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评论(0)
送走了2012年的“世界末日”,经过了2013年的毒雾霾,马上就要迎来2014了。按照惯例,又到了驱动之间年末总结的时候了。回首过去一年,IT业界也如这大千世界一般,几家欢喜几家愁。你瞅,这一年,坚强了14年的诺基亚朝夕间改姓了“微软”,诺粉哭了,埃洛普笑了;你瞅,这一年,阿里巴巴天猫双11一天交易额破了350亿,剁手党们哭了,马云笑了;你瞅,这一年,“查开房”一夜红遍大江南北,干坏事儿的哭了,网友们笑了;你瞅,这一年,比特币价格涨疯又跌惨,央行笑了,大妈们哭了...站在2014的门口,闭眼想想走过的2013,有没有一刹那让你会心一笑,有没有须臾间让你为之动容?一起跟随我们,回味过去一年IT业界的十个大事件吧。
一、自叹英雄末路:芬兰巨人魂归微软
“诺基亚和微软都胸怀伟大梦想——我们曾梦想过每个人的桌上都应该有台电脑,每个人的口袋里都应该有部手机,经过我们的长期不懈努力今天这些梦想都已经逐步变成现实。而今天标志着一个革新创举的新时刻。”——埃洛普及鲍尔默联合公开信。
微软收购诺基亚手机——这是2011年8月15日谷歌以125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之后,业内最爆炸的新闻。一时间,无数诺粉黯然神伤。
可能大多数人都没想到,自1996年以来,曾连续14年占据全球手机市场份额第一宝座的芬兰巨人会如此快地倒下。2013年9月3日,这个看似平凡的日子却迎来了全球IT业界的“里程碑事件”:微软和诺基亚双双宣布,双方已达成协议,微软将以37.9亿欧元收购诺基亚的设备与服务部门,同时以16.5亿欧元购买其10年专利授权,共计54.4亿欧元,约折合71.7亿美元。
在这将近72亿美元中,有大约50亿美元用于收购诺基亚设备业务,剩余21.8亿美元用于收购诺基亚的专利组合,诺基亚的专利组合包括大约8500项专利以及大概3万项实用专利和专利申请。
诺基亚CEO埃洛普将出任诺基亚公司执行副总裁,主管设备与服务,直到交易结束。大约有32000名诺基亚员工过渡到微软,包括4700名芬兰本土员工以及18300名分布在世界各地投入制造、组装和包装产品的员工,仍有5.6万名员工继续留在诺基亚。
根据双方协议,交易完成后,微软永久获得了Lumia和Asha品牌,非智能Series30和Series40低端设备则可以继续使用诺基亚品牌10年,诺基亚品牌继续保留。如果微软新推出智能手机、高端智能手机,不允许使用诺基亚品牌。在协议中还规定了诺基亚在2015年12月31日之前不能将专利授权于移动设备,也不能使用诺基亚品牌推出高端智能机。
除去手机业务之后,诺基亚就仅剩Here地图业务以及网络设备服务业务。其中,Here地图业务原为诺基亚地图,其产品主要用于车辆导航系统、移动导航设备和基于互联网的地图应用产品。而网络设备服务业务主要来自诺西。今年7月1日,诺基亚斥资约22亿美元,全盘收购西门子持有的诺西50%股份,此后,诺西成为诺基亚的全资子公司。
诺基亚为何要要出售手机业务?诺基亚方面没有给出明确的理由,但根据报道,这可能是由于功能型手机的销售严重滑坡,给诺基亚造成了明显影响。2012年,诺基亚Asha系列功能型手机表现强劲,但随着今年上半年低端Android手机打开非洲、拉美和亚洲市场,Asha系列手机逐渐陷入困境。加上亚洲市场大量采用MTK方案的的Android手机大量出货,价格低至100至130美元。严重的影响了诺基亚的功能型手机业务,再加上苹果公司即将推出价格较低的新款iPhone,这可能对高端Lumia手机造成进一步压力,因此逼迫诺基亚董事会立即采取行动。
微软又为何收购诺基亚手机?对此,微软CEO鲍尔默表示,主要是为了发展WindowsPhone硬件,进一步完善WndowsPhone,以期打造一个连通PC、平板和手机的生态系统。在这条路上,诺基亚是微软最忠实的伙伴。另外,此前微软给诺基亚的推广费非常多,诺基亚每卖出一部WP手机,微软都要向诺基亚倒贴10美元,而之后微软可以省掉一大笔推广费用。
除了这个显眼的原因之外,微软收购诺基亚的另一大原因就是Surface。鲍尔默表示,生产Surface平板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因此微软在Surface上所下的赌注要比Xbox更大,而收购诺基亚将改进和升级Surface平板。而且他相信,这将是一个革新创举的新时刻。
在埃洛普及鲍尔默联合公开信里,这样描述微软和诺基亚的前景:
“诺基亚将书写新篇章,继续其在移动领域的网络,地图和位置,以及前沿科技上的创新。微软亦是如此,今天是迈向未来的勇敢一步,向着我们的新旅程一个大跨越:创造一系列设备和服务,愉悦消费者和助力大小企业。
这将加速诺基亚设备和服务业务的发展势头,为更多人们带来世界上最具创新的智能手机,同时继续通过诺基亚丰富的功能手机产品联系下十亿用户。
微软的承诺和资源将带动诺基亚的设备和服务业务继续向前,我们现在能实现Windows生态系统的巨大潜力,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最完美的移动体验。我们将继续生产你们钟爱的手机,同时投资于未来——融合了最棒的微软和诺基亚资源的新手机和新服务。
诺基亚和微软都将全力投入这新的篇章。我们将携手重写移动领域的疆界。”
无论微软和诺基亚给他们的未来规划出多么美好的愿景,但“诺基亚手机已死”几个字已在诺粉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究其原因,业内人士和网友们纷纷把矛头指向了“木马”——诺基亚前CEO埃洛普。
说到埃洛普,除了大家赠送的“特洛伊木马”绰号外,我们脑子里还能蹦出的一个词儿就是“无间道”。从微软的企业部门总裁到诺基亚的CEO,抛弃Symbian无视Android,“卧薪尝胆”三年又重新投入微软怀抱,并成为接替鲍尔默成为微软下一任CEO的热门人选,埃洛普的经历像极了香港警匪片中的卧底:把诺基亚端掉之后不仅获得巨额赔偿金,还荣归高升。
2008年诺基亚在市值达到顶峰之后就一路下滑,公司董事会一直在寻求一位新的掌舵者,期待带领诺基亚重归荣耀之路。2010年9月21日,从微软辞职的加拿大人史蒂芬•埃洛普正式当上拥有150年历史的诺基亚的掌门人,并成为史上第一次芬兰籍CEO。而正是这位没有芬兰血统的“外人”,让诺基亚走上了不归路。
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埃洛普在上任第二个月就裁掉了全球5000名诺基亚员工,并精简Symbian部门,从而导致Symbian系统加速灭亡。此外,他还终止了前任CEO康培凯规划的Android手机路线,并腰斩和谷歌的合作。上任次年2月,埃洛普宣布取消和Intel合作基于Linux开发的MeeGo系统,并与微软建立其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此WindowsPhone成为诺基亚的代名词。
没错,诺基亚帮助微软成功将黑莓拉下马,让WindowsPhone成为全球第三大移动操作系统,可是诺基亚自己呢?手机领域昔日全球老大、市值曾位居全球上市公司之首的芬兰巨人以区区72亿美元出售了旗下最核心的手机业务,这一售价还不足当年辉煌时期公司上千亿市值的零头。
诺基亚卖身之贱,前无古人,也很可能后无来者。要知道,当初谷歌2011年收购没落的摩托罗拉可花了125亿美元,而微软同年收购Skype也斥资85亿美元,后者从2003年创办以来从未实现净利润。2010年Skype营收仅为8.6亿美元,净亏损为700万美元,并且当时没有迹象显示,Skype财务状况将会好转。被微软收购时,Skype员工仅500人左右。
事后,有无数评论称,如果诺基亚当初转投Android该多好多好,可这世间本就没有如果。事实上,诺基亚在决定转做WindowsPhone手机的时候,苹果以及三星就已经崛起。在当时,诺基亚核心产品线中已经找不到可以与后两者iPhone、Galaxy相抗衡的产品。诺基亚的失败和陨落并非因为没有选择Android,不是因为埃洛普一个人,更不是因为品牌不响、质量不够好,而是在智能手机大潮来临之时,创新和转型不够迅速,没有前瞻性的找对路线,低估了移动互联网的颠覆性。
有诺基亚员工曾爆料:当时,在诺基亚总部,不少高级工程师和技术管理者因为抵制放弃MeeGo而消极怠工,甚至长时间不见踪影,这让本来就来晚一步的诺基亚又在第一款WindowsPhone上消耗了8个月的时间,丢掉了功能机市场向智能机市场转型的大好时机。后来的Lumia虽然不错,但已经迟了。
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谈及诺基亚时说,不创新必然带来消亡。对于现如今产品更迭速度如此之快的手机市场,创新肯定有风险,但守旧和重复,只能是死路一条。
未来还能看到诺基亚手机吗?我们不知道。相信经过这一课之后,诺基亚会更加深刻的审视过去几年中的失策,并对未来重新定位。随着时间的前进,可能会有多种智能设备出现,它们可能不像今天的手机,或许我们会在那里看到诺基亚的身影。
二、重新“开始”未为晚也?Win8.1整装升级
如果说到微软历史上最伟大的操作系统,非“常青树”WindowsXP莫属;如果说到最受欢迎的操作系统,那Windows7自然当之无愧;而要说到变革最大的操作系统,除了WIndows8,还有谁?
