客观循环,充分竞争的阶段往往相对时长并不是很长。有很多领域,市场很快进入了双雄对决或者三国争霸的寡头格局。具体到PC处理器层面,自从Intel 打破486的许可传统推出奔腾处理器后,Cyrix、德州仪器等X86处理器厂商无以为继,最终只剩下AMD和改头换面悄无声息的VIA存留下来,事实上形成了Intel和AMD对垒的“历史进程”。在AMD挑战英特尔的过程中,曾经占据过很多主动,但并未能在市场层面获得相应地变现。
有些常年关注PC信息的朋友,可能还会记得之前欧盟审判的一场官司。那场公案有关Intel与联想、惠普、戴尔等OEM厂商的关系,虽然最后没有起到真理越辩越明的效果,普通消费者仍然如同雾里看花一般难以判断Intel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但至少从一定层面反映出一家独大的市场格局确实对终端消费者不利。
在Ryzen发布后,有一些同Intel积怨已久的外国媒体被激起了尘封的记忆,专门撰文批判“Intel做了哪些恶”。他们罗列出早年间Intel和一些测试软件厂商的“罪状”,用以进行排他性竞争。这些陈年往事的具体是非曲直,不是笔者个人能够判断的,对普通消费者的认知也没有太大实际意义。不过,即使是最不敏感的消费者,如果他从2011年起稍微关注市面关注度最高的i5、i7处理器性能测试对比结果,都会发现连续七代酷睿架构,每次迭代的同频通核心性能提升越来越弱,甚至到了第七代这里干脆消失了,只剩下了频率提升。主流的消费级处理器核心数量一直停留在四核心,早在十年前就被举起的PC应用生态多核化大旗稀里糊涂的就走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以至于一直到2017年的今天还有大批“不明真相”的粉丝用户高呼四核高频i7 CPU就是历史的终结。这样的趋势是厂商们愿意见到的吗?是期待明天会更好的用户们期待的吗?是看着阿西莫夫科幻小说长大的三代PC用户群体为此感到高兴的吗?
从Ryzen即将上市前夕,许多用户即使割爱也要换门的表现来看,主流人群即使并没有对领先的CPU厂商做出恶语评价,但也有着自己格外热烈的情绪表达。不论从媒体从业者、终端大客户还是最普通的千千万万发烧友眼中,大家都读出了一个共同的信息——期望看到一个更加朝气澎湃,技术进步更快,好东西越来越便宜的PC市场。这也正是Ryzen架构处理器这次能够引起如此之大反响的真正核心原因。
是谁动了谁的奶酪?
最近《生化危机7》游戏在一周之内就宣布告破,曾短暂的引发了又一次小规模的“正版”、“盗版”舆论之争。“正版意识较强”的一些同学坚持强调“盗版”让多少多少数量与比例的潜在正版用户流失掉了,为此感到义愤填膺,语气甚至非常夸张。他们提供的数字当然有一定的根据,最近《生化危机6 终章》的热映甚至为他们提供了新的论据——生化IP前两部电影未能发挥出应有商业价值恰恰是源于盗版片源提前流出所带来的损失。
事实上,游戏盗版用户并不会有多大的正版直接转化率,但却往往意外的带动整个游戏品牌的价值提升,这是历史所证明的基本情况,远不是一两句口水分析就能定性得失的。这个争议引出了一个问题——应当如何确定产品的目标用户人群,又应该为怎样的人群提供怎样的产品?在国内电影市场,之所以很多电影恶评如潮,很大程度上就是错误的宣传引导吸引了并不是影片拍摄原定目标人群的群众进入观影,这种“上当”的感觉十分糟糕以至于我们的各种影视评分网站上总是观点两极分化吵架吵得怨气冲天。
引申开来,盲目扩大目标用户群,以为自己谁都能代表的策略,会招致一个谁都代表不了的窘境。AMD颓废的这些年,Intel对CPU市场产品做的细分策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带K超频党”、“E3不折腾党” 、“i5便宜党”、“i3默秒全优越党”,收获的却是越来越多的人们远离DIY甚至远离PC,不再有热情的消极回报。
