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评论(0

谁动了我的数字遗产?
2012-04-05 16:42:48   编辑:上方文Q     评论(0)点击可以复制本篇文章的标题和链接

又是一年清明节,很多人在祭拜先祖的时候,也把过去很多关于死亡的戏谑,重新翻出来在网上吐槽。

“假如我死了,”一般都是从这样的假设开始的,“我账户上还有好多Q币,逢年过节叫娃给烧点Q币啥的……”

“假如我死了,我的QQ号给儿子,叫他给老子疯狂升级,升到9个太阳,家祭无忘告乃翁……”

人们想当然地认为,网上的,是不值钱的。用一些虚拟的东西穷开心一番,也算聊以自慰。

不过,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谁动了我的数字遗产?

在新浪微博上,不久前,曾发生过两起并未引发太多关注的事件。

其一是在今年2月,福建企业“归真堂”因为被曝从活熊身上抽取胆汁而陷入舆论风暴。有网友随后发现,为了打赢公关战,归真堂启用微博水军,大肆转发声援自己的言论。

然而在技术层面上,这次的公关行动出现了一个瑕疵。

其中一个ID为“Shina719”的微博用户,被证明已于去年11月8日去世。这个从2011年10月14日以后就没有再发布新内容的ID,突然在今年2月19日,连续发布了4条有关归真堂的信息。

网民已经对水军的存在感到麻木,而水军居然连死者账户也不放过。这个故事,最后也只是引发了一些无可奈何的愤慨。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去年的“7·23动车事故”中,幸存女孩小伊伊的妈妈,在2011年7月23日19点17分,发布了最后一条微博“人小脾气大,小宝贝,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大懂事啊”之后,就不幸罹难了。

为了让小伊伊留住这份记忆,新浪微博让小伊伊的亲属继承了这个账号。这个善举,成为了这场灾难下微不足道的一丝温情。

当把这两个并未引发太多关注的故事放在一起的时候,突然有了另外一层含义。它让人开始意识到,原来要保卫网络上原本“属于自己”的“财产”,尤其是继承,在一片法律盲区中,竟然是如此艰难。

美国加州托马斯杰弗逊法学院的副教授迪文·德赛(Deven Desai)一直致力于研究数字遗产归属,他解释说:“现在探讨这个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第一波大量使用网络的人群如今正逐渐走向生命尽头。”

沉睡的虚拟遗产

微博、博客、社交网络、个人空间、论坛网帖、网游账号、通讯工具、电子邮件……总总这些,使得我们有幸成为第一代在现实财产之外,又拥有了很多虚拟的数字财产的人。

互联网的中文百科上,数字遗产的定义非常简单——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所有的网络权益和财产。

它的种类大致可分为四类:

- 用户账号密码,如QQ号、MSN号、微博、E-mail、个人网站等;

- 文件、视频、日记、网络相册等个人资料;

- 网游用户配备的游戏装备、付费购买的电子音乐、电子书籍等;

- Q币等网站发行的虚拟货币。

这些财产大多是在人们的漫不经心之中,就渐渐积累了起来。它们是如此轻而易举地就触手可及,以至于其本身的价值,一直处于沉睡之中。

不过在网游交易平台5173工作的黄恒,从来没有怀疑过数字遗产的价值。

“在我的交易数据中,一件游戏装备或一个游戏账号卖出了几万元,是常有的事。”黄恒告诉记者,“有些资深游戏玩家的账号,能值几十万甚至上百万,都能买一套房了。”

黄恒自己私下还运营着一个淘宝店,在上面主要卖一些QQ靓号、游戏道具。一般末尾有三个相同吉利数字的帐号,报价差不多在20元左右。最夸张的报价是广东珠海的一位卖家,为自己手中的QQ号“96669”挂牌12万元。

在新浪微博上,很多ID更是价值不菲,运营着一家网络营销公司的肖俊丽,此前曾将一个英语微博账号,以40万元的价格卖给了国内一家知名英语培训机构。而现在,她手上还掌握着“全球时尚”、“欧美街拍”、“精选语录”等多个高质量的帐号,估值至少有1亿元。