去年10月26日,Windows8正式面向全球发布。全新的用户界面、更灵活的平台兼容,相比此前的Windows专注于桌面平台,Windows8做出了极大的跨越和改进:在支持传统的x86/x64架构之外,Windows8还首次支持了移动平台的ARM架构,并衍生出了WindowsRT。前者继续为桌面平台服务,而后者则主打移动终端平板。
对于用户来说,Windows8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全新的Metro界面,这一点改变最大,但受到的争议也最大。老实说,Metro界面更像是专为触摸屏打造的专属界面,但在桌面版中也得到了保留,并取消了Windows操作系统的标志功能之一:开始菜单。在微软看来,未来触摸和键鼠操作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用键鼠可以操控的混合触摸界面代替传统的开始菜单,是用户体验全新Windows8系统以及Surface、WP8手机的关键。
不过在微软美好的愿景下,Windows8并未获得新用户的认可,也让老用户更加纠结。去哪里关机?怎么退出应用?诸如此类问题让人云里雾里。UI设计风格上的重大变革让普通Windows用户不知所措,无法直接进入传统桌面模式,以及开始菜单的消失更是让全球数以百万计的Windows8用户怨声载道。用户再也找不到在WindowsXP/Windows7中,一个“开始菜单”走天下的流畅感。许多用户的第一感觉是:“我为啥死乞白赖的花钱去升级这么一个不好用的新系统?”
除了普通用户外,在企业级市场,Windows8也提不起老板们的兴趣,Windows7的地位依然不可取代。此外,Windows8最重要的使命:占领移动操作系统市场,远未达成战略目标。发布一年之后,Windows8的市场份额仍不及10%,成为微软历史上普及最慢的新系统。
不可否认,经历了桌面平台的逐渐萎靡和移动平台的迅速崛起之后,微软全新打造的Windows8是符合微软未来微软移动/PC硬件+服务战略定位的,也是微软整合多平台的第一步,通过这款新系统,微软初步实现了PC和平板的共通。除了在支持平台上实现了跨越,系统功能方面Windows8也做出了诸多创新和改进。比如相比Windows7,Windows8在性能、安全性、隐私性、系统稳定性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度。只是,大框架搭好了,用户细节没做好,而且其中一些细节直接就导致了用户对这款新系统毫无欲望,毕竟这些东西跟用户的接触最直接。
在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抱怨和持续增长缓慢丝毫不见起色的更新率之后,微软早早的在今年6月份的Build2013大会上发布了Windows8.1预览版。当时微软宣布,代号“WindowsBlue“的更新包正式确定官方名称为Windows8.1,Windows8正版用户可免费升级。Windows8.1预览版系统不仅让“开始”按钮重新回到了桌面,而且针对键盘、Outlook、搜索、娱乐等功能体验还进行了大面积优化,号称拥有超过多达800项的更新,并正式宣布了将于10月推出正式版本。
这是微软第一次如此快地在一款新系统发布仅仅几个月后就宣布更新包,要知道在2009年微软发布Win7之后,直到2011年10月时隔两年才发布了Sp1补丁。而且,Windows8.1更新的内容要远比此前的Sp补丁多得多。显然,微软着急了。
经过开发者预览版、消费者预览版、发布预览版三个预览版之后,2013年10月17日晚上7点,微软正式提供Windows8.1的下载,所有安装了Windows 8的用户均可通过Windows应用商店获得Windows8.1更新。除了桌面版之外,微软还面向Surface等平板/混合本用户推送了WindowsRT8.1。
其更新主要包括:“开始”按钮的回归、计算机更名为“这台电脑”、磁贴图标提供4种尺寸选择、磁贴界面增加下拉按钮、开始界面个性化功能更方便、改善多屏显示/分屏功能更好用、应用商店更易于管理/应用软件自动更新、输入法功能提升、“库”被隐藏、开机可直接进传统桌面、SkyDrive云服务、支持视网膜分辨率和更多尺寸设备、新的邮件应用/地图和音乐功能增强、搜索能力和软键盘升级、内置IE11浏览器、支持3D打印等。除了这些看见的更新外,Windows8.1还带来了很多隐藏更新,比如更高的安全新(官方称其安全性是Windows7的6倍),更快的启动速度等等。
对于用户最关心的“开始按钮”,Wndows8.1终于又重新在桌面左下角加入了。虽然功能和操作上和以往的”开始按钮”已经完全不同,也没有出现大家期待的“开始菜单”。不过,细节上的改善还是值得肯定的,比如增加了关机或注销选项,在开始屏幕上加入了应用下拉菜单。而且,如果你是PC用户,可以直接开机进入传统桌面,而不用再看“讨厌”的开始屏幕。只是,这些补救还能换回用户的芳心吗?
糟的是,在Windows8.1升级刚刚放出之后,就有不少用户反映各种小Bug,比如搜索超时、CPU风扇噪音增大,笔记本睡死等等,这些问题大部分都跟驱动程序不够完善有关(与Windows8的驱动不兼容),另外还有不少玩家反映Windows8.1对游戏的支持很糟糕,很多游戏都出现鼠标迟滞现象。好在,其中的大部分问题后来都通过更新解决了。
从本次Windows8.1的升级来看,微软已经意识到产品的薄弱环节,并着力加以改善,但仍有很多不足。对于没有触摸屏的老桌面用户来说,Windows8.1的升级意义依然不是特别大,但它代表了微软正在对全新Windows8系统进行一步一步的细化,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总体来说,Windows8.1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在为未来的Windows9铺路。
当然,很多人认为这本来就是Windows8该有的功能,Windows8.1更像是微软的“救赎”,也有人说这个“救赎”用户不会买账,短时间内Windows8.1不会在市场上有任何起色。不过,客观来说,在任何一个新的方向上采取激进的策略时,你不能一开始就期待一切都会朝着完美的方向发展,在发展的路上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缺陷。重要的是,微软倾听了消费者的反馈,并在及时Windows8.1中进行了细化和微调。
最新传出的消息称,微软会在即将到来的WindowsThreshold更新给我们重新带来“开始”菜单。除了“开始”菜单的回归外,我们还会看到能在PC/笔记本非触摸设备上运行的Modern/Metro应用应用(以窗口的形式在桌面上运行)。在Windows8之前本来就是Windows系统的一部分,现在为什么微软想着要把它们重新带回到Windows,而不是在口碑不好Windows8之后,将触摸和桌面操作彻底分开,取悦用户呢?
