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评论(0)
1热气球与成本控制间简单的逻辑
无人航拍机的能力不仅仅是飞上高空鸟瞰大地,航拍于它们就像牛刀于鸡,大材小用了一些。成本越来越低,难度越来越小,无人航拍机正在更多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篇文章我们一起探讨:无人航拍机的其他用途,当然了解一下航拍的历史还是有必要的。
图:纳达尔,航拍第一人(图片来源于网络)
1858年法国人纳达尔乘坐气球,从白米外的高空纵情一跃,历史上第一张航拍照片诞生了,一个半世纪后,纳达尔14次捧起大满贯奖杯,成为了横跨两个完全不同领域并获得卓越成绩的历史第一人。当然这是一个玩笑,此纳达尔非彼纳达尔,虽然没有网球名将如此高的知名度,百度上搜索也不会出现他的名字,但作为法国著名摄影师,他用极具想象力的手法以及勇气开启了航拍领域的一扇大门。
法国著名摄影师纳达尔(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看中国本土最早的航拍,严格意义上说和我们自己并无多大关系。1900年八国联军来到北京,法国远征军的上尉为了见证这个事件,命令侦查部队的热气球在北京、天津两地进行拍摄,留下了中国历史上已知最早的航拍作品。
早期的中国航拍(图片来自于百度搜索截图)
从很多资料中都可以看到,早期的航拍与热气球有着不解之缘。哪怕飞机诞生后,主要的航拍载具依然是热气球,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热气球相对较低的成本。
2战争总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比如无人机
·战争总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比如无人机
航拍的历史并不长,查资料时都没有那种厚重的沧桑感,但就是在这短短一个半世纪,航拍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演变着,那么1858年之后究竟发生了哪些事,加快了无人机的脚步呢?
斯皮里“空中鱼雷”式,早期的无人机通过陀螺稳定仪保持飞行(图片来源于网络)
战争使得无人机被大量制造(图片来源于网络)
没错,一战和二战。战争总促使科技迅猛发展,无人机也不例外。1916年9月12日,第一架无线电操纵的无人驾驶飞机在美国试飞。当时无人机结构简单,而且造价低廉,最重要的是能完成有人驾驶飞机不宜执行的多种任务比如:作为靶机、侦察监视、骗敌诱饵等等。热气球被广泛使用是因为成本,但战争年代,人成为了最高的成本,所以当第一架无人机诞生后各个国家都坐不住了。
1914年的第一架无人机(图片来源于网络)
现代无人机,主要用于军事以及气象监测(图片来源于网络)
实际上无人机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14年,英国的卡德尔和皮切尔两位将军向英国军事航空学会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想法:做一架不需要驾驶员但能飞到敌人领空进行作战的飞机。这么酷炫的想法当然得到了支持,虽然几次试验均以失败告终,但积累的经验成为后人宝贵的财富。
3从军用到民用,无人航拍机与我们更亲近
·从军用到民用,无人航拍机与我们更亲近
航拍+无人机=无人航拍机,如果说整个发展进程用100天来表示,前1-99天是无人机和航拍融合发展的过程,剩下那短暂的1完成了无人航拍的巨变,航拍在极短时间内由军事、气象监测这些高大上的领域下架到民用领域,而最先吃到甜头的就是电影行业。
为了确保画质,早期还是利用直升机(图片来源于网络)
早期由于无人航拍机的载重有限,无法搭载专业的电影摄像机,而飞机上自带的摄像机无法满足大荧幕的需求,好莱坞剧组依然会使用直升机作为航拍载具。可喜的是这样的弯路并没有走太久,市场变大使得无人机公司赚的盆满钵盈,更加出色的无人航拍机投入使用。
早期无人机还真就是飞机的造型(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开始无人航拍机真的就是飞机的样子,而且操作复杂需要高价聘请专人操作。但后来“飞机”演变成了“飞行器”,多轴螺旋桨加上陀螺仪稳定器,让RED、ARRI这样的大家伙也过把坐飞机的瘾。至此,航拍的成本有了质的变化,不止好莱坞,就是国内一些工作室拍微电影都要玩一玩航拍了。
现代的航拍机已经可以托举大型设备进行拍摄了(图片来源于网络)
多轴航拍器可以提供非常不错的稳定性(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过航拍在电影中的地位还没达到举足轻重的地步,更多只是在营造画面冲击力时的点缀。从手法看,航拍可以完成推、拉、摇、移等镜头的拍摄,这些镜头在剧组中通常会借用滑轨以及摇臂等设备,那无人航拍机有朝一日能否成为这些设备的替代品?