2011年4月,好莱坞的Virtual Worlds公司用60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卡吕普索星球(Planet Calypso)的所有权。这是史上最昂贵的单笔虚拟财产交易。

而在卡吕普索星球上,来自200个国家的95万注册玩家,已经进行了总值4.28亿美元的虚拟领土交易,这一切听起来,就像在天堂炒房地产一样疯狂。

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的研究人员,在2011年曾与一家名为Rackspace的网络公司合作,对2000名英国成人进行了调查。

调查对象中,53%在网上有财产,包括付费购买的音乐、电子书、应用程序、电影和电子杂志;大约25%的人,网上财产价值超过200英镑。其中,近三分之一调查对象认为,200英镑这一数额足够大,应由亲人继承,11%的人已经把密码写入遗嘱。

在3月的一项对于中国网民的调查中,有65.62%的人知道“数字遗产”这回事,20%的人对自己的数字遗产估值在5000元以上,52.19%的人希望自己的亲人能够继承自己的数字遗产。

在记者随机的访问中,大部分的网友都认为,自己在网络上的财产的经济价值微不足道,真正被看重的是保存下来的记忆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写博客日记、在网上储存照片。在Rackspace公司的调查中,有四分之一的人在网上存储了“特殊照片”,十分之一有珍贵的视频资料,另有十分之一有与爱人的情书。

“如果我的房子着火了,”黄恒说,“在我逃命之前,我会把我的台式机里的日记和照片都拷出来。”

大公司的尴尬

人们创造的“电子记忆”正越来越多。过去,人们可以用一个鞋盒装满照片;而现在,你会有一个Flickr相册账号。过去,人们用日记本;现在,你会用博客。

总有一天,你现在随意敲在博客上的文字,对你将来的孩子来说有特殊的意义。就好像你在家里发现了一本黑白老照片,然后你会开始好奇,其中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

但是,如果打开这个盒子的钥匙,握在别人的手上,而他又不愿意给你,你该怎么办呢?

2011年,中国沈阳,王芳的老公徐洋在一场车祸中丧生,王芳知道,徐洋的QQ邮箱里保存了大量有关两人从恋爱到结婚期间的信件、照片。

她想要整理这些信件和照片,也想保留这个QQ号码以留作纪念,但王芳不知道老公的QQ密码,她只好向腾讯公司求助。

腾讯公司的客服人员回复:想要拿回密码,只能按照“找回被盗号码”的方式操作,除提供逝者本人的基本资料和联系方式外,还得提供号码的使用资料、密保资料。此外,家人还得邀请徐先生的QQ好友为其“作证”。

“人都不在了,让我去哪里找这些资料?”王芳感到非常的困惑。

但腾讯有它自己的逻辑。腾讯公司员工陈飞告诉记者:“一方面,QQ号并不是私人财产,根据腾讯公司与用户之间达成的协议,QQ号码所有权归腾讯所有,用户只是拥有号码使用权。而且,也有保护用户隐私方面的考虑,就比如有些用户,你怎么知道她是真的想要留念,还是另有所图呢?

在目前的互联网服务协议中,大多有类似条款。例如,注册新浪微博时,前置的《新浪网络服务使用协议》规定,“用户不应将其帐号、密码转让或出借他人使用”。

注册雅虎邮箱时,也强调“使用本服务以及本服务内提供的服务项目和产品”,而非所有权。互联网企业往往还规定,用户一段时间没有使用,可以收回帐号,这主要是基于避免浪费资源的考量。

“很多用户在注册的时候,对于签署的协议根本连扫都不扫一眼,对于网络‘实名制’也是怨声载道,而一旦涉及到帐号的继承和索取,则又突然变得像一个法理专家。”陈飞抱怨道。