从这一点来看,微软统一触摸和键鼠操作的目标没有变(这也是微软推出Windows8系统最终的目的),也就是说微软自己并未否定Windows8。可以预见的是,未来Windows依然会朝着这个大方向发展。虽然目前的Windows8、8.1在推动PC销量上毫无建树,PC份额一直在持续下滑,但在智能手机/平板的满街飞的年代,也是趋势使然。但是,未来移动设备无法完全取代PC,只能与其共存,或者与之混合,所以这是微软为长远打算的做法,希望Windows成为PC和移动设备都适用的更好系统,只是这条路,微软走的并不顺利。
对于微软来说,眼下棘手的问题是,如何保持Windows系统的统一,提高系统的兼容性。目前Windows/WindowsRT/WindowsPhone三个版本的Windows过于分散,而且应用无法兼容。以何种形态进行融合,是将WindowsRT/WindowsPhone合并还是其它方式,就要看微软未来决策和Windows团队所做出的努力了。
三、美利坚晴天霹雳:斯诺登绝密上演“棱镜门”
今年6月,一个不太常用的词汇走进公众视野:“棱镜”(PRISM),经过短暂的陌生之后带给人们却是哑口无言般的震惊。正是它让大众对奥巴马及其白宫政府口诛笔伐,也让一向标榜崇尚人权和自由的美国在世界面前颜面扫地。“始作俑者”就是一位来自美国的年轻人,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前雇员,29岁的爱德华•斯诺登。
2013年6月6日,西方两大主流媒体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同时披露了一份绝密文件,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于2007年小布什时期起开始实施一向名为“棱镜”(PRISM)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正式代号为“US-984XN”),直接进入美国网际网路公司的中心服务器里挖掘数据、收集情报,包括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在内的9家国际网络巨头皆参与其中。
据文件披露,美国情报机构一直在九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进行数据挖掘工作,从音频、视频、图片、邮件、文档以及连接信息中分析个人的联系方式与行动。监控的类型有10类:信息电邮,即时消息,视频,照片,存储数据,语音聊天,文件传输,视频会议,登录时间,社交网络资料的细节,其中包括两个秘密监视项目,一是监视、监听民众电话的通话记录,二是监视民众的网络活动。
没错,将这些绝密文件的正是爱德华•斯诺登,这项代号为"棱镜"的监视项目规模之庞大,令不少情报专家都大吃一惊。2013年6月,前中情局(CIA)职员爱德华•斯诺登将两份绝密资料交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并告之媒体何时发表。按照设定的计划,2013年6月5日,英国《卫报》先扔出了第一颗舆论炸弹: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6月6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称,过去6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美国舆论随之哗然。
在这些秘密文件披露之前,斯诺登已经悄悄离开美国,来到香港。6月10日,英国《卫报》在他的授权下公布了一段事先录制好的视频专访。在这段12分钟的视频里,斯诺登不仅公布了个人信息,还告诉全世界,"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泄密者在秘密披露五天之后主动公布自己的身份,这的确需要勇气和谋略。
对于29岁的斯诺等来说,中央情报局的工作收入稳定,生活也比较富足,那他为何要将自己置于如此危险的境地,背负“叛国”的罪名呢?对于为何曝光“棱镜”项目,斯诺登给出的理由很简单:“你什么错都没有,但你却可能成为被怀疑的对象,也许只是因为一次拨错了的电话。他们就可以用这个项目仔细调查你过去的所有决定,审查所有跟你交谈过的朋友。一旦你连上网络,就能验证你的机器。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措施,你都不可能安全。”
斯诺登的揭秘,引起了美国民乃至世界各地民众的激烈讨论。调查显示,美国安全局对民众电话和网络通讯监涉及到民众的隐私权,在这一点上美国人不分男女、党派和年龄,多数人的认知和感受是个人隐私权受到侵犯。但是,尽管大多数美国人看重隐私权,但在美国政府反恐的名义下,民众在生命和隐私之间,往往选择先顾及生命,然后再保护隐私,这也许是美国民众一种最无奈的选择。
根据皮尤民调公司所做的调查,49%的美国人认为,斯诺登披露这一内幕对公众利益有利,44%的美国人认为这样做的结果对公众利益有害,但在政府是否应对斯诺登提出犯罪起诉上,高达54%的民众认为应当对斯诺登提出起诉,而认为不应当对斯诺登提出犯罪起诉的民众比例只有38%。这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调查数据有很明显的反差,比如在斯诺登进入香港之后,香港媒体公布的民调显示,一半香港人反对遣返斯诺登,支持遣返的只有17.6%。
斯诺登离开香港之后,斯诺登在莫斯科机场中转区经过了38天左右的流亡生活。2013年7月31日,斯诺登最终获得俄罗斯的难民身份,获得俄罗斯为期一年的庇护(有效期至2014年7月31日)。
而就在此前一天,英国《卫报》以斯诺登提供的机密文件再次爆料,将美国更大规模监控计划“XKeyscore”公之于众,令美国官方再次陷入被动。这项名为“Xkeyscore”的监控计划“几乎可以涵盖所有网上信息”,可以“最大范围收集互联网数据”,内容包括电子邮件、网站信息、搜索和聊天记录等等。如果说之前的“棱镜”计划和普通民众似乎还有些“若即若离”,“XKeyscore”则触及到每个上网者的直接利益。
关于斯诺登到底掌握了多少美国情报机密文件,一直都没有确切说法。11月中旬,美国国安局局长基斯•亚历山大透露,估计斯诺登向媒体泄露的机密在5万到20万份之间。而本月初,《卫报》披露称,斯诺登的泄密文件远不止这些,还有99%的未曾见光。该报刊登的美国机密文件仅占斯诺登所泄露文件总数的1%。
果不其然,12月10号,《华盛顿邮报》以斯诺登提供的文件报道称,美国安局在全球范围内收集手机位置信息,每天在海外收集的手机位置信息将近50亿条。消息称,美国安局拥有一套庞大数据库系统,这套系统即时显示全球范围内“至少数以亿计手机”的所在地点。国安局通过介入连接移动通信网络的缆线实现对手机地理位置等信息的窃取,美国和海外的移动通信网络均未幸免。收集地理位置信息无需手机持有者打电话或者发信息,只要手机处于待机状态,国安局的分析师就可以获取相应数据。
与先前曝光的国安局监听外国领导人、收集互联网数据等行动相比,监视海量手机持有者的地理信息项目更加系统化,涉及范围更广,是迄今为止遭曝光的最具震撼效应的秘密项目。
随后,英国《卫报》再次披露,斯诺登曝光的文件显示,NSA和英国政府通信总署(GCHQ)已经达成合作,并部署了相关计划,其中还包括对《魔兽世界》等网游的监视。文件还显示,NSA和GCHQ已经对XboxLive主机网络实施了大规模的监控措施,被监视的玩家超过4800万。