4航拍器可以飞得很低,但对操作人员要求很高
·航拍器可以飞得很低,但对操作人员要求很高
此情不应只在天上有,航拍器肯定还是飞在天上的,只不过它工作时的离地距离比我们预想要小的多。
航拍器可以离被摄主体很近
传统观念中,航拍器飞在高高的空中,能够拍出震撼的大场面。不为人知的是航拍器的极限贴地距离很低,只要操作航拍器的人技术靠谱,完成大部分跟拍镜头是不成问题的。试验中我们只是选择了一架中端无人航拍器,跟拍的速度也很慢,就可以达到不错的效果了。
暂不支持视频播放,可通过文章底部链接访问原文查看。
航拍器跟拍测试
暂不支持视频播放,可通过文章底部链接访问原文查看。
航拍器跟拍效果
跟拍速度越快,画面越稳定,对于操作的要求也越低,所以上面视频中的测试其实对航拍器和操作人员都是极大的考验。有了跟拍做基础,完成推、拉、摇、移等镜头就不在话下了。
这个组合可以算是比较亲民的了
测试中这个飞行器以及摄像机的组合售价大概在1万左右,如果预算能提升到3万,那就可以上多轴航拍器,以便搭载性能更好的摄像机。加上真正电影中汽车行驶的速度还会更快,操作起来会更简单,最后的效果也会有质的变化。3万对于电影剧组来说是一笔划算的投资,只不过航拍器的潜力没有被发掘出来,或者说现在操控人员的能力不足以完成满足电影所需镜头的航拍操作。
5成本高难操作,摇臂、滑轨的前途究竟在哪里
·成本高难操作,摇臂、滑轨的前途究竟在哪里
滑轨是进行移动拍摄最基本的设备,但相比航拍还是存在不少的局限性。首先,操作成本过高,一般一个镜头需要准备30分钟来布轨,操作则最少需要3个人。而且轨道保养起来很麻烦,寿命短,并且便携性极差。如果道路不平整,在土地或者沙地上使用也会对影响一定的稳定性。
好一点的摇臂售价不菲(图片来源于网络)
摇臂同样存在便携性以及操作成本过高的问题,而且动辄10万以上的售价对小剧组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另外如果一个镜头没有过,需要补拍,摇臂的复位工作也够人受的。
滑轨的操作成本很高(图片来源于网络)
好莱坞剧组的跟拍车(图片来源于网络)
跟拍车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操作成本也很高(图片来源于网络)
现在非常火的电影非《速度与激情7》莫属了,如果对行驶中的车辆进行跟拍,常规手法就是使用跟拍车,成本和操作难度就不提了,那绝对是相当高的。这时航拍就可以发挥出最大的优势了,操作简单,易携带,只要电量充足就能一次又一次的进行空中拍摄,危险系数也要低不少。现在无人航拍器的时速是硬伤,但以目前的发展速度,这都不是事儿了。
·航拍终会取代这些繁重的设备,成本电影行业的生力军
低成本、高机动性,足已使航拍立于不败之地,一台万元左右的飞行器可以完成百万级别设备的所有工作,我想没人会拒绝。毕竟电影是一种商业行为,现阶段可能很多导演不会轻易放弃熟悉的摇臂、滑轨而把命运交给飞在空中的这个小家伙,所以很希望青年导演以及工作室可以在自己的创作中多多尝试飞行器的使用,让那些大剧组看到航拍不可预期的实用价值,我个人坚信航拍早晚以一种轻盈的姿态取代那些沉重的大家伙。
本文收录在
#数码
- 热门文章
- 换一波
- 好物推荐
- 换一波
- 关注我们
-
微博:快科技官方
快科技官方微博 -
今日头条:快科技
带来硬件软件、手机数码最快资讯! -
抖音:kkjcn
科技快讯、手机开箱、产品体验、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