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评论(0)
在PCI-E之前,PC上的系统总线主要是PCI和AGP,前者负责连接各种外设,如网卡、独立声卡等,AGP主要用于连接显卡,它其实是在PCI标准基础上针对3D应用扩展而来,同样属于PCI体系。
PCI总线之前是IBM制定的ISA总线,初期只是一个8位总线,频率也只有8MHz,后期升级到16位,并最终扩展到32位EISA总线,即便如此其带宽也只有16MB/s-64MB/s,已经跟不上当时PC发展的脚步了,第一代系统总线标准即将结束。
接下来登场的是PCI总线,全称是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外部设备互联总线),是羽翼渐丰的Intel公司在1991年首次提出的,之后又联合多家业内大腕如IBM、Compaq、HP、DEC等成立PCI-SIG(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Special Interest Group)组织,接管了PCI总线及后续规范的制定,成为PCI的官方组织。
PCI总线起步就是32位,之后也有64位版本,预设工作频率则提升到33MHz,此时的总线带宽为133MB/s-266MB/s,带宽相比以往有了很大提升,对当时的I/O设备来说足够了。1995年的时候PCI 2.1又增加了66MHz的工作频率,64位带宽可以再翻一倍达到533MB/s。在服务器领域还发展出一种PCI-X的分支,最高频率提高到133MHz,64位带宽进一步提高到1066MB/s,不过PCI-X是非主流,除了在服务器上发发光之外PC上应用并不多,大多数芯片组依然配备的是33MHz、32位的PCI插槽。
PCI总线时代赶上了显卡的爆发式增长,133MB/s的带宽要在显卡和其他IO设备中共享会对极大限制显卡的性能提升,因此PCI-SIG组织单独制定了AGP(Accelerated Graphics Port,图形加速接口)规范,自此显卡开始单干,不再与其他I/O共享带宽。
AGP位宽保持在32位,但它最大的特点是避开了缓慢的PCI通道使得插槽可与CPU直接通讯,这种点对点的连接方式可以保证时钟频率更高,基准频率依然为66MHz,但是AGP最高支持8通道,等效速率达到了533MHz,带宽达到了2.1GB/s。第二个优点则是AGP接口使用了边带寻址(sideband addressing),意味着寻址和数据分离,二者可以同时传输,最后一点则是图形处理方面的,PCI显卡要想载入纹理数据需要将它从内存中拷入到显卡的帧缓冲器中,而AGP显卡支持AGP Fast Write快写技术,可以直接从内存中读取纹理数据,有效减少了延迟。
应该说PCI和AGP的生命力很顽强,即使到今天也没有完全消失。虽然Intel对待落后技术一向很激进,当前的6系芯片组如P67/H67/Z68已经不再支持PCI,好在AMD的芯片组还没有放弃PCI,因此多数主板上仍会带有一个或者多个PCI插槽以满足用户接驳PCI外设的需求。至于AGP显卡和主板,虽然已是凤毛麟角,但是直到DX10时代厂商都在推一些AGP接口的显卡,如迪兰就推出过AGP接口的HD 3850,相关驱动也未断绝,只是找起来不是那么容易。
就像所有已成既定事实那样,这里我们也要说一句:PCI/AGP被取代是必然的,因为随着时间的增长,PCI总线面对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也力不从心了,更快、更高、更强的下一代总线技术就要来了,那就是PCI Express。
本文收录在
#快讯
- 热门文章
- 换一波
- 好物推荐
- 换一波
- 关注我们
-
微博:快科技官方
快科技官方微博 -
今日头条:快科技
带来硬件软件、手机数码最快资讯! -
抖音:kkjcn
科技快讯、手机开箱、产品体验、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