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评论(0

你真的了解Google吗?
2012-09-05 20:58:21   编辑:上方文Q     评论(0)点击可以复制本篇文章的标题和链接

如果你现在还把Google只是当作一个搜索引擎,那就简直太Out了。如今的Google已经远不止是一个搜索引擎了,而他们正在做的事既令人兴奋,又令我们感到有些恐惧。如果这家公司能逐渐降低广告业务的比重,并帮助用户更好地管理个人信息,那么它将给我们带来一个令人惊叹的未来。

就Google的财政状况和技术前景来说,搜索仍然是至关重要的,但另一方面,他们正在把从搜索业务中赚到的钱投入到其他领域,以扩大其业务范围。而最终,Google将不再只是互联网上的一个路标。

它正在变成的,将是你大脑的延伸,是一位无处不在的数字助理,甚至能在你意识到自己需要什么之前,就了解并满足你的需求。想象一下,当你还在办公室工作时,Google就能根据你女儿曾去过的地方、她的精神饱满程度和她的体温,及早诊断出她生病了,然后开着你的车从学校把她接回家。或者当你在一个陌生的国家乘坐火车旅行时,Google会自动将你听不懂的列车紧急通知翻译成你能理解的语言。再或者,Google会帮助你掌控投资计划,避开投资骗局。

从根本上说,Google正在与你的生活融为一体。试想,当你出门旅游时,Google会根据你当前的参观对象,为你播放一段特别定制的解说音频,还会在一路上将精彩的照片与你的朋友分享。在你开车时,如果Google根据你的驾驶反应时间和眨眼频率认定你处于过度疲劳的状态,它会自动接管你的汽车,并将其安全开到目的地。而当你遭遇劫匪时,只需要说一个与抢劫有关的词,Google眼镜就能自动识别你所处的险境,并将现场拍摄到的声音与画面实时传输到警察局。

听上去不错吧?至少我是这么觉得。但同时,这又可能是一个十分令人恐惧的变化。如果你想让Google帮助你生活得更舒适,你必须赋予Google机器人前所未有的权力,来监控你的个人信息和行为。你每天要吃哪些药?你刚才走过公交车站时瞟了哪个广告牌?信用卡号又是多少?随着Google逐步将社交信息与他们提供的服务相整合,你得决定该和Google通讯录里的朋友们分享多少信息——当然,你还得知道该怎么邀请才是让他们也来分享数据的最好方式。

你真的了解Google吗?

现在就想想清楚,什么是你不可逾越的底线

对未来的Google完全放心是鲁莽的,就像百分百信任如今的Google一样。我想上面那些像科幻小说一样的场景在三五年内就会成为现实,所以现在你就该好好想想,自己心中那条不愿让Google碰触的底线在哪里了。

至于我,虽然已经是一个Google脑残粉,但我仍然担心那些便捷的新功能会带来难以察觉的细微变化,日积月累之下,有一天我一觉醒来会突然发现,Google已经闯入了我生活的方方面面。

Google Now需要访问我的日历?似乎挺有用的。我的安卓手机需要打开麦克风,这样我手机上的Google地图App就可以根据环境背景音来确定我是在室外还是在室内?不错,也许这能帮我更快穿过熙熙攘攘的机场。又或者,我的Google眼镜需要识别我公司同事的脸,这样Google就能推断出该把哪些人的电话转接到Google Voice答录机,而另一些人的电话即便是在凌晨3点打过来也该直接转到我的手机上?很好,我当然不想手动设置这么多联系人。

分开看,这些变化似乎并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当它们累积在一起时,便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事情就是这样:你想让电脑帮你做更多的工作,让你的生活变得更便捷,那你就得给它更多的权利来了解你的个人生活。对Google和用户来说,是时候好好想想该不该从广告支持的免费服务向收费服务转型了。

我们得面对这样的事实:Google并不是没有前科的。这家以行动派而著称的公司在2007年发布了街景服务,但一年后才开始自动模糊照片中的人脸,而允许房屋业主将他们的房子从街景照片中移除则是更晚的事了。在为Google地图收集地理位置信息时,他们还“不小心”获取了不应获取的Wi-Fi数据。他们还绕过了iOS系统中Safari浏览器那些烦人的隐私设置。GoogleBuzz这个失败的社交网络项目也做得有些过头。Google在没有得到作者许可的情况下扫描了上百万本图书,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与为公共网页做索引没什么区别。他们还收集了几百万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的地理位置信息。

我们的确有理由担心,Google会意外或故意泄露一些我们不希望泄露的信息。

端倪已现:Google新的使命

Google正在经历的变化之巨大,从他们正在转变的企业目标中就可见一斑。与很多其他企业那浮夸而又可笑的口号不同,Google的使命“组织全世界的信息,使人人皆可访问并从中受益”是很具体而直接的。但Google的这一声明也在逐渐被淘汰,尽管公司高管们并不愿马上承认。