在调查中,平均每300人里才有1个人会读完注册账号的相关条款,97.5%的人选择“从不”或“很少”去注意注册账号时的双方协议。

“根据腾讯公司与用户之间达成的协议,QQ号码所有权归腾讯所有,用户拥有账号使用权,这也是互联网行业的惯例,用户因此不能将QQ号作为财产处置,也不属于法律上遗产继承的范畴。”腾讯公司的公关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不过,腾讯公司也会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判断处理,曾经也有过将已故子女QQ号码使用权移交其父母的先例。

新浪相关员工也透露,新浪会依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自己的做法,目前会根据不同事件性质做不同的处理。前文中的小伊伊母亲的微博,还有此前普华永道“过劳死”的员工潘洁,都被允许让逝者亲友保留帐号。

不过,很多网友嘲讽道:新浪目前提供的已处理事例都有一共同特点——都属网络热议之事,似乎只有“名人”才能更加顺利地得到数字遗产的继承。

未来能够屹立不倒的互联网企业,在处理这类问题上,必然需要有高超的技巧。

社交网站Facebook就遇到过这样的难题。2007年,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发生后,很多用户祈求网站一同纪念受害者。

“我们首次意识到,需要一份专门为死去的用户准备的协议——特别是学生们在回忆和纪念他们的同学时。”Facebook的新闻发言人称。

随后,在Facebook上,多出了一个“缅怀”功能。已经去世的账户将被设立为“缅怀状态”,这些账户将不会出现在其他用户的好友推荐列表中,也无法再搜索到,只允许用户生前的认证好友对页面进行浏览和评论。

亲友可以获得管理悼念活动的权利,但Facebook并不提供账户密码。这样一来,Facebook就不用像腾讯和新浪微博那样,去纠结到底谁才有权利使用此类账户,从而避免把责任扛在公司身上。

弗里德曼在著作《世界是平的》里记述的贾斯汀·埃尔斯沃斯的故事,是另一个著名的例子。2004年11月,20岁的贾斯汀在清除一个爆炸装置时身亡,后被美国追授“铜星”勋章。

贾斯汀的父亲约翰·埃尔斯沃斯希望能够获得儿子在雅虎邮箱中还保存着的邮件,做成一本纪念册,但被雅虎公司以“雅虎邮箱是一种私人交流方式,内容是私人秘密”为由拒绝。

一直到次年4月,在全国激辩“数字遗产”的舆论压力下,美国一家法庭才做出裁决,让雅虎将邮箱内容交予贾斯汀的亲人。

最后,雅虎公司采用了折中的办法——将贾斯汀的邮件复制到一张光盘上,交给了约翰,而不是直接给出密码。

现在,这已经成为邮件服务商应付类似事件的不二法门,只要家属提供授权书和死亡证明,服务商就会提供一张数据光盘。

“从互联网从业者的角度来说,目前用户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的条款,是合理的。”互联网观察家、艾媒网CEO张毅认为,现在互联网公司很多产品的用户群动辄数千万甚至上亿,一旦肯定了用户的所有权,那意味着巨大的风险。

因为谁都不能保证公司永续运营,否则一旦互联网公司倒闭了,那些被侵犯了“财产权”的用户,是否意味着可以借此机会索赔呢?

之所以这些大型互联网公司在数字遗产问题的处理方面走在风口浪尖,是因为像QQ、Twitter、Facebook等网站的用户数量已经庞大到可以与人口大国媲美的程度。

以Facebook为例,他们的用户总数已经达到了8.45亿,如果Facebook是个实体国家,这个国家将拥有地球上第三多的人口量。

根据entrustet在2010年的统计,全球Facebook的用户群中,每年有150万人去世。而这个问题,随着互联网用户年纪的增加,今后只会越来越糟。

责任编辑:

  • 支持打赏
  • 支持0

  • 反对

  • 打赏

文章价值打分

当前文章打分0 分,共有0人打分
  • 分享好友:
  • |

  • 热门文章
  • 换一波

  • 好物推荐
  • 换一波

  • 关注我们

  • 微博

    微博:快科技官方

    快科技官方微博
  • 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快科技

    带来硬件软件、手机数码最快资讯!
  • 抖音

    抖音:kkjcn

    科技快讯、手机开箱、产品体验、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