网友的调侃证明 用户并非全然任凭别人引导的“羔羊”
这些看似无缝衔接,有意识、很科学的分类方式,掩盖了一个基本事实——人们需要的不是原地不变的性能框架内区靠着有限的标签做左右互搏的无意义区分,而是切切实实的需要整体性能范畴的提升。“把蛋糕做大”永远是科技厂商应该着力筹划的事情。一句轻飘飘的主流用户环境对多核优化不友好并不是八核处理器连续两代卖到八千乃至一万元的合理解释。作为PC行业的执牛耳者,突破困境,为消费者解决现实的窘境本来就是大家对Intel的期许之一。实际上,经过多年的培育,日常应用多核化的进步速度已经很快,哪怕是双核多线程的处理器面对复杂的视频和网页需求也已经面露捉襟见肘的迹象,四核以上优化的典型游戏环境也已经初具规模,主频游戏哪怕是暴雪的网游也都已经几乎不再出现。
开玩笑的说,道光皇帝鸦片战争面对雪片一般飘来的战报搞不清楚时间先后顺序时,要是有穿越者带来几部手机,没准会随手封他几个铁帽子王。用户永远都有潜在的需求,只是没有被厂商开发出来。引领技术进步的厂商更应该有突破自我,为用户真正着想的真正“科技情怀”,而不是分化用户,牧民而治的传统“帝王心术”。
在Ryzen 锐龙系列处理器问世前,很多E5至强“大船”党是为了图片差值放大、视频转码、动画设计、数据库编写甚至多核优化的游戏、多开网游而踏上自己的折腾之路的。在他们的引领宣传下,很多人也不再坚持PC只是上网看电影平常工具的简单观点,开始认真学习研究手中产品的更多用途和可能。这些本来可能成为Intel接下来推广多核时的义务宣传队员的朋友在Ryzen发布后很大一部分倒戈了。
与其说是AMD动了Intel的奶酪,不如说是Intel做好了奶酪搁置到了离“人民群众”太远的地方,在服务器市场上E5、E7飞速扩张的核心数量,就是一个侧面的注脚。
技术先锋 核心大战强势弄潮
最近最火的游戏之一是暴雪的《守望先锋》,这款加入了多人团队特色的FPS游戏盘活了雷神之锤和军团要塞等上古游戏的很多元素,很大程度上引领了FPS网游的复兴趋势。《守望先锋》画面优秀,设计相对平衡,体现了暴雪对游戏设计的优秀掌控,《守望先锋》中最受人尊敬的无疑也是团结配合与个人技术都很高明的老手。
FPS游戏曾是最古老的主要游戏类型之一,也是最生命力最旺盛的类型。个人电脑能够快速在九十年代开始普及,包括FPS在内的游戏类型居功至伟。《守望先锋》精益求精的设计,对FPS多人游戏的振兴作用很值得硬件领域学习——用心做产品,通过创新和诚意让用户心悦诚服是一个技术厂商的本分。
AMD虽然从一开始是以Intel结伴小弟的追随者身份起家的,但自从80386时代开始,就一直“图谋不轨”试图走出一条有技术开创性的路线。无论是3D Now!指令集引领K6-2、奔腾2之争,还是千禧年Ghz大战中问世的Athlon品牌,乃至64位、双核、四核等等一系列的合作与对抗,二十年多年来桌面PC的进步基础就是AMD与大哥Intel互相敦促互相学习的上升交响曲。
竞争导致进步,有消息指出AMD最近发布的Ryzen 锐龙系列处理器架构同他的老员工Jim Keller密切相关。上世纪90年代末,Keller在速龙K7架构的诞生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时还是K8架构的首席架构师。这位技术天才历经高通和苹果的历练,最终在2012年回到AMD给老东家做出了又一番贡献。联想到酷睿系列处理器架构翻身也是之前Intel的以色列海尔法小组从奔腾M演化而来,我们可以说在科技领域,先进技术理念和技术人员的经验、积累往往能够抵消竞争对手其他公司运营方面的诸多优势,为自身带来不对称的“变革之力”。