在6月举行的Google I/O开发者大会上,Google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对记者们说:“我并不觉得我们现在应该忙着修改我们的企业使命。”但他又指出,现在的表述的确有些太过狭隘:“总的来说,我认为我们的任务是使用科技将世界变得更好。”

作为一段应该能够体现Google企业文化的声明,这段话太过含糊了:“将世界变得更好”几乎和另一段著名的Google格言“不作恶”一样含糊。

这样的表述虽然有些含糊,但却并不表示Google是在做白日梦。从GoogleX的太空电梯,到Google Fiber的超高速宽带网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无数个项目并不容易。在牵制微软的必应(Being)、抗击Facebook,还有伺机翻盘iPad之外,Google在思考的事情还有很多。

我们在Google I/O开发者大会上看到的例子有:

Google Now可以整合多种信息,如日历项目、Google地图导航和搜索记录,并据此来判断并提供用户可能会需要到的信息——从最基本的天气预报,到更复杂的赴约出行时间表。

安卓系统中增强了通知功能,使提示变成界面更美观的微型应用软件,允许用户直接在通知中进行诸如在Google+好友的更新“+1”这样的操作。当然,Google Now也可以为你推送通知,比如在你该动身去看医生的时候提醒你。

在Project Glass计算机化的网络眼镜上,安装微型屏幕、相机与耳机,将电子信息与用户在现实世界中的互动紧密地整合了起来。对于这款技术能提供哪些信息,Google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承诺,但很容易想到的可能性包括实时导航和提供临近商铺的优惠券等。

除了这些简单应用之外,这幅眼镜还可以拍摄你刚刚收到的名片,然后将照片上传到你的照片档案中,接着扫描并将卡片上的信息添加到你的通讯录中,并自动附上一张名片主人的照片。它还可以在商店里250多款葡萄酒中为你推荐合适的一支。当与你交谈的人开始生气时,Google眼镜也可以想你发出警示。

现在,这些通知和Google眼镜项目已经与一年前发布的Google+社交网络紧密地整合在了一起。而在我看来,Google+体现了人们对Google到底是什么狭隘与过时的理解。

你真的了解Google吗?

钱从哪里来:更多付费服务,减少广告业务

Google的确是要赚钱的,但佩奇、布林和执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并未受到来自股东的太多干涉。只要搜索印钞机还在源源不断地创造盈利,他们三人就有空间去实现更疯狂的理想——要是有投资者对此感到不满,他现在就应该卖掉手中的Google股票了。

这种高度自治权是很重要的:有许多公司都是围绕一项健康的业务来优化整体的运作,而在有人想出更好的点子之前,这么做是明智的。苹果就一直奉行这种方式;微软和诺基亚则是反面例子。但是,Google很明显是不想把目光只放在某一项业务上的。

这种“股东靠边站”的结构,赋予Google更多改变业务方向的灵活性。而在广告业务之外更进一步,便是开拓盈利来源的一个巨大的契机。

Google目前的业务结构在2012年第一季度为股东带来了29亿美元(约合184亿元人民币)的盈利,但这些盈利几乎全部来自广告。在Google 106亿美元(约合671亿元)的总收入中,只有4.2亿美元(不到4%)来自广告之外的业务。

广告的确给Google带来了不错的业绩,但随着这家公司正在慢慢超越搜索引擎,他们现在需要做出一个选择:是否要开始侧重付费服务而不是广告?

你与Google分享的个人生活信息越多,Google就能更好的为你挑选合适的广告,但你的私密空间也会被进一步的入侵。你可能不在乎让他们知道你是个家住迈阿密的36岁男性,但要是Google眼镜听到你说的关于你兄弟离婚的一段话,并据此发布广告时,你会怎么想,而且那段话本是应该保密的?我打赌到时你不会感觉轻松的。

所以,Google的确应该认真考虑在它的收入结构中添加一个新选项:付费服务。

多年来,Google一直在以每人每年50美元的价格销售他们的Google Apps服务(一套在线工具套装,包括Gmail、Google Docs等应用)。而最近,他们宣布向Google Drive在线存储服务的高级用户收取费用,使用100GB的在线存储空间每月支付5美元。

这也许暗示着Google正在寻找除广告之外的新盈利来源。他们对如何发布广告是十分小心的:虽然像Gmail的邮件信息一样,Google+里面的用户评论也可以被用作关键词来发布定向广告,但Google目前还并不打算这么做。

逐渐从广告业务向收费服务转型也许并不容易,但苹果的成绩已经证明了,出色的产品和营销可以轻易地说服消费者为他们觉得值得的产品掏钱。收费服务业务可能无法像免费业务一样高速成长,Google也绝对不会完全放弃广告业务,但这种转型可以帮助Google成功避开许多隐私与信任危机。