虽然美国政府一再将斯诺登形容为“叛徒”、“卖国贼”,对斯诺登提出控罪,罪名包括盗窃政府财物和泄露机密情报等,每一项控罪的最高刑期为10年监禁,但斯诺登的行为还是得到了美国部分主流媒体认可。美国《外交政策》杂志12月11日评选出2013年全球百名思想者,其中斯诺登位列榜首。而俄罗斯总理普京也认为斯诺的做法“高尚且艰难”。
无论对于美国还是斯诺登个人乃至全世界,2013年都将是难忘的一年。斯诺的在最新的一份声明中表示:“2013年对民权社会来说,是重要的一年。当回顾今年发生的事件,美国及全球范围内发生的监控行为,必将带来政策上的改变,并改变人们的思想。在这一年里,全世界的人们都意识到,监控行为不是进步的标志,而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有些国家是利用技术能力指导其政策与实践,而不是让法律与价值观指导技术能力。请注意,这些意识与观点最能影响年轻人,他们将是将来选民的主力。今天,大家站在了政策的十字路口,每个大洲的议会与总统都盯紧了美国国家安全局最黑暗的角落。”
斯诺登强调,揭露那些人们“合法关注”的问题,远远超出“全球思想家”奖项本身所具有的意义。愿意以生命下赌注,人们能在自由与安全上找到更好的平衡。并对《外交政策》杂志,以及曝光掌权人侵吞民众自由、结束人们沉默的其他人表示感谢。
日前,斯诺登向巴西寻求庇护遭拒,而美国则继续寻求从俄罗斯引渡斯诺登,从而排除特赦斯诺登的可能性。不知道斯诺登的爆料之路还还能走多远,只能祝这位有思想的年轻人,好运。
四、全民“查开房”:网站“死去又活来”
如今,个人信息在网络上泄露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诸如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稍不注意就会被一些无良快递、商家卖出去。可如果仅凭身份证号码/姓名/手机号就能查到你的开房记录,相信还是能惊到不少人吧。这事儿,今年就发生了。
今年10月5日,国内安全漏洞监测平台乌云(WooYun.org)发布报告,称如家、汉庭等大批酒店的开房记录被第三方存储,并且因为漏洞而泄露。随后一份所谓的泄露名单在网络上疯狂流传,内含高达2000W数据,数据包含受害人姓名、身份证号、性别、出生年月日、手机号及注册邮箱在内的详细个人信息。该消息一出立马在国内炸开了锅,泄露的数据在各大论坛、微博、微信等各种渠道转发,下载量也是不断猛增。
此外,网上还出现了根据此数据库制作的在线查询网站,输入身份证号、姓名、手机号等均可检索出一定的数据,而且与受害人的个人信息完全吻合。不仅普通网友,就连在信息安全行业工作10多年信息安全讲师也成为受害对象。一时间“查开房”成为热词,不少人表示“躺枪”,惊呼后脊梁“直冒冷汗”。
根据乌云报告的描述,该漏洞早在8月份就已经被发现并确认,随后按照标准流程通知厂商,并逐步向专家和技术人员公开,到10月份才将漏洞细节公之于众,也交给了CNCERT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进行处理。但是,结果因为某种原因,这些信息被黑客拿到。
漏洞发现者称,如家、汉庭、7天、速8、格林豪泰等一批知名连锁酒店,以及咸阳国贸、杭州维景国际、东莞虎门东方索菲特等星级酒店全部或者部分使用了浙江慧达驿站网络有限公司开发的酒店Wi-Fi管理、认证管理系统,而慧达驿站在其服务器上实时存储了这些酒店客户的记录,包括客户名(两个人的话都会显示)、身份证号、开房日期、房间号等大量敏感、隐私信息。
乌云漏洞报告平台是一个第三方网站漏洞监测网站,民间的互联网安全研究者用户可以在线提交发现的网站安全漏洞,企业用户也可通过该平台获知自己网站的漏洞。该网站负责人透露,10月份网络上可查询到的泄露数据在今年5至6月期间就已被人获取并开始在地下传播,但该人并未通过乌云检测平台提交给出现漏洞的厂商,而是在黑客圈进行了分享,根据网友分享的截图,解压缩后发现数据文件修改时间为2013年6月27日。而对于数据泄露的源头,则无从查证。
不过,漏洞的根源还是在于慧达驿站公司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因为他们的系统要求酒店在提交开放记录的时候进行网页认证,但不是在酒店服务器上,而要通过慧达驿站自己的服务器,理所当然地就存下了客户的信息。
另外,客户信息的数据同步是通过http协议实现的,需要认证,但是认证用户名、密码竟然是明文传输的,各个途径都可能被轻松嗅探到,用这个认证信息就可以从他们数据服务器上获得所有酒店上传的客户开房信息。
对此,如家等部分酒店当时进行了回应,确认报告中所指的慧达驿站网络有限公司是其无线网络服务供应商,并称在看到乌云发布的报告之后,酒店方面立即与供应商沟通,已经修复了这个漏洞,并推出安全程序。此外,慧达驿站公司表示,已经发现了“查开房”网站,网络110已将该网站屏蔽。
然而,就在几天之后,“查开房”网站再次“复活”。打着不同名号、提供类似服务的网站陆续出现,在主页名为“开房数据查询”的网站上,网友输入姓名、手机或邮箱就可以开始查询。由于影响范围较广而且极为恶劣,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就此事展开调查。
目前,通过正常渠道已经无法搜索到“查开房”,“开房数据库”的下载链接也均已失效。不过,IT业内人士表示,只要该数据库在网络上流传过,就不可能彻底将其封杀,更不可能追溯其源头究竟是谁。虽然目前绝大部分链接已经失效,但保守估计,之前的下载量至少达数百万人次,而且不少人将数据库拷贝在本地电脑或网盘上。一旦风头过了,该数据库很可能重新出现在网络上,数据库涉及的个人隐私依旧有可能被泄露。
安全人士指出,我国网络安全现状确实不容乐观,掌握大量个人信息的一些单位、网站疏于管理,导致相关单位的电脑网络被黑客入侵,或一些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故意为之,大量公民个人信息经过多个渠道流传。往往是黑客入侵下载的数据库在黑客圈流传数月之后才会为外人所知,其他非法途径泄露的信息就更加不透明。网民只知道自己的个人信息泄露了,通过哪些渠道泄露的,却无从查起。“查开房”仅仅是冰山一角,现在传统行业纷纷渗入互联网拓展业务,但是在网络安全方面重视程度太低。数据泄露的情况不出意外会蔓延到医疗、电子购物等领域。
专家建议,对于达不到保密要求、存在技术漏洞的企业,应该出台相应的技术保密规范和惩罚机制。在此事件中,应主要追究酒店本身和网络技术公司的责任,如可以降级或降低其资质。同时,补救措施要跟进,一旦出现信息泄露,要用网络技术手段弥补,最低限度减少风险。此外,对传播大量公民个人信息、利用泄露信息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查开房”的风波暂时偃旗息鼓,但从不少网友的反应来看,中招的叫苦连天,没中招的更像是在看一场笑话,甚至为了娱乐推波助澜。虽然我国的信息安全法律还不健全,但我们至少要做到不传播、不分享。或许,当公众不在以“看热闹”的心态看待诸如“查开房”此类的事件,才意味着将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性真正的重视起来。
五、用互联网定义电视:乐视/小米摇旗呐喊进客厅
有句话用来形容现在年轻人的生活很贴切:“上班笔记本、家有台式机、床上看平板、路上玩手机。”我们好像已经很久没有碰过小时候家里的主角电视了。但当一众互联网厂商,诸如乐视、小米将其冠以“智能”二字的时候,似乎又将这台笨重的大家伙拉回到我们的视野中来。在讲求轻便的移动互联网的今天,所谓的智能电视还能当上主角儿吗?
