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评论(0

奥林巴斯触礁“身后事”
2011-12-04 15:04:40  出处:快科技 编辑:Ruskin     评论(0)点击可以复制本篇文章的标题和链接

奥林巴斯正面临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与多年苦心经营的形象不那么一致,这家日本医用设备及数码相机的老牌制造商,陷入隐瞒投资亏损的丑闻。

奥林巴斯CEO高山修一对外表示歉意,承认公司曾利用一系列并购行动掩盖公司巨额亏损。据外界初步估算,20年间该公司隐瞒投资亏损高达13亿美元。这亦成为日本历史上最大的公司财务丑闻案。

虽然外界还不确定,奥林巴斯此番的“触礁行为”最终将付出怎样的代价,但据知情人士透露,日本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很可能将对奥林巴斯“手下留情”,以罚款代替勒令其退市。但是对于奥林巴斯而言,财务丑闻带来的系列影响显然并非罚款就能解决。

丑闻背后的“黑洞”

此番引爆财务造假丑闻的,恰恰是奥林巴斯前CEO迈克尔·伍德福德。

伍德福德揭露,奥林巴斯在2008年斥资2200亿日元收购英国医疗设备商Gyrus集团时,曾向咨询公司Axam支付660亿日元费用。另外,公司于2006年至2008年期间收购了国内三家关联度不高的企业,且价格远高于被收购公司的公允价值。

让人匪夷所思的是,2006年开始投资的三家公司,既没有收入,也没有经营史。在一系列无法自圆其说的投资行为背后,奥林巴斯日前承认,此番行为缘于它试图冲抵上个世纪90年代有价证券投资亏损。

奥林巴斯如何通过收购进行资产的腾挪转移,实现财务瞒报是目前外界集中质疑的焦点。

据最新披露的信息显示,2011年3月,奥林巴斯才在账目中记入了收购Gyrus时顾问费的真实成本,此时距离Axam在开曼群岛被注销已经过去9个月。根据开曼群岛的企业注册规定,奥林巴斯向Axam支付的费用可以不必披露。奥林巴斯此番的财务造假行为,显然利用了信息披露规则之间的差异,最终达到利用时间差,冲抵之前证券投资坏账的目的。

此外,奥林巴斯还存在多起被称作“Tobashi(资产负债表外融资)”的行为,即企业将资产注入离岸实体,目的是以期在市场复苏之后将此前的投资亏损减小。纽约HHR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布鲁斯·阿隆森认为,利用资产负债表之外的实体去隐瞒亏损,这种做法与当年的安然公司如出一辙。“共同点在于,将一些价值下降的证券仍然记为完整的账面价值。这种做法无法长期隐瞒亏损,只是使问题推迟曝光。”

除此之外,财务造假在公司内部被雪藏,背后暴露的也是是其无可回避的“管理漏洞”。接近奥林巴斯的业内人士透露,长期以来,奥林巴斯这样的日企,奉行较为封闭的生态圈。主要的高层管理者都是日籍,在公司有很长的职业生涯,对公司的忠诚度较高,“即使是公司出现问题,他们最先想到的很可能是维护。”而英国人伍德福德则不然,伍德福德1983年进入奥林巴斯,2005年由奥林巴斯英国公司CEO转任总公司COO,2011年4月任奥林巴斯CEO直至10月14日被解雇。

谁来拯救?

财务丑闻曝光后,奥林巴斯在资本市场犹如坐过山车。由10月13日收盘每股2482日元开始下跌,到12月1日收盘至1049日元,下跌近60%,最低时11月11日股票收盘460日元,跌幅超过80%,市值蒸发超过5000亿日元(约合65亿美元)。

显然,帮助奥林巴斯重回轨道的,还要看其市场上的业绩表现。

在中国,奥林巴斯曾经是民用传统相机与数码相机的领导者。1987年开始,奥林巴斯进入中国,一度与柯达共同控制了70%的市场股份。2001年,依靠“μ”系列相机,奥林巴斯实现了全球销量超过2000万台的业绩,在中国则取代富士,站在了“民用相机销量第一”的位置。

遗憾的是好景不长。伴随索尼、佳能等数码相机厂商开始加大投入力度,在价格、渠道展开一轮攻势,奥林巴斯开始走下坡路,掉入二线阵营。据德国网站Photo Scala提供的数据显示,奥林巴斯市场占有率近年仍然在不断下滑。2010到2011年间奥林巴斯在日本地区市场占有率下滑5%左右,在欧洲、美洲和亚洲市场则下滑了30%。

其实,奥林巴斯真正的盈利部分还是在其医疗器材方面。占据全球市场过七成份额的医用内窥镜才是奥林巴斯最大的优势项目。据道琼斯集团的调查数据,奥林巴斯生产的医用内窥镜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0%至80%。另据该公司财报,奥林巴斯的医疗业务部门在2010财年(截至2011年3月底)实现营业收入3553亿日元,占公司全部业务营收50%以上。

从目前的形势看,奥林巴斯真正的拯救者,或许不是它最为有名的相机业务,医用设备市场的稳健占有率,将更多地给投资者提供信心。针对此番财务造假风波,《中国经营报》记者曾致电奥林巴斯(上海)映像上海总公司相关负责人,这些负责人均表示对此事不做更多回应,相关步调将与日本总部保持一致。

针对此番财务丑闻对中国市场的影响,行业资深观察人士刘步尘分析,从目前的情形看,更大的影响还没有在市场上表现出来。“企业经营管理上的问题并非产品质量上的问题,还不会快速明显地表现在消费者市场上。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可能会打折扣。”(文/中国经营报)

【本文结束】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快科技

责任编辑:

  • 支持打赏
  • 支持0

  • 反对

  • 打赏

文章价值打分

当前文章打分0 分,共有0人打分
  • 分享好友:
  • |
本文收录在
#快讯

  • 热门文章
  • 换一波

  • 好物推荐
  • 换一波

  • 关注我们

  • 微博

    微博:快科技官方

    快科技官方微博
  • 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快科技

    带来硬件软件、手机数码最快资讯!
  • 抖音

    抖音:kkjcn

    科技快讯、手机开箱、产品体验、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