你真的了解Google吗?
Google的执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前左)、CEO拉里·佩奇(前右)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与Google的自动汽车(Google self-driving car)合影。

逃离Google的监视

Google显然已经认识到了隐私泄漏事故的风险,所以他们正在尝试着把个人信息的一部分控制权交还给用户。

也许是我太天真了,但我真心觉得Google这样做是因为其员工正在努力做正确的事。但即使是那些认为Google赋予用户最低限度控制是为了安抚监管者和隐私激进分子的人,也必须承认他们的确给了用户与Google机器人保持安全距离的机会。

举例来说,当Google合并其各项服务的隐私设置,以便在多个服务中共享用户信息时,他们就曾连续几个星期向用户发布弹窗提示来告知这一变化。

另一个例子是Google的Chrome浏览器和基于浏览器的Chrome OS操作系统。这些软件在得到许可的前提下可以帮你完成许多任务,但它的确需要得到你的许可才会这么做。

许多Google服务是默认开启的,比如将用户在地址栏中输入的内容自动发送回Google。但通常他们行事会更谨慎一些,像可以记录用户地理位置信息的Google纵横服务,就只有在得到用户许可后才会被开启。

同样的,Google Now也是默认关闭的。当你第一次使用这项功能时,手机上会出现一个全屏页面提示你:“Google Now随时随地为您服务。它需要:定期存储您的位置信息以提供交通状况警示、导航等服务;使用您的日历及其他Google数据来发布备忘录和其他建议。”而作为用户的你则有两个选择:“现在就要”和“以后再说”。

至于那些实在信不过Google的用户,他们可以选择通过Google“数据解放”(Data Liberation)和名叫“Google Takeout”的数据导出服务,将个人信息全部提取出来,然后注销掉Google账户。

与普通广告相比,用户行为导向型广告的侵入性要更强。但如果你觉得它们很烦,Google允许你从广告偏好管理器中删除相应的分类。

Google正在尝试把个人信息的一部分控制权交还给用户。当你第一次使用GoogleNow时,手机上会出现一个全屏页面提示你:“GoogleNow随时随地为您服务。它需要:定期存储您的位置信息以提供交通状况警示、导航等服务;使用您的日历及其他Google数据来发布备忘录和其他建议。”而作为用户的你则有两个选择:“现在就要”和“以后再说”。

“Google一下”也许会成为“生活”的同义词

拥有上面说的这些选项的确不错,但我还有一个更大的忧虑。具体来说,就是Google的访问许可系统从根本上其实是无效的。

选择性加入的方案会默认将服务关闭,随后用户需要专门开启这些功能。而选择性退出的方案则会自动开启所有功能,但允许用户随后将其关闭。

赋予用户这些权利是正确的行动,但对于Google这种规模的公司来说,两套方案都不奏效。普通人根本处理不了这么复杂的管理问题。

这就像今天的密码管理难题:当需要管理的密码太多时,我们就懒得设置太过复杂的密码。在允许Google翻看个人信息的问题上,没有多少人会耐心地认真考虑每一项请求。绝大多数人只会接受默认选项,或者在合同条款被修改时再多考虑一下。

看看安卓上的应用软件是怎么工作的吧。Google建立的应用发布平台明确要求开发者告知用户这些应用需要获得哪些权利——连接网络、使用摄像头、存储数据、保持手机处于唤醒状态以及监控手机状态等种种许可。大多数用户头几次下载新应用时可能会看一下这些请求,但在这之后,他们对待这些请求的态度就像对待服务条款——想都不想就直接点击“同意”。

换句话说,如果这事弄起来很麻烦,用户根本就不会去理会它。而随着Google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多,用户也越来越懒。这事只会越变越糟,而不是好转。

如果Google只是想知道你在Chrome中要浏览什么网页,那让它盯着你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如果它还了解你在吃什么药、你的信用卡号,并且还可以记录下你的谈话并从中搜索相关信息呢?

就像密码难题一样,Google也没有更好的选择。而逐步转向付费服务则至少可以确保他们更有动力来取悦它的用户,而不是滥用用户的个人数据来取悦广告商们。

Google的服务越强大,其侵略性也就越强,现在还没到可以放心大胆地把一切都交给Google的时候。但在未来几年里,也许就会有人考虑这么做,因为到那时,“Google一下”就会变成“生活”的同义词。 

你真的了解Google吗?

【本文结束】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快科技

责任编辑:

  • 支持打赏
  • 支持0

  • 反对

  • 打赏

文章价值打分

当前文章打分0 分,共有0人打分
  • 分享好友:
  • |
本文收录在
#谷歌

  • 热门文章
  • 换一波

  • 好物推荐
  • 换一波

  • 关注我们

  • 微博

    微博:快科技官方

    快科技官方微博
  • 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快科技

    带来硬件软件、手机数码最快资讯!
  • 抖音

    抖音:kkjcn

    科技快讯、手机开箱、产品体验、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