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2年推出到现在,ThinkPad的历史已将近20年。ThinkPad是IBM养育的天之骄子,如今由联想接管后还在继续进化和改良。ThinkPad 的背后,是大和研究院每一位工程师的心血和「让电脑成为新一代商业工具这样的信念。今天,他们的信念已经传递到了每一位消费者的心里。然而,ThinkPad 之父内藤在正却为人们敲响了警钟,提醒人们,日本人和技术行业的关系正在衰退。我们将从内藤先生的访谈中分析技术产品与消费者间的关系的未来。
ThinkPad诞生之背后故事
1990年代,电脑在人们的印象中还是只能放在桌上,从公司回家后就无法使用的台式电脑。于是市场上就产生了对于笔记本电脑的需求。当时有很多客户都问有没有能在课堂上使用的电脑?可以开发能随身携带的产品吗?我所任职的IBM公司也开始研发该类产品。就这样,ThinkPad开发项目诞生了。
首先研发出来的产品是IBM PS/2型笔记本。92年,我们这款产品起名ThinkPad,正式推出。然而当时虽然市场上对于可携带电脑的需求确实存在,笔记本电脑这样的概念还不存在,需要我们来打造。于是问题就来了:ThinkPad的主要支持者中有大学生群体,他们的需求是想要能在课堂上使用的工具;但能在课堂上使用的电脑究竟是什么样的?电池续航要几小时?或者与其说几小时,电池能用连小时又是什么情况?我们对这些都一无所知,要自己摸索。包括我们之内,全球共有三家机构同时提出要着手笔记本开发项目。换做别的公司,想必也是从打造「笔记本电脑」的定义开始,一路奋斗下去的吧。
当时的系统是,IBM 的研究机构分散在全球各地,各个机构根据市场需求,主动提出接手开发项目。如果不主动提出来的话,当然也没有人会点名要你开发。我们确实有信心能把可携带式电脑这种未知的产品开发出来。当时我认为,我们有足够的热情,技术方面也已经成熟,挑战新领域的时机已经来临。虽然开发过程像是在黑夜中行走,一切靠我们自己从头摸索,但我们心怀信心,因为我们对初代型号已经有了清晰的愿景。
内藤先生决定,首要任务应当是突出笔记本电脑独有的特长。STN 液晶视屏、电池的长时间续航能力等等,开发内容多到不计其数。但他们确实成功了,也因此成就了今天的大和研究院。
从100%IBM 制造到海纳百川
随着大和研究所技术研发的进展,ThinkPad终于逐渐成形。为了从各方面带给人们全新的电脑概念,ThinkPad的机身颜色还特地选了与传统电脑的白色相反的黑色。采用盒型设计,加上小红帽鼠标(Track Point),装上彩色TFT 液晶显示屏,ThinkPad终于渐渐趋近于人们今天看到的样子。然而对于开发者而言,这样的变化简直就是把 ThinkPad 的原型改的面目全非。
起初,开发者们坚持所有的零件都要用IBM自家制造的。处理器用IBM,微通道体系结构也要用大和研究院研发 IBM 制造的,还有图形输入板、TFT显示屏、硬件等等,一切都坚持要IBM制造。但是问题来了:坚持用自家制造的零件确实没什么不好,但这样做出来的ThinkPad以后又有多少发展余地?又能朝什么方向发展下去?
恰恰在这时候,美国的技术行业的环境发生了变化。西海岸一带GPU(图形处理器)的专业制造商层出不穷。虽说产品有好有坏,公司有生意蒸蒸日上的也有走下坡路的,但毕竟那些厂商都是动用了大规模的资源和人力,专门只生产 GPU 的。哪怕仅仅是图形芯片,那也有一整个专业团队来负责制造。虽说大和研究院也有优秀的工程师,但我们无法做到配备几百个人去制造GPU,或者是其他零件。于是我意识到,我们可以通过整合业界中最优秀的产品来找到别的出路,而非固执于IBM制造。
1994年,内藤先生放下对100%IBM制造的执念,糅合其他厂商的精华之处,打造一款远远高出业界标准的产品。但倘若没有一位坚定的领导者来引领整个开发团队,那最后的产品也只不过是好零件的堆砌之作。然而内藤先生成功地带领团队开发出了一台轰动全球的新产品:ThinkPad 750。
一台为用户着想的商业工具
从研发初期,我们就确定ThinkPad是一项商业工具,一台帮助用户事业取得成功的设备。无论选用什么样的零件,我们的核心理念都绝不会动摇。只要概念明确,品牌肯定能自保。电脑与高级跑车不同,它并不会因为你洗洗擦擦就发光发亮让你看得身心愉悦,你买它也不是为了炫耀给别人看的。它是协助客户完成工作的工具,是你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就会用到的理所应当的存在,你甚至都不会刻意去关注它。
打个比方。有一天你想让电脑联网,但始终都连不上。你左思右想,检查了设定,用尽各种办法,花了20分钟终于连上了网。但这就意味着你已经浪费了20分钟电池。所以我们要顾虑到每一个细节,不能让我们的产品给用户添任何麻烦,甚至键盘的设计也要保证用户即便长时间使用也手感舒适,不会疲惫。我们认为,ThinkPad若是能把Stress-free的用户的便捷度追求到极致,贯穿我们的理念,就一定能取得客户的信任。
内藤先生与大和研究院一手开发出点ThinkPad在投入市场之后迅速地成为了市场主流,掀起了笔记本电脑的热潮。日本的技术终于举世闻名,内藤先生作为ThinkPad的生父,应当比任何人都自豪。然而如今,恐惧却在他心头挥之不去:日本的技术和生产力今后会怎样?
