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评论(0

中国第一份偏远山区数字教育现状调查
2012-05-04 16:17:24   编辑:上方文Q     评论(0)点击可以复制本篇文章的标题和链接

电脑报专稿

2012年3月26日, 北京时间早上7点,这个世界按照他的轨迹前进着,变化着。

上海人韩寒正在奋笔疾书,几天之后他将《写给每一个自己》粘贴到博客上,作为对方韩大战的最后一次正面回应。

阿拉巴马人蒂姆·库克在下榻的酒店用餐,几小时之后他将出现在北京西单的苹果专卖店,与前来购买iPad的消费者交谈。

北京小学生李晓宁将一款平板电脑装进书包,快步走进学校大门,几分钟之后她将参加一个学习信息化课题的兴趣小组讨论。

……

但是对于今天的故事主人公陈璐——一个普通的山区女孩陈璐来说,这个时候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穿衣起床,准备花两个小时步行一段崎岖陡峭的山路,到达数十公里之外的学校——对于她来说,这个世界仅仅意味着从家里到学校的那段崎岖山路,没有韩寒,没有微博,更没有苹果。

山区孩子的三堂计算机课

山区孩子的计算机课是什么样子?带着这个疑问,记者真实记录下四川省泸定县德威乡小学以及奎武村小的三堂信息技术课。

第一堂:画在黑板上的电脑 

中国第一份偏远山区数字教育现状调查

中国第一份偏远山区数字教育现状调查
李建春老师正在用画出来的电脑为孩子们讲解电脑知识

这个画面不是20年前的老镜头,也不是好事之徒的PS之作,而是记者在德威乡奎武村小记录下的真实场景。

镜头中的女教师叫李建春,是奎武村小的负责人,此时她正在为三年级学生上信息技术课。

由于没有电脑,为了让孩子们增加对电脑的认知程度,掌握必要的电脑知识,每次上课,李老师总会在黑板上画出电脑的样子,从显示器到主机再到键盘和鼠标。

最开始的时候,总是画得很粗糙,不好看。后来为了描绘出电脑的真实样子,李老师还特意到中心校去看办公室的电脑。逐渐地,李老师笔下的电脑也越来越有模有样,画电脑甚至成为李老师的一个独门技术。

“哪位同学站起来说说这是什么东西?”李老师指着黑板上的鼠标发问。

一个男生站起来回答:“老师,这是鼠标。”

“鼠标是用来干什么的?”

“用来写字画画的。”

“同学们,他说得对吗?”李老师问坐在下面的同学。

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有些同学说对,有些同学说不对。

李老师后来对记者说,其实奎武小学也有一台电脑,唯一的一台电脑,但实在是太老了。记者在二楼一间教室看到了这台老爷电脑,主机和显示器上都布满灰尘,键盘似乎是坏掉了。

老师试图为记者打开这台电脑,但几次都无法点亮,最后一次点亮了,却很快就死机了。经过记者查看,这是一台安装了AMD hammer 1.6GHz处理器的电脑,这种处理器已经是差不多8年前的老古董产品了。

相比德威中心校,奎武村小真正体现了最基层乡村学校的状况,条件也更为艰苦一些。

全校有60多个学生和5个教师,其中一个老师还是代课老师。记者走访了几个教室,村小老师除了李老师之外,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们基本上都是本地人,要么是甘孜州的康定大学毕业,要么是康巴师范学校毕业。

村小的学生一般家庭条件更差,而且居住的地方更远,往往一趟要走上两三个小时,非常不方便。李老师指着门外远处尚有积雪的一处大山说,有些学生就住在半山腰上,从学校走到那里要花三个小时以上。

记者了解到,村小的基础建设这几年都有大的提升,当地政府都拨款帮助学校修建了运动场,翻修了教学楼,包括学校围墙都重新修葺过。但教学用品、课外书籍这些东西依然比较匮乏。

记者就看到整个奎武小学的图书馆就是一张桌子,上面的图书不超过30本,体育用品也只有几幅羽毛球拍。李老师告诉记者,这些都是社会爱心捐赠给学校的。

临走的时候,跟奎武村小的老师们合影完,记者突然问了一句:“村小条件这么艰苦,你们觉得自己能坚持多久?”

