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电视行业新旧两股势力的代表,海信与乐视的竞争变得愈发的激烈。一个是传统的领导者,一个是新兴的挑战者,乐视的崛起正不断加大对海信的威胁。目前,地歌网独家获得一份海信内部培训资料,海信已经在主动出击,将乐视作为头号对手。
从地歌网独家获得的资料来看,海信将乐视列为“全员公敌”,发动包括公司内部和外部渠道的一切力量,从各维度来阻击乐视的进击。海信对乐视如此紧张,或许与内部调研有关。资料显示,海信针对1697人的内部调研分析,59.1%的人认为乐视对海信的销售有影响。超过一半的人认为乐视对海信构成威胁,海信出手自然是顺理成章。
具体来看,87.7%认为乐视的价格相对更便宜;57.9%认为乐视的推广方式新奇,更有吸引力;56%认为乐视的内容宣传更吸引人;39.3%认为乐视的内容资源更多,分类更明确。这样一个调研结果,不管海信还是其他厂商都很难平静以待,势必要做出一些反击动作,尤其对于海信这样一个连续十多年引领行业的大佬。
相比海信在传统领域的优势而言,乐视的优势在价格、内容和推广等方面,完全以互联网的方式侵入。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常来说,在了解乐视的优势之后,海信应该针对性的改进,毕竟海信有这样的基础,以缩小与乐视之间的差距,用更好的产品和服务竞争。不过,这份内部培训资料并非如此,而是用另一种方式攻击乐视。
在了解乐视的优势之后,海信并非师夷长技以制夷,而是对外全面否定乐视的优势。针对乐视价格低、配置高、内容好、政策好、销量多的几种情况,海信策划了一套全员统一的话术,适应对象包括消费者和经销商,以期让外界对乐视产生新的认知,从而达到维护自身市场地位的目的。
仔细研究海信策划的话术,逻辑上却存在严重的问题。其中有关于乐视低价的内容,用一台电视10年的寿命计算,得出了“实际成本”8250元的结果,这显然是偷换概念的做法。其一,乐视并未再捆绑会员,用户可以自由的选择,并不需要承担额外费用;其二,哪怕按照10年的算法来看,乐视超级电视是买会员送硬件,10年会员也没有这么高的成本。
在逻辑上无法成立,这其实就是硬伤,作为电视行业的传统巨头,海信显然故意
忽略一个事实,电视的更换周期变得越来越短,几乎没有一个用户会用10年,哪怕用10年也不会有这样的“成本”。显而易见,这是海信混淆视听的套路,先是把周期拉到10年之久,再套用一个反智的计算公式,看上去似乎像那么一回事,以此来蒙混不明真相的消费者。
对这个行业有点基本了解的人,很容易就判断出来,这是为了否定而否定。培训资料中将所有跨界做电视的厂商都讽刺了一通,依然是唯我独尊的姿态。这或许暴露出了一个问题,海信的衰落不在外部,不在于乐视等厂商的崛起,而在于自身。过去那么多年,信息严重的不对称,消费者只能听之任之,海信可以用浑水摸鱼的方式糊弄消费者。但是,互联网时代变得越来越透明了,再想拿消费者当白痴已经很难了,充其量不过是自欺欺人。
这件事就好像是一面镜子,映射出了海信身上的问题。过去的海信是电视领域的创新典范,在长虹、康佳、海尔、创维等强手如林中,海信保持了十多年的领先地位,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当年的海信有如今天的乐视,也是这个行业的挑战者,也享受过被围剿的待遇。海信能够成功,靠的并非是舆论打击,而是靠产品和服务。如果舆论能够打击一家企业,那可能也就没有海信的今天。但是,成为巨人之后的海信却丢掉了过去的优秀。
在看到乐视的优势之后,不在产品和服务上竞争,而是用低级的手段进行抹黑。这就好比一个人看到别人有才华,不是自己上进提升自己,而是造谣诋毁有才华的人,甚至用一些不堪的手段去扼杀。这显然不是一个正常企业该有的做法,几乎没有一家企业靠诋毁对手获得成功,真正优秀的企业是学习对手的长处弥补自身的缺点,用产品和服务来赢得消费者和市场的尊重,这一点海信应该有感同身受的认知。
俗话说,江山代有人才出,如果一个领域一直被几个厂商把控着,那厂商们就会慢慢的失去了创新,慢慢的失去了斗志,这个行业很难获得长足发展。应对创新者最好的方式,不是用不正当的手段扼杀,历史已经无数次的证明了,这种方式短期来看有效,但并不能解决本质的问题。本质的问题是行业缺乏创新,缺乏活力。要想不被淘汰,不被创新者颠覆,唯有保持在产品和服务上的创新,而不是下黑手。否则,哪怕乐视被负面舆论打到了,还有乐A、乐B、乐C出来,唯一能阻挡的力量就是保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