电视产业近年来不断进行着技术的革新,并且往往用“元年”来标记。2009年被称作LED元年,2010年被称为3D元年,2011年被称作智能元年,2012年是4K超高清元年。那2013年呢?不妨叫做互联网“搅局”元年。
事实上,智能电视的口号早在2011年就已经出现在各大卖场的广告宣传海报上,只不过普通消费者当时对智能电视的理解不够,传统电视厂商们也只管宣传不管引导,另外就是,当时所谓智能电视的用户体验很难让人满意,再加上售价要比普通电视高,也就没能成气候。
自去年联想宣布进军电视业以来,智能电视风再次刮起,但最具代表性的还是乐视推出的“超级电视”,随后小米也一头扎进了这个陌生的领域,创维和阿里巴巴合作推出创维酷开电视,TCL与爱奇艺联合推出TCL爱奇艺电视。一时间,众多“跨圈”企业纷纷涉足智能电视领域,乐视、小米,正是这些看似和电视制造业毫无瓜葛的互联网“搅局者”,举着颠覆的牌子将智能电视再次推向风口浪尖。
乐视超级电视:我不是一台电视,而是一套完整的大屏互联网生态系统;小米电视,顶配47吋3D智能电视,年轻人的第一台电视;TCL爱奇艺:打造史上最“听话”的电视挑战你对电视的理解;阿里巴巴创维:酷开TV为家庭互联网而生;从宣传口号就不难看出,这些电视都跟互联网和智能密不可分,互联网主要对应内容,而智能则是电视的扩展和功能性。这两点是智能电视面对传统电视最大的优势,也是未来智能电视需要进一步强化的东西。
虽然大家都在做智能电视,各自的出发点可能不一,但他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价格卖的都很低,甚至有些逼近同尺寸传统电视的一半。虽然成本上有所精简,比如面板的选择、用料和工艺、相应时间和刷新频率等等,但诸如50寸左右的电视卖2999、2499元这样价格还是震惊了不少人。
传统电视看重的是硬件盈利,即卖一台赚一台的钱,但互联网厂商看重的则是是对内容的把控,他们不通过硬件获利,而依靠是未来的广告、增值服务等,当然这需要数量的积累,前期需要通过规模化摊薄成本,也就难怪雷军说小米电视量如果不够大,可能会赔得一塌糊涂。
话又说回来,紧靠价格低就能吸引消费者吗?显然不能。事实上,传统厂商在受到互联网厂商的冲击之后已经有所动作,他们可以凭借一款型号将价格做低跟互联网厂商竞争。所以,能不能将用户重新拉回到电视跟前来,看的还是内容和功能扩展性以及电视的定位,人性化方面和易用方面就要看各个厂商的造诣了。至于定位,比如小米电视的“年轻人的第一台电视”就很精准,回家之后能在电视上看到和手机、平板一样的内容,为啥还要瞅小屏幕呢?
很难说未来互联网厂商会对电视行业进行颠覆,虽然互联网厂商在系、软件以及价格上有优势,但图像质量、色彩,以及售后服务、配送都非一日之功,这也是小米、乐视等厂商的弊端所在。更可能的情况是,互联网厂商用互联网的思维带动传统企业的发展,或者优劣互补。但不管怎样,互联网厂商的搅局对消费者是大有利的,价格低了,内容和功能也来越好了。
六、从船员到掌舵手:微信5.0跨入“大”平台时代
从0到3亿用户,微信仅仅用了2年的时间,曾经那些比微信更早或者同期出现,同样拥有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可以群聊等功能的手机通信软件都在微信爆棚式的用户增长下毫无存在感。2012年,张小龙及其微信团队似船员扬帆般帮助腾讯这艘大船在移动互联网大潮中昂头前进,到了2013年,微信5.0的出现终于让这位船员荣升掌舵手了。
说到微信如此之快的成功,很多网友都将其原因归结为腾讯万年不变的“靠着QQ打天下”的压路机式作战方案。的确,很多腾讯的产品都是以QQ庞大的用户群作为推广基础并最终成功的,但微信不是,至少99%的因素不是。
同样作为手机即时通讯软件,微信和手机QQ在腾讯内部本来就是两个竞争对手般的存在。如果微信和QQ一样只做免费文字、图片以及视频分享,在刚开始恐怕没几个人会正眼瞧它吧。从最简单的沟通方式语音出发,满足人们与陌生人的沟通欲望,加上极简、极致的用户体验才是最初用户接受并喜欢微信的切入点,而且覆盖群体极广,不仅年轻人,老人好小孩都能玩的转。这似乎正是印证了乔布斯那句:“想检验一款产品的好坏,交给老人和孩子是最好的方法。”
可是,在坐拥如此多用户之后,微信已然成为腾讯布局移动互联网最强的竞争力,这也就注定微信不可能一直“简单”下去。张小龙说过微信已经解决了人与人的交流,将来希望解决人与企业、人与设备的通信问题,微信要扩展沟通的对象和范围。
回顾一下微信的发展简史,2011年1月微信发布针对iPhone用户的1.0测试版,当时还主要还是费文字信息模式;2011年5月,微信发布2.0版本,增加了语音对讲功能,奠定微信雏形;2011年10月,微信发布3.0版本,“摇一摇”和漂流瓶功能成为微信爆发点;2012年4月,微信发布4.0版本新增朋友圈功能。2012年7月,微信4.2版本增加了视频聊天插件,发布网页版微信界面;2013年2月,微信发布4.5版本,支持实时对讲和多人实时语音聊天,进化了“摇一摇”和二维码的功能,还有位置导航功能。
这么一看就会明白,从微信2.0奠定雏形之后,微信就一直在做人与人交流的工作,后续的版本只是通过更加丰富的功能和方式来强化这一点。但经历了微信4.x时代后,我们终于在2013年8月迎来了微信5.0时代,堪称巨变。
事实上,从微信4.5版本到5.0版本,足足跨越了6个月,这是以往腾讯任何一款产品中都是不多见的。这其中包括了腾讯内部的产品打磨以及长期规划,以及微信的全新定位,即商业化。在微信5.0发布之后,几乎所有人的印象都是太“大”了,增加了多项似乎与沟通毫无瓜葛的功能,最明显的就是首次加入支付、扫一扫(支持二维码,条形码,封面,街景,翻译)以及掀起全民打飞机热潮的“飞机大战”,此外将公众号分为两类:订阅号和服务号,从而弱化了营销公众号的推广效果。
其中,微信支付将作为腾讯线上线下商业帝国的基石。诸如手机充值、购买电影票、消费餐饮、优惠券等等,都能通过微信支付一键完成,这一点,腾讯为商家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虽然支付方面,此前阿里已经通过支付宝走线最前端,但微信支付的出现则直接攻击到阿里的腹地环节,也就不奇怪马云和阿里巴巴如此紧张,强推来往来对抗微信了。
扫码功能将作为媒介。在此之前,微信公众账号的推广和建设已经为众多商家推广产品铺好了路,可以预见,将来无论是在线上还是在线下,均可直接扫描二维码购买商品,并链接到微信支付功能。此外,还能通过扫描条形码来查询商品价格,并对比不同商品的价格。“扫条形码比价-线上购物-支付”或“线上/线下扫描二维码-购买商品-支付”将是未来微信主要的两大购物场景。
微信5.0提供的扫码还提供了扫描封面、街景和翻译三大功能。其中,扫描封面书籍封面、CD封面、电影海报扫描。最典型的使用场景是,比如在书店看到一本书,我无需知道这本书的内容甚至不用知道名字,只要通过微信扫描即可通过线上购买,又回到微信支付这一环节。从目前的书籍封面扫描结果来看,主要是导流到QQ网购、亚马逊、当当网等,3C产品则链接到易迅网。这无疑又给腾讯旗下的电商网站带来不少用户。
至于扫码中的街景和翻译和微信商业化的关系不大。其中,街景功能提供了扫一扫即可定位自己的位置以及360街景图片,目前的作用主要是为腾讯地图(以前叫SOSO地图)导流。而翻译功能更像是一款纯粹的工具,与前面说的几项没有什么联系,但它作为一款实用的工具,也能对Google翻译、有道词典等App软件有一定冲击。
除此之外,微信5.0启动页面加入了一款名为《飞机大战》的小游戏,并掀起了全民“打飞机”的热潮。腾讯作为中国最大的游戏公司,在微信中加入手游早已是预料之中的事情,目的也很简单,就是赚钱。当然,微信5.0的《飞机大战》更像是一个引子,腾讯想做的还是游戏平台,并吸引其它开发商来充实这个游戏平台,开发商想借助这个平台推游戏,就得给腾讯上贡。目前微信游戏中心上线的游已经有不少了,包括《天天爱消除》、《天天飞车》、《节奏大师》、《天天连萌》等等,而且未来会越来越多。这些游戏都有很强的社交属性,而且粘性很强。毫无疑问,这又将是腾讯未来的一个吸金利器。