拥抱技术进步的公司,最终会从自己虔诚尊重技术发展规律的态度中收获胜利的果实。AMD此前数年顶着卖大楼的压力,苦心孤诣熬出Ryzen最终翻身有望也正是这种尊重的实际写照。相比于这些年来在主流媒体上展示“3D打印”、“无线输电”、“无人机控制”等过于前卫花哨多元理念的Intel,AMD背水一战,在自己核心领域的专注值得钦佩。当然,开发技术前沿,为未来赚取更多可能,并不是错误,Intel的多元战略同样具有很高的价值,也拥有更强的信心在更长历史周期内保证自己的基本盘。
具体到我们即将面临的PC界技术大战场面来说,AMD Ryzen 锐龙处理器以不错的性能和较高的性价比突施冷箭,在Intel架构制程双重瓶颈之时获得了一定的后发优势。根据之前的消息分析,Intel 10纳米制程普及在短期内仍有较高的难度,相比Skylake/kabylake/broadwell有本质提升的新架构也需要很长的周期才能推出,那么未来几个月到一年内,消费者最可能看到的局面就是Intel和AMD的CPU核心数量大战、一定范围内的价格大战,未来应该相当精彩。
扩展到GPU领域,虽然Vega只是刚刚披露规格,具体性能还未知晓。Ryzen强势的表现让AMD股价攀升的同时,NVIDIA股价有了一定的波动。被玩家亲切称为“老黄”的NVIDIA CEO在昨天正式发布了GTX1080Ti显卡,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这波氛围的感召,新系列N卡全线性价比都有所提高,对普通人也是好事一桩。
道一声珍重 摆脱农企之名
多年来硬件论坛持续萎靡,贴吧用户大量增长。在硬件最火热的“显卡吧”中,曾有著名的“卡吧三大幻觉”戏言,“AMD翻身啦”就是其中一条。在Ryzen架构发布后,显卡吧、CPU吧、电脑吧等有一点历史的贴吧出现了大规模的挖坟活动,许多五年前、十年前打赌AMD翻身或者不翻身的帖子被一记记洛阳铲无情崛起,既充满了娱乐效果,也让成长着的年轻粉丝群体分外感伤。
翻身了吗?从常规观点来看,AMD实现了自身的几大跨越,其产品在主流应用环境场合下有了不弱于对手的综合实力,个别环节有所超出,个别环节仍然有所缺憾。要说AMD实现了K8时代的优势,那有些不符合实际。这个“翻身”从产品本身来说只能说勉强承认。公允地讲,这次Ryzen锐龙架构的声势更多的是拜AMD颇具进攻性的定价策略所致,产品本身进步只是基础。
在AVX2指令集支持、高频多通道内存支持乃至涉及I/O性能的PCI-E通道这些方面,Ryzen架构处理器话和配套的主板芯片组更加接近Intel主流Z270/B150等主流产品能够实现的效果。Ryzen 锐龙自身无论从功能还是性能上来说都谈不上“无敌”,在复杂的游戏环境中还有视频编码应用中具体表现还有待于详细分析和测试验证。
但无论如何,拜在GPU领域修炼而来的晶体管密度控制技术和28纳米制程长期苦练出的功耗控制技术所赐,AMD 在Ryzen身上体现出了很强的晶元面积效率和能耗效率,在产品层面有与对手持续进行价格战的基础条件。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说AMD“翻身”并不为过。这样有进取精神的企业,大家还会继续称他为“农企”吗?笔者觉得,有很大的可能,我们会同这个一度歧视,时间长了又显得亲切的名字说再见了。AMD能否坚持下去这种“不服就是干”的拼命三郎精神,能不能靠着不错的产品用强硬市场策略挽回失去多年的地位,能不能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获得曾经拥有过的美好形象,我们还要在未来验证。
变革本身不是目的,造福用户,促进科技的发展才是题中之义,无论对哪一家科技企业都是一样的。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