老师们都楞了一下,然后笑着不说话。

一个男老师迟疑了一下回答:“老师不就干这个的吗。”

第二堂:信息课上满篇的“computer”

德威小学学生陈璐又迎来了信息技术课。

站在讲台上的是英语老师,她从抽屉里拿出一本教材《小学信息技术》。在德威小学,一个老师身兼数门学科非常正常,这也是乡村学校的常态。

对于信息技术课,陈璐总有些迷惘,也有些困惑。她知道电脑这个东西,听别人说是一个非常神奇的电子产品。

但在她心目中,电脑更是一个神秘莫测的东西,因为自己从来没有接触过电脑,即使看到过的机会也不多,顶多是作为课代表到老师办公室去交作业时看见过——那是联想公司捐赠的几台赛扬电脑,用于学校教务工作。

今天的信息技术课,依然是老师站在上面,用课本给同学们讲解电脑的相关知识,因为整个德威小学都没有电脑教室,没有一台用于上课的电脑设备,所以信息技术课都是通过老师讲解课本的方式给大家上课。

“今天我们介绍电脑中神奇的LOGO世界,同学们请打开课本,首先来了解什么是LOGO。”

听着听着,陈璐下意识在作业本上不停写下汉字的“电脑”和英文的“computer”,一排一排的,很快排满了整页作业纸。

这是她上信息技术课的习惯性动作,照本宣科的信息技术课对于她这样年龄的孩子来说,实在是有些枯燥乏味,难以接受。

教室里渐渐有些窸窸窣窣的声音。

一堂信息技术课在这样的氛围中很快过去了。

德威乡中心校校长张旭军对此非常无奈,信息化教学缺失始终是乡村学校的一块软肋。以德威小学为例,全校师生员工有300多人,却没有一台教学用电脑设备,也没有一个专职的计算机教师。

与此同时,由于家庭贫寒,像陈璐这样从来没有接触过电脑和其他电子产品的学生占了95%以上。

第三堂:95%的山区孩子没有见过电脑

“哪位同学用过电脑?”

“老师,我用电脑看过童话书,在亲戚家里。”

“同学们知道电脑主要用来干什么吗?”

“老师,电脑是用来玩游戏的。”

“哪位同学用过电脑上的微博?”

“老师,我用过,围脖是方的。”

上面是记者在为德威小学三年级学生上课时,和同学们的一组对话。在这堂信息技术课上,记者感触颇多。

在乡村小学普及计算机教育,进行信息化教学的改造,其实最大的问题还不是硬件设备和师资力量,而是山区孩子们对于计算机完全陌生,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在记者的调查中,德威小学95%的学生家中都没有电脑,高达一半的比例甚至没有电视机,像陈璐这样家中连收音机都没有的家庭同样占到了15%。

给记者印象很深的是,一个女孩子站起来说:

“老师,开北京奥运会时,我在姑妈家用电脑看过《格林童话》。”

“现在呢?”

“后来,再也没有见过电脑了。”

玩游戏则是同学们对电脑用途的第一印象,在用过电脑的6个同学中,有5个人都是玩游戏,只有一个同学是用电脑来看书。

整个计算机课上,同学们最感兴趣的就是记者用带来的笔记本播放《变形金刚3》的视频,先前还非常安静的教室一下子喧嚣起来,同学们纷纷围上来观看视频,没有看到的还非常着急地叫道:“老师,这边这边。”

后来,三年级班主任杨老师是一个是才从乐山师范学校毕业没几年的年轻人老师,他告诉记者,其实计算机课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们对于电脑没有一个概念,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个东西,难以产生兴趣。

“跟城里不同,城里的孩子有些五六岁都在玩平板电脑了,这些山区的孩子,长到十五六岁,如果不出去读书,恐怕连电脑的样子都没有见过。至于你刚才说那些微博和iPad,莫说孩子们,恐怕很多老师都没有听说过。”杨老师说。