很明显,随着微信5.0的推出,一种闭环的商业模式已现雏形,这也是马化腾强调的微信商业化的开端。在腾旭提供的闭环中,你可以没事儿打打游戏,和人聊聊天,还能很方便的购物,基本融入了用户移动互联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腾讯现在要做的,只是适时地引导用户的生活习惯。
在刚刚发布的新版微信5.1中,这种闭环的商业模式进一步强化,支付再次成为腾讯力推的对象,无论是群聊、飞机大战亦或是话费充值都与微信支付密不可分。另外,还新添加了一项“我的收货地址”功能,用户可提前设置称默认地址,不出意料将高度集成到用户的购物流程中。用户购物后,可通过微信支付,也不再用重复输入收货地址,直接调用即可,更加快捷。
同时,微信“枢纽”地位进一步确立。越来越多的腾讯家族产品开始融入到微信当中,已经在列的包括手机游戏、易迅网、财付通、腾讯地图等,这一次又借助微信内测版的分发机会,强推旗下应用宝的安装量,抢夺应用分发市场份额。新版本中,在“我的账号”最下方,还新增了腾讯安全产品:手机管家(点击会下载安装),等于为手机管家又增加了一个隐性分发入口。可以预见的是,微信未来还将集成更多腾讯系产品。
综合以上来看,如今坐拥6亿用户的微信早已不再是一款单纯的沟通软件,腾讯为它规划的“大”平台和中央枢纽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必然。就像当年的QQ一样,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注定“轻”不下来了。
七、网购狂欢进行时:双十一天猫交易额破350亿
“光棍节”起源于大约20年前大学校园里的一个笑话,曾经是一个人向那个特别的他/她表白的日子,但从2009年开始,网络零售商已经将这个节日(也称为“双十一”)变成类似于美国“网购星期一”的网购盛宴。到了2012年,它成了一个标志性节点,一个销售传奇,一个网络卖家、平台供应商、物流企业的必争之地。围绕这个日子,电商们均提前热身,线下家电锁卖场、商场也打得不可开交。
继去年双十一淘宝和天猫单日交易额历史性的突破191亿被奉为“神话”之后,今年的双十一再次证明,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没有什么神话不可以被打破。截至今年11月11日24时,天猫及淘宝的总成交额破300亿元,达到恐怖的350.19亿元,实现了马云预测的突破“300亿元不应该是问题”,为网购狂欢节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庆祝这一盛宴的到来,阿里巴巴总部早早的就在一层会议报告厅竖起一块高达5米的液晶屏,一旦表过零点,屏幕上的数据就会“跑”起来,实时显示“双11”的交易和物流情况。而在旁边等待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和CEO陆兆禧和阿里总部的几乎所有员工,以及的多达200名国内外记者。
从11月11日零点正式开始,天猫官方微博就不断公布最新数据,第一小时的交易额达到67亿元,交易笔数超2500万笔。5:49分,交易额达到100亿;下午1点03分,交易额就达到了去年的总额191亿;晚上21点20分,交易额成功突破300亿;到24点整,总交易额为350.19亿元,相比去年来说提升了83.3%。无论是交易额提升速度还是总量,都远超去年。
当然,双十一并非淘宝一家的狂欢,京东、易迅、苏宁等电商都在当天公布了自己的战绩。其中,京东商城在今年11月1日开始至12日推出了“双11快抢——快抢京光对战5折”的活动。促销高峰在11月10-12日,从11月11日零点到中午12点,订单量已经达到平日全天的三倍,从11月11日零点到早8点,订单量达到平日全天的水平,预计11月11日当天将会突破500万单;比此前预计的300万单大幅提升。
截至11日当天16时,易迅网下单笔数近35万,下单金额超过2.84亿元,预计订单数目将达到45万-50万单,单日销售金额将达到3.6亿-4亿元的历史最高值。预计同比去年“双11”的下单量,将暴增4倍,下单金额的增长同比也将超过4倍,而易迅网8天大促的下单金额也将突破10亿元的关口。
苏宁则在行业内率先打出了O2O的购物旗帜,推出了集商品统一、价格统一、活动统一、服务统一和支付统一的O2O购物标准,据苏宁方面人士透露,本届O2O购物节,苏宁连锁门店和苏宁易购全渠道参与,销售同比获得大幅飙涨,11日再次刷新单日销售纪录。网站同时在线人数突破了1200万,合计PV流量高达5.6亿次,苏宁易购移动客户端销售同比增长了10倍,以上各项指标都刷新了历史最高纪录。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阿里巴巴改变的不仅是“光棍节”、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帮助企业实现转型和升级。马云表示,阿里巴巴并不是想通过“双11”来告诉大家一个数字,而是希望更多的厂家、商家在这一天感恩回馈消费者,让价格回归透明。而阿里巴巴也将继续扩大就业、带动消费以及帮助企业升级,甚至希望借助市场力量将房价打下去。
马云说过,双十一会继续做下去,现在已经是中国消费者的节日,不会轻易成“绝唱”。明年的双十一不出意外还会依旧火爆。不过,在350亿的华丽数据和全民狂欢的背后,假货、消费陷阱、虚假促销、发货迟缓、物流滞后、服务退换货难以得到保障等问题也集中爆发。
在主流舆论广泛关注“双11”疯狂的同时,一些专家却对大促销的“不可控性”感到担忧,比如天猫商家的服务质量、淘宝卖家的商品质量、第三方物流的运输能力等,都被认为存在隐忧。根据统计数据,每年‘双11’是网购用户的投诉高峰期,与‘3•15’并列两大高峰值;投诉量大约是平常的1.5倍。”
以上问题的出现以及商家过度营销让消费者产生的视觉疲劳很快就反映到一个月之后的“双12”身上。虽然淘宝给出“史上流量最大、史上红包最多”的承诺,并拿出3600万元“包场”“双12”当期的双色球彩票,将所有彩票送给手机淘宝用户,力推手机淘宝客户端。然而“双12”当天,向来爱在不同时段高调秀数据的电商们却收敛含蓄了不少。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参与淘宝“双12”促销的商品总量为3400万,卖家人数264万,约占淘宝网卖家总数的35%;而“双11”网购大促销活动的用户中,光参与淘宝促销活动的用户就占比约63%;对比鲜明的是,“双12”通过手机淘宝客户端实现成交的用户为仅145万,占到总成交用户的55%;“双11”支付宝手机支付用户超1亿,当天手机支付达到4518万笔,金额超过113亿元。俨然一副从火到冰的节奏。
有分析师认为,目前天猫“双11”还是以价格和规模为导向的模式,最终的瓶颈是大家的热情。除了那些同质化的无以复加的基础消费品外,消费者最终更加敏感的不仅是价格,还有价值。经过这几年“双11”的洗礼,消费者会慢慢产生免疫,未来购买时会越来越理性。
八、中国互联网最大并购:百度19亿刀收购91
今年7月16日,一则消息迅速在业界炸开了锅:百度宣布将全资收购网龙控股子公司91无线,总价高达19亿美元(约合116.636亿元人民币),规模之大史无前例。交易完成之后,百度收购91无线的标的额将超过2005年雅虎10亿美金参股阿里巴巴,成为中国互联网有史以来最大的并购案。
跟据百度与91无线当时签署的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谅解备忘录),网龙将向百度出售持有的91无线57.41%股权,价值10.9亿美元(84.6亿港元),而百度须按相同条款,向其他91无线之股东购买91无线股份,百度应付总购买价将为19亿美元(147.4亿港元)。谅解备忘录规定,百度须于谅解备忘录订立后3日内向网龙支付终止费5000万美元(3.879亿港元)。
8月14日,百度宣布,其全资子公司百度(香港)有限公司已签署一项最终并购协议,从网龙公司和其他股东处收购91无线网络有限公司(简称:91无线)100%股权。按照该协议,百度将以现金形式向网龙公司(持股91无线57.4%)和其他股东收购91无线100%股权。据7月15日双方签署公布的谅解备忘录,并购交易总金额约为19亿美元,不过由于91无线为持有价值5206万美元特别股的股东派发有条件股息,实际收购总金额为18.5亿美元。