竞争局面的逆转
在美国工作的时候,有一天我到了晚上八点还未下班,一位美国同事对我说:你我本就不公平。原因很简单,在美国,一家人共进晚餐是一种义务。作为一家之主,晚上不能回家吃饭是绝对不该有的事情。所以到了晚上 5 点半,公司里就彻底冷清了。但当时下班回家就无法继续工作,因此想要保持竞争力和生产力,就必须坐在办公室里。作为日本人,我们并没有那样的家族文化,因此稍微晚些下班也没有大碍。但在他们看来,拖延默认的工作时间、靠加班来保证更高的竞争力和生产力的我就是一个犯规者。
当时美国并不支持日本的经济发展。他们认为是爱加班日本人夸大了市场上的竞争气氛,对此非常不满。因为日本人工作得越是勤奋,对他们而言就越是不利。
但是,如果能开发让他们下班后也能用来继续工作的工具,那么两者的竞争力就平等了。事实证明,在笔记本电脑普及之后,即便是按时下班的美国人也能在任何地方继续他们的工作,和日本人完成相同的工作量。这也更让我觉得,美国与日本之间的竞争局面正在逆转。
经过不懈的努力,日本终于成为了经济大国。然而,令内藤先生担忧的是,日本上至政府下至百姓是否都无意间受到了日本人都是工作狂这句批评的影响?日本是否在自行降低国家的竞争力?
想传达的信息
不知何时起,国家和企业的休假日都在增加。人们渐渐开始视不努力"为美德。休息并不是坏事;但明明外国人与我们的工作总量相同,我们却因为日本人都是工作狂这样无端的指责自行减少工作时间,这必然会导致竞争力低下。
当然,我并不是指所有人。有很多人活用移动设备,即便休假也不忘保持自己的工作量。但是,想要保证日本的竞争力相对其他国家始终占上风,我们就必须无视外界的指责,保证工作量不会减少。我希望ThinkPad能为日本人的工作方式助一臂之力。
或许有人会嗤之以鼻,认为内藤这么说不就是为了推销产品吗?倘若如此,我会感到十分遗憾;因为随着ThinkPad的进化和改良,人们却渐渐忽视了我们原本想传达的理念。
在我看来,日本人主动降低自己的生产力实在是再遗憾不过的事。或许当初如果没有ThinkPad,我就不会有这样的危机感。但正因为我会ThinkPad的亲生父母,我才会如此担心日本科技和竞争力的衰退。我想告诉人们的是:日本的长处本来就没多少,我们要是不更加努力就会被世界甩在后面。但是却始终传递不到。真是进退两难啊。
如今,中国的经济发展举世瞩目,家电产品等领域也是以韩国为首的亚洲国家涨势正好。但日本的各种经济指标却几乎处在平台期,当年亚洲之雄的风范如今也已不再。可是难道日本的潜力也随之低下了吗?内藤先生表示:绝对没有的事。
唤醒日本的潜力
日本的科技从业者有一种工匠精神。他们对于技术本身的态度真挚而诚恳,参与ThinkPad开发的工程师们亦是如此。我并非自夸,但我们不会因为用金钱来衡量自己的工作,我们更重视的是工作时的使命感和成就感。我们这行的人,无论老少,皆是如此。
我认为,正是这样的精神才能成为日本生产力复兴的核心。日本人对于科技的敬意丝毫不输给传统工匠对工艺品的态度。这样的风气正是重振科技技术和生产力的培土。
然而从2000年左右起,日本的消费者们也逐渐开始注重价钱多于品质。无论是技术多么先进多么精良的产品,谁花的钱少谁就是王。人们甚至认为让制造商亏血本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我十分不解:为什么我们身为日本人,要把日本值得维护的价值用自己的双手去扼杀?
我对这样的潮流依然心怀恐惧。如今,反倒是外国人更尊敬日本科技,愿意为产品支付应有的价钱。我认为日本人要做的是端正自己对科技的态度,为自己国家的科技自豪并主动参与到工作中去。如今有了笔记本电脑,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能工作,日本人在工作量和竞争力方面已经不占优势,若是再不发奋恐怕就要落后于其他国家。经商人士更应该把这一点铭记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