这种现象在山区非常普遍,这些地方收入并不高,两三千元的电脑对他们来说过于昂贵;而且像德威这样的山区乡村,大部分家庭都是留守儿童,父母都外出打工挣钱,婆婆爷爷都不懂电脑,更不会在家里购置并不是生活必需品的电脑。

杨老师曾经多次去学生家做过家访。在德威乡这样的山区,大部分孩子放学回家都没有什么娱乐手段,因为家里没有电视机,更不会有电脑上网,唯一可以玩的就是和邻居孩子一起做游戏。

杨老师开玩笑说:“山区也有山区的好处,这里的孩子不会有近视眼,不会沉迷到电子游戏里面,更不会有什么网瘾,这一点要比城里的孩子幸福。”

中国第一份偏远山区数字教育现状调查
奎武小学唯一一台电脑,8年前的古董货,始终无法正常运行

中国第一份偏远山区数字教育现状调查
没有电脑的信息技术课,对孩子们来说总是有些枯燥乏味

中国第一份偏远山区数字教育现状调查
这是奎武小学的图书馆,书籍全部是社会捐助

中国山区信息化教育:这里的山路十八弯

中国第一份偏远山区数字教育现状调查
透过电脑,奎武村小的孩子们正在上课,对于他们来说,数字化教学显得那么遥远

第一次见到德威小学张旭军校长,他正在泸定县参加一个县教育局组织的会议,主题就是如何提升中小学学生素质,加强学风建设。

“现在对乡村小学的管理抓得很紧,这方面的会议也特别多。一方面说明乡村小学受到了更多关注,另一方面我们这些基层老师的压力也特别大。”在返回德威乡的路上,张校长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

张校长是一个典型的川西汉子,上世纪90年代在甘孜本地读完师范学校之后,就一直在最基层的乡村学校担任教职工作。

“那时候的乡村学校才叫真的艰苦。很多村小都在山顶,全校一二十个学生,就一个老师,数学语文思想品德所有的学科都全教。而且教室也很简陋,全是石头砌成的,老师也没有自己的宿舍,要么租在当地山民家中,要么住在山下,代价是每天早上4点钟起来走两三个小时山路。”

德威中心小学位于泸定县德威乡境内,旁边就是红军长征故事里面著名的大渡河。学校生源范围包括周边的店子、磨子沟、涨水沟、河坝、咱威、桤木林、堡子、海子、奎武等村组,这些村组大都分布在数公里之外的大山上面,路途非常遥远。

德威乡中心小学并不如记者想象中的乡村小学那样简陋破败,被一片粉红和雪白的樱花树和梨花树所环绕,风景显得分外漂亮。张校长开玩笑说,乡村小学比城里面的学校唯一的优势就是,风光特别好,都是原生态的。

记者来到一排平房前面,这里是一年级教室,学校教务处袁主任正在给同学们上语文课。

一张写满汉字和音调的黑板,几盒红色和白色的粉笔,加上一个皮肤黢黑的康巴汉子和二十几个山区孩子,构成了记者眼前的这幅画面。

记者端起相机按下快门记录下这个场景,引来孩子们的偷望,对于他们来说,数码相机同样是非常好奇的东西,能够引发他们的浓厚兴趣。

在走访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所有教室之后,记者发现德威小学面临国内所有乡村学校都遭遇到的最大问题:老师们依然通过黑板板书这样传统的方式授课,而缺乏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张校长曾经到成都去参观过当地学校的多媒体公开课,对于那样的多媒体教学,作为乡村老师的他是不敢奢望的。

“那些学校都有专门的多媒体教室,电脑也是最新的,有的甚至直接用笔记本电脑,老师直接用投影机+PPT授课。这对于德威小学来说,要实现这样的教学手段,投入是一个天文数字。”

乡村小学的教学设施都是靠国家财政投入。张校长介绍,这几年当地政府也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为学校修建了教学楼、学生食堂、运动场等设施。但国家财政始终有限,毕竟全甘孜州有好几百所乡村学校,政府部门只可能将资金用在最急迫最需要的地方,比如对学生早餐和午餐的财政补贴。