10月1日,百度公司宣布正式完成对91无线的收购。收购完成后,91无线将成为百度的全资附属公司,并继续在其当前的管理团队领导下作为一个独立公司运营。
百度为何要收购91无线,后者真值19亿美元?成为当时业内人士广为谈论的话题。因为在大多数人印象里,91无线只是一个做应用派发平台和手机助手的“小公司”,跟本不可能卖到19亿美元。事实上,在百度宣布收购之前,91无线要上市的消息就传了一年多,但从最初的暂缓上市,到不融资的介绍上市,再到暂缓介绍上市,91的上市之路一波三折。此前91无线上市的估值为10亿美元,但百度的收购价格远远高于该估值。
百度收购91的目的很明显,李彦宏后来说的也很明白,即加强百度的移动应用分发能力,并进一步提升百度在中国移动互联网生态中的地位。但即便如此,不少业内人士还是觉得百度买亏了,花了冤枉钱。2007年,创始人熊俊将91手机助手的雏形iPhonePCSuite卖给了网龙,价格为10万元人民币。与当年10万元的价格比,1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6亿,足足翻了11万倍。网龙财报显示,2013年Q191无线收入1.44亿元,网龙Q1净利润116.4亿元。如果忽略增长,91的卖价相当于其115个季度的收入,网龙100个季度的净利润,而10万元的成本在其中已经可以忽略不计。
可是分析之后就会发现,19亿美元虽然多,但收购91无线对于百度来说是一种迫切需求,更是一种无奈。根据统计数据,在应用分发、手游渠道和联运平台市场,除去UC之外,360和91是最大的平台。而2012年中国手机游戏用户下载平台中,腾讯、UC、360和91无线占据前四,其中使用360手机助手下载游戏的用户比例为27.4%,而91助手为26.1%,二者十分接近。
在此前错失UC之后,百度急需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有一个真正平台级的产品,更重要的是,百度需要在移动互联网里形成自己的生态圈。360和91在移动端都有手机助手、应用市场和游戏平台。对百度而言,在UC之外,要防御360,91助手是最佳的选择。
同时,91无线有iOS应用和Android应用两个下载平台,并且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另外,91无线已经形成了“用户—开发者—平台”这样的生态圈,91主导着这个生态圈的发展。这是91无线对百度最大的诱惑所在。91无线旗下手机助手、安卓市场、91桌面、91熊猫看书和手游资讯门户181183等产品也是对百度无线业务的很好补充。
当然,这些理由还不足以让百度一下子拿出19亿美元来收购91,真正让百度下决心的是频繁传出的阿里巴巴将并购91无线的消息。据业内人士透露,阿里巴巴虽然比百度更晚接触91,却一度曾比百度更加无限接近91。特别是在收到百度有计划全资收购91的消息之后,阿里几乎做了所能做的一切。
无论传闻是真是假,对百度都是一种刺激。此前,阿里巴巴已经入股了新浪微博和高德,现在高德已经成为了百度地图最头疼的对手,而百度因种种原因已经错失了UC,所以这次阿里巴巴的搅局让百度变得紧张。如果再丢掉91无线,百度在未来移动网的生态圈打造将更加艰难,也无法有效和360助手等竞争对手进行对抗。
反过来对网龙来说,虽然91无线目前仍然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但是已经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其最大的竞争对手是360。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在Android应用分发方面,360已经占据了国内40%左右的市场份额,是91无线的二倍。360正在将自己PC端的渠道优势转移到移动端,并且这种策略非常有效。而网龙则缺乏这样一个导流的渠道。这就意味着如果91无线保持独立,在和360的竞争中将处于劣势。这个时候,最好的策略无疑是在91无线仍然有价值的时候将其出售。或许,在百度的帮助下,能够做的更大更强。
网龙董事长刘德建在一封内部邮件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态度:“对于91无线来说,百度有雄厚的互联网资源和客户群,和百度合作将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为91无线的业务带来更大的发展;对网龙来说,交易可显着提升公司盈收和股东价值,同时扩大我们的资本基础,为我们未来继续结合强大的研发能力,开拓新机会、新业务提供坚实的基础。”而91无线CEO胡泽民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希望跟着百度做大做强。
虽然早先业内普遍不看好这起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并购案。但百度宣布收购91无线一个多月之后,百度+91的协同效应已经开始显现。9月,百度和91联合首发了全球热门的游戏《植物大战僵尸2》,继而拿到了Rovio旗下《愤怒的小鸟2:星球大战》中国区的独家首发权。从应用市场数据来看,截止9月底,百度手机助手与91形成强大合力,日分发总量从两个月前的6900万增长至8000万,市场份额超过40%。10月28日,也就是百度完成对91收购之后将近一个月,百度91正式宣布旗下91桌面用户数已突破1亿,成为91被百度并购后首款浮出水面的亿级产品,也是百度旗下第11款用户破亿的产品。
对于百度和91无线,李彦宏曾这样评价:“百移动应用分发在未来的格局中兼具入口建设与发展支撑的双重要义。百度和91在分发上的协同效应,进一步巩固了百度在中国移动应用分发领域的领航者地位。”
九、比特币疯狂来袭:中国大妈不敌“央妈”
从去年开始,比特币就走入公众视野。今年,比特币再次成为“关键词”,各大媒体几乎每天都有关于比特币的报道。最吸引眼球的,不是比特币算法有多复杂,背景有多神秘,而是其价格疯涨又跌惨,再到飘忽不定,仿佛都是一夜之间的事儿。在过去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比特币最高上涨了95倍。在最近一个个多月,比特币从2700多元人民币一枚起步,最高涨到了7395元,随后又经历两次暴跌,最低跌至2000元上下。这过程中有中国大妈们的投资入市,也有央行的打压,进而到国内第三方比特币支付平台纷纷将其抛弃。
在过去一年的媒体文章中,有大批似懂非懂的媒体记者与各路“半瓶水”专家,都在努力向公众“普及”着关于比特币的常识。那到底什么是“比特币”?我想现在大部分人还是答不上来。因为人们的关注点不在这里,而是,投资它能不能赚钱。按照互联网上表述的概念,比特币(BitCoin)是一种P2P形式的数字代码,它依据特定算法通过大量的计算产生。借用一篇文章里的一个比喻:“一个无聊人画了100个一分钱也不值的圈,自己留下60个,其余40个埋地里叫全世界的人找,炒高那些地里的,说‘那可是限量版’。
那这玩意儿到底是不是货币,这就是我们俗称的“钱”?根据百科的解释,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显然,比特币根本不具备货币的任何职能,只是上面说到的那几个“圈”而已。
有媒体报道,比特币价格涨跌的主要推手是中国投资客,其中很多就是我们俗称的“大妈”。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连“比特币”是什么根本都不知道的理财者,他们不懂技术,也没看到实物的矿机,更不会亲自参与“挖矿”,很多人都是通过一些比特币投资网站进行投资,这些网站提供”矿机”帮忙挖矿;或者直接通过买进卖出进行投资。12月1日,国内最大比特币交易网站“比特币中国”一天交易量达72965个,居于全球第一;BitCoinAverage网站统计,当天以人民币结算的比特币交易总量,占到全球比特币交易总量的61.73%。也是在这一天,比特币价格创下历史最高——每枚7395元,直逼800元大关。
面对中国投资客对比特币的疯狂,中国政府半月内连出两个杀招。本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国家5部联合印发了《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明确了比特币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不能且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
根据央行的界定,比特币具有没有集中发行方、总量有限、使用不受地域限制和匿名性等四个主要特点。虽然有人把比特币称为“货币”,但由于其不是由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货币。从性质上看,比特币是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
本月16日,微博盛传“央行约谈10余家第三方支付公司负责人,要求不得给比特币交易网站提供支付与清算业务”。随后,百度、电信、果壳等第三方比特币支付平台已经纷纷宣布停止接受比特币支付。以上消息一出,比特币先后两次大跌,先从最高7395元一枚跌至4900元左右,随后又最低跌到2000元左右。
18日晚间,不少网站转载了这样一条消息:中国人民银行官网下午出现访问困难、页面无法打开的状况,疑似遭到国外比特币玩家的DDoS(DistributedDenialofService,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直至当天晚上8点,央行网站仍有间歇性打不开的状况。有市场人士称,“比特币黑客”攻击央行网站的猜测来源于近两周内央行对比特币的多次“阻击”,导致国内比特币换购价格一路下挫,于是有了部分因投资比特币损失惨重的投资者或将“怨气”发到了央行网站上的猜测。
事实上,对于比特币“不待见”的不止央行,从比特币出现之初开始,苹果就拒绝和比特币有关的应用程序上架AppStore。而韩国政府也宣布,比特币缺乏稳定性,因此并不拥有“固有价值”,拒绝承认其合法性,而且对比特币缺少可测量的金融结构和指标表示担忧。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讲,央行的打压,是给“失控”的比特币降温,使其回归理性,剔除那些炒家,使得比特币市场更有秩序。
但是即便如此,不少中国投资客们依然抱有热情。“老玩家一般都赚,新手才恐慌割肉。”一名比特币“资深玩家”透露,“当时看到央行禁止第三方和比特币交易平台合作的消息后,我知道肯定要跌了,立马把原来持有的币抛了,等跌到一定程度,再把原来的币买回来。”
有分析人士认为,尽管多地政策的一再唱衰,这并不能说明比特币会就此消亡,丧失自己的价值。相反,这对于混乱的市场起到了洗牌的作用。比特币的价值在于流通性好,高度自由性,无需信托中间人,正是源于这种独特的价值,才被人挖掘并推崇。比特币一旦受到政府认可,未来其受政府市场调控的影响会很小,远不如法定货币敏感,政府的打压并不能埋没这些独特价值。
十、智能路由爆发: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市“掘金”
在如今什么都讲求“智能”二字的年代,不知不觉间,一直被仍在墙角落满灰尘的路由器也“飞上枝头变凤凰”了。2013年,智能路由器成为继智能电视之后第二个被互联网企业“身心洗礼”的产品。在极路由率先率先喊出智能路由器的口号之后,小米、百度、360、果壳等互联网巨头纷纷看上这块香饽饽,吵着闹着要推出自家的产品,有些甚至产品还未成型,就已经在微博上大晒特晒。毫无疑问,一场互联网公司围猎智能路由器的战斗打响了。
按照人们传统的观念,只要信号好,上网快,稳定不掉线就是一款好路由了。可智能路由器一来,用户们瞬间觉得以前的路由器无论功能设计还是UI设置都是那么的“反人类”。从功能性上来讲,智能路由和传统路由的区别有些像智能手机和功能手机的区别,重点在于功能的扩展性。
比如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自行控制带宽,自行控制在线人数,自行控制浏览网页,自行控制在线时间。同时拥有强大的共享功能,真正做到网络和设备的智能化管理,用户可以自己安装App,设置界面更加人性化,用户可以在手机上安装一个APP随时掌控家中局域网,查看网络连接的情况,不像传统的路由器普通用户根本看不懂。
就目前能够买到的智能路由器来说,极路由最具吸引力的就是是简单、清晰的UI设置界面,可以让女性、中老年用户很容易的完成路由器的设置。另外还内置了苹果商店加速、视频去广告、小米商店加速等十余种插件。而且未来这些插件可以进一步扩展,带给用户的体验也会更加丰富。
那一众互联网厂商为啥纷纷挤入智能路由市场,难道只是单纯了为了把路由器做的更好,靠卖路由器挣钱?那为啥他们买的甚至比有些传统路由器还要便宜呢?显然,互联网公司从来都不会依靠硬件赚钱。
有关此类讨论非常多,什么霸占互联网入口,什么大数据,什么云服务,什么流量劫持,什么新广告形式等,说法非常之多。但从长远来看,互联网企业看重的应该是“家庭智能数据中心”的产品理念,即将路由器作为家庭数据中心,实现手机对家电、电脑等所有产品的遥控。互联网巨头涌入路由器不仅是对传统路由器的颠覆,其背后的目的更多在于卡位未来家庭数据处理中心。
所以,智能路由器更像是是未来互联网巨头打造家庭互联网战略的一枚棋子。在若干年后,手机、平板、电视甚至洗衣机、微波炉都可以互相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家庭网络中心,任何设备都可能是智能终端。更形象的说,就是“手机控制路由,路由控制一切”。
以小米推出的智能路由器为例,除了拥有以上智能路由器的各项功能外,它还内置了一块1TB的硬盘,可作为家庭NAS使用。用户可通过小米手机控制路由器,路由器又可和小米电视相连接,并在电视中以一个下载模块进行展示,而小米电视也可与小米手机互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生态闭环,而在这个闭环中,小米路由器将作为中央枢纽,离网民最近的互联网入口。不是有人说,获得了互联网的入口,就获得了世界吗?
事实上,小米相关小米公司相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也透露,并不以硬件销售作为盈利点,“小米的目的还是希望打造一个自己的生态链,所以硬件基本也是基于成本定价。”
那智能路由器的未来呢?有部分业内人士对于互联网大规模杀入智能路由器市场并不看好。他们认为,与手机等电子产品不同,路由器更新换代速度极慢,而且价格极其低廉,目前主流路由器售价只在百元左右,利润更是少得可怜,而这样的一个产品可以用上3-5年,因此路由器行业很难像手机行业一样迎来颠覆性的变革。
但是也有人认为,智能路由器就如同曾经的iPhone一样,企业并不需要去问用户他们需要什么,市场一直是企业引导用户,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更好的服务,来统一用户的喜好,引导用户的使用习惯。所以说,不能说是用户需不需要智能路由,而是未来,智能路由能否跟iPhone一样,引领颠覆。
两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要我说:“自从家里换了智能路由,随时可以远程地断我的Wi-Fi……爸爸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了……”
本文收录在
#评论分析
- 热门文章
- 换一波
- 好物推荐
- 换一波
- 关注我们
-
微博:快科技官方
快科技官方微博 -
今日头条:快科技
带来硬件软件、手机数码最快资讯! -
抖音:kkjcn
科技快讯、手机开箱、产品体验、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