在这样的情况下,乡村学校要进行教学条件的信息化改造,另一个支持来源是社会捐赠。

但社会捐赠也存在局限性:一方面中小学信息化改造的成本比较高,动辄数十万元,一般社会捐赠难以达到;另一方面中小学信息化改造牵涉的面比较广,不仅是设备的购买,还有教学模式的改造和培训,专门师资力量的投入,甚至包括后期电脑设备的维护。

甚至还有很现实的问题,比如学校要配备一个计算机老师,那么就要涉及一个编制名额。在乡村学校,编制都是非常宝贵的东西,一般都要优先配给主科老师,那么如何解决计算机老师的编制问题,也是一件麻烦事。

除此之外,信息化教学的普及,也存在一些具体的技术问题,比如边远山区经常停电,一停就是一整天,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引入信息化教学设备,也很可能沦为摆设。

这样的问题记者很快就遇到了,在张校长的安排下,记者本来准备用电脑报捐赠的投影机为孩子们上一堂计算机课,结果刚刚准备好PPT素材,德威乡就停电了——投影机成了一个摆设。

调查数据

德威中心校

教师总人数 35

学生总人数 300

电教教室数量 0

电视机数量 1

数码产品数量 0

上网现状 不能上网

教育软件数量 0

手机数量 0

计算机课程设置 有

计算机教师数量 0

中国第一份偏远山区数字教育现状调查
德威中心校是一所典型的乡村学校

中国第一份偏远山区数字教育现状调查
粉笔加黑板是乡村学校的最常见教学模式

中国第一份偏远山区数字教育现状调查
老师们利用午休时间在屋檐下坐成一排,为孩子们辅导功课

中国第一份偏远山区数字教育现状调查
跟我们小时候一样,山区孩子也会在板凳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一个山区女孩的平凡世界

一段山路和一个世界

2012年3月26日, 北京时间早上7点,这个世界按照他的轨迹前进着,变化着。

上海人韩寒正在奋笔疾书,几天之后他将《写给每一个自己》粘贴到博客上,作为对方韩大战的最后一次正面回应。

阿拉巴马人蒂姆·库克在下榻的酒店用餐,几小时之后他将出现在北京西单的苹果专卖店,与前来购买iPad的消费者交谈。

北京小学生李晓宁将一款平板电脑装进书包,快步走进学校大门,几分钟之后她将参加一个学习信息化课题的兴趣小组讨论。

……

但是对于今天的故事主人公陈璐——一个普通的山区女孩陈璐来说,这个时候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穿衣起床,准备花两个小时步行一段崎岖陡峭的山路,最终到达数十公里之外的学校——对于她来说,这个世界仅仅意味着从家里到学校的那段崎岖山路,没有韩寒,没有微博,更没有苹果。

父亲陈国兵从堂屋把家里唯一的白炽灯牵进来,借着微弱的灯光,陈璐迅速穿好衣服,将课本和作业本整理好放进书包,准备出发。

“璐璐,把药吃了。”母亲李志琴端来一杯刚刚冲好的药水——陈璐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必须每天坚持服药。

陈璐微微皱皱眉头,尽管吃药已经好几年,但作为一个12岁的女孩子,还是不太喜欢苦涩的药味,最终她闭着眼睛把药水一口气喝下去了。

出门的时候,天还没亮,陈璐居住的海子村一片静寂,除了偶有狗叫的声音。3月的山区,尽管已经进入初夏,但是凌晨的气温依然很低,远处贡嘎山的积雪甚至还没有融化。

陈璐下意识缩缩肩膀,朝手上哈了口热气,然后就沿着村间小路开始出发了,沿途不断有同学加入进来,孩子们嬉笑打闹的声音很快打破了清晨的静谧。

两个小时后,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德威乡小学大门口,校长张旭军正和班主任们一起迎接上学的孩子们。

一抬头,他看见了远处走来的陈璐,因为刚刚走完山路的原因,女孩大口喘着气,显得有些呼吸急促,面色也有些红润。陈璐也看见了站在校门口的张校长和老师们,立即点点头笑了笑:“老师好”。

张旭军校长很熟悉陈璐,她是德威乡中心小学学生,尽管这种山区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来自贫困家庭,但是陈璐家的经济条件却是最为困苦的:父亲陈国兵长期在泸定县和周边地区打短工赚点钱,母亲李志琴没有工作,在家务农和照顾孩子,陈璐还有一个哥哥陈宇,在泸定二中上高一。

曾经有学校女老师到陈璐家里去做家访,当场就掉泪了:陈璐家真的叫家徒四壁、一贫如洗——为了能保证两个孩子上学,家里卖光了所有能卖钱的东西,连一件完整的家具都没有,更不要说收音机之类的电器,唯一的洗衣机是乡政府捐赠的,为了节约电费,家里只有一个20瓦的白炽灯。

去年才调到德威小学的张校长曾经在甘孜州一个偏远的村小当了十几年的乡村教师,接触了太多太多像陈璐这种贫困山区的学生,这些学生留给张校长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们的笑容:尽管身处困境,他们却总是乐观开朗,积极向上。

除了乐观之外,陈璐带给老师们的更是一种感动: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好,尤其是英语,每次考试都是全年级第一。而很长时间里,老师们并不知道陈璐患有严重的糖尿病,直到班主任发现陈璐每次下课总要冲药水,经过家访才知道陈璐已经患病多年。

英语课上突然停电

走进教室,陈璐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第一堂课是英语课,也是陈璐非常喜欢的一门课,她打开课本,开始预习功课。

这个时候,英语老师正在黑板上书写今天要教的英文单词,结果突然教室里亮着的节能灯熄灭了:停电了!

同学们却非常镇定,没有一点喧哗。因为跟城里的孩子相比,山区孩子们上课总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发情况,比如突然停电,导致教室里能见度非常低。

不过对于陈璐来说,这里已经成为家常便饭的停电却带来了一个新的麻烦:那就是如何辨认黑板上的字母。

由于长期服用药物,已经开始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导致视力急剧下降。陈璐每次都要很费劲地辨认课本上的英文字母,这也让她要比其他同学更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课本上的东西。

遇到这种情况,陈璐总会一边努力听老师讲解黑板上的单词发音,另一边让同桌帮自己辨认看不清楚的单词字母。

回家路上分享橘柑

下午4点半,广播响起来了,全校师生都在广场集合,准备放学。

山区学校的放学时间要比城里早得多。这里的孩子大都住在周围的大山上面,放学花在路上的时间普遍在两个小时左右,有的甚至是三个小时。所以学校必须至少提前一个小时放学,这样才能保证孩子们在天黑之前安全回到家中。

陈璐急忙找到几个同村的同学,邀约一起回家。她尽量要在黄昏时分赶到家中,否则天色一暗,就不能在屋外做作业了。点蜡烛倒是一个办法,可她总觉得有些浪费。

回家上山要比下山麻烦一些,但对陈璐来说反而轻松一些。一方面同学结伴回家,大家可以谈天说地。另一方面能见度比较好,不容易跌倒。

和陈璐一起回家的都是海子村和沿途几个村的同学,有高年级的,也有低年级的,大家自发组成一个回家小组,由陈璐当组长,两个男孩子分别担任“开路先锋”和“后卫”,举着旗子保障大家的安全。

对于陈璐这些山区孩子来说,回家的山路最大的麻烦不是路途遥远,也不是山势陡峭,而是天气状况。冬天,山路全都结冰,一不留神就会跌跤;夏天,山上一下暴雨,山路就会全变成泥浆,寸步难行。唯一好点的只有春天,路比较好走,雨水也不多。

走了大约半个小时,陈璐指着路边一块比较平坦的地方说:“歇一会儿吧。”大家都如释重负地坐在路旁的山石上休息起来。这时那个当“后卫”的男同学从书包里拿出几个橘柑分成数瓣递给陈璐她们。

这也是这个放学小组的通常做法,每次在固定的休息点,大家都会把自己的零食拿出来一起分享,当然山里孩子的零食不可能是奶油泡芙、榛仁巧克力,基本上都是橘柑和樱桃之类的水果。

一路上,这十几个孩子就排成一条长龙,在狭窄起伏的的山路上绵延前进,沿途不断有人离开队伍,回到自己的村子。

到最后,一片亮黄色的油菜花地出现在陈璐眼前,海子村就在前面,要到家了,这个时候放学小组还剩下的三四个同学纷纷跳到旁边的沟渠里面,将沾满泥浆的鞋子在里面冲洗一下。

走到村口的时候,陈璐把旗子交给放学小组的仅剩下的最后一个同学,嘱咐他注意安全——这个同学住在大山最高处,还要跋涉一个小时路程才能回到家。

中国第一份偏远山区数字教育现状调查
记者为同学们上信息技术课,大部分孩子都没有用过电脑

中国第一份偏远山区数字教育现状调查
每天上学和放学,陈璐总会在这个电塔前面休息

中国第一份偏远山区数字教育现状调查
为了节约电费,陈璐家只有这样一个白炽灯。

中国第一份偏远山区数字教育现状调查
陈璐和哥哥第一次用笔记本电脑看动画视频

中国第一份偏远山区数字教育现状调查
家里没有电,陈璐总是在屋外看书做作业

中国第一份偏远山区数字教育现状调查
在放学路上,孩子们经常分享橘柑这样的水果,这是山区孩子的零食

中国第一份偏远山区数字教育现状调查
沿途的孩子会自发组成一个放学小组

中国第一份偏远山区数字教育现状调查
翻越这样的陡坡对于山区孩子来说是家常便饭

中国第一份偏远山区数字教育现状调查
跟城里的孩子相比,山区孩子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至少在三个小时以上

中国第一份偏远山区数字教育现状调查
要到目的地了,记者和陈璐以及她的同学们合影留念

乡村校长、学生家长、新闻记者的三方对话

对话人 电脑报记者 程朋

对话嘉宾 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德威乡中心小学校长张旭军

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海子村村民陈国兵

“我们当管理者的,不能光要求老师们只奉献不收获!”

“我和她妈妈哪怕去讨饭,也要让陈璐把书读完!”

电脑报:在山区搞教育,最难的地方在什么地方?

张旭军:一个是师资力量,一个是教育资讯。

我在基层干了十几年,不是自夸,中国的乡村老师很了不起。拿着最微薄的工资,在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但对于我们这些学校管理者来说,总不能光是要求老师们只奉献不收获,他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也有自己的家庭,也有自己的孩子,也向往优厚的收入待遇和工作条件。

所以这些年乡村学校也在想法设法改善老师收入,提升教学条件。但是你也看到了,乡村小学毕竟没法跟城里甚至泸定县里的学校相比,条件还是比较艰苦。如何保证一个稳定优秀的教师队伍,这方面的压力特别大。

教育资讯对山区来说是另一个难点,毕竟这里比较闭塞,各种消息来得都比较慢,比如课程改革的资讯、教材变化的消息。

电脑报:这些年学校有老师跳槽吗?

张旭军:跳槽谈不上,这里不像城里,学校之间还互相挖人。但是也有比较优秀的老师调往镇上或者县上的学校。这个我也能理解,谁都想生活好一点,乡村学校的条件还是艰苦一点。

电脑报:陈璐爸爸是在打工吧?你所了解的海子村外出打工的多吗?

陈国兵:多,一半以上都在周边地方打工,家里基本上都是婆婆爷爷和孩子。

张旭军:实际上山区学校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留守儿童。这里许多孩子都不在父母身边,尽管有爷爷婆婆,但是长期父母教育的缺失,对于他们成长也是一个负面影响。

电脑报:陈璐爸爸,是否担心会有一天因为经济情况,实在坚持不下去了,不得不让陈璐辍学?

陈国兵:不可能,我给他妈妈都说过,哪怕我们去讨饭,也要让陈璐把书读完。我和她妈妈就是因为学历低,没有文化,导致现在家里这么穷,陈璐一定不能走我们的老路,我和她妈妈都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命运。

电脑报:要在山区普及信息化教学,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张旭军:怎样让孩子有实际接触到电脑的机会,让孩子知道电脑能做什么,这是最重要的。其他的困难,比如硬件缺乏、师资缺乏。

就拿计算机师资来说,在德威小学,年龄大一点的老师,对电脑的掌握程度都比较低,甚至很少用过电脑;年轻一点的老师懂电脑,但是在信息化教学方面又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培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当然,最主要的挑战还是如何让孩子们接触到电脑,了解电脑。

陈国兵:在我们村,除了极个别的人,大部分家里都没有电脑,甚至见都没有见过。我们家老大在学校上计算机课可以碰下电脑,镇上有网吧,但太贵了。

电脑报:在2012年,会有什么样的愿望?

张旭军:期冀全社会都来关注山区学校,关注山区孩子。

陈国兵:希望孩子的病早点好起来,每天都健健康康的。

记者手记:总有一种感动

在我十年的新闻生涯中,这是一次充满感动的采访之旅。

山区孩子们让我感动。

尽管学校条件艰苦,尽管回家路途艰辛,尽管家庭经济贫困,尽管他们从来没有听过iPad、iPhone和微博这些时尚名词,但他们始终呈现出最灿烂最质朴的笑容,总让我感到一种开朗和乐观的情绪,而这种乐观开朗,我已经许多年不曾感受到了。

我拍下了这张照片,那一刻,几个孩子的笑靥让我动容。

这样的笑靥,在我后来几天的采访中不断出现。

在与孩子们一起回家的山路上,中途孩子们看见我背着重重的摄影器材,有些气喘吁吁,主动提出来休息,我刚刚卸载挂在肩上的背包,一双小手伸了过来,手里攥着一瓣柑橘:“叔叔,吃桔子。”

抬头一看,眼前一张真诚淳朴的笑脸,那一刻,我心中一动,想说什么,却没有说。

这样的笑靥,同样出现在身患糖尿病的12岁女孩陈璐身上。在走进陈璐家的时候,看着一贫如洗的学生家,同行的老师忍不住抽泣起来,陈璐走过去对老师微笑着说:“老师不哭。”

如果说孩子们给我的感动带有纯真的味道,那么乡村老师们给我的感动则带有敬佩的心情。

当记者之前,我也是师范学校的学生,和老师们算是半个同行。在和德威小学的同行们朝夕相处了十多天之后,留给我的远远不只是感动。

在乡村小学,哪怕这几年已经改善许多,但是各方面条件依然艰苦,更不用说跟城里相比。

在教师宿舍,我看到老师和自己的孩子挤在巴掌大的厨房里吃饭,也看到了老师在停电的房间里点着蜡烛看书备课,还看到了老师正在用水泥覆盖因为地震造成的墙上裂缝。

每天中午,我总能看见学校老师们在运动场旁边坐着,同学们则拿着作业本围过来。后来我才直到这是老师们自发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给学生答疑解惑。

放学的时候,老师们总会带着路途比较远的孩子走上一段山路,分手的时候总是千叮咛万嘱咐。

在结束这次采访的时候,在泸定车站外面,学校袁老师说:“谢谢了,程记者。”

我想,真正该谢谢的是我,这些山区的孩子,这些普通的老师,让我学会了很多。

心存感谢之情的又何止是我,还有这个国家——正是这些孩子和老师,才让这个国家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中国第一份偏远山区数字教育现状调查
放学了,孩子们向大山深处走去,要走到山顶,需要三个小时。

中国第一份偏远山区数字教育现状调查
这个正在给学前班孩子上课的老师,当了几十年的民办老师,在退休之前终于要转正了。

中国第一份偏远山区数字教育现状调查
奎武小学全体老师合影,其中一个老师还是没有编制的代课老师

【本文结束】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快科技

责任编辑:

  • 支持打赏
  • 支持0

  • 反对

  • 打赏

文章价值打分

当前文章打分0 分,共有0人打分
  • 分享好友:
  • |
本文收录在
#快讯

  • 热门文章
  • 换一波

  • 好物推荐
  • 换一波

  • 关注我们

  • 微博

    微博:快科技官方

    快科技官方微博
  • 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快科技

    带来硬件软件、手机数码最快资讯!
  • 抖音

    抖音:kkjcn

    科技快讯、手机开箱、产品体验、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