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评论(0)
技术驱动疲软
单块硅芯片上所集成的晶体管数目大约每两年增加一倍”——数10年来,PC 的主要功能元件几乎都是遵循着摩尔定律所“设计”的路线不断进化和演变的。但在市场面前,摩尔定律却越来越像厂商间曲高和寡的技术游戏。对于一切以利润为导向的PC市场,厂商们用宣传攻势带起的喧嚣更加彰显了其内在的剑拔弩张。
摩尔定律“失效”
技术的车轮从未停止滚动。今年1月,英特尔一口气发布了多款采用45纳米工艺的新型处理器。AMD紧随其后,在CeBIT展会上展示了两款45纳米处理器。英特尔还宣布,今年6月,英特尔将推出面向笔记本电脑的研发代号为“Montevina”的新一代英特尔迅驰2处理器技术。
上游的芯片厂商任何一次的登高一呼,都会立刻迎来PC厂商们的大力附和,并纷纷推出基于新技术平台的产品。1月,英特尔45纳米发布会现场,11家PC厂商前来助阵,展示样机。海尔电脑总经理高以成坦陈,45纳米芯片给PC厂商带来了新的机会,并将带来新一轮的产业升级。
但是消费者对如此高密度的升级似乎仍然缺乏准备。“技术的更新速度实在太快了,现在很多机器的性能的确超出一般需要。”一位业界人士的这番评述,无异于代表消费者给PC厂商泼了一盆凉水。根据市场调查机构IDC的预测,2008年全球市场PC出货量预计将达到3.02亿台,比2007年增长12.8%。2008年中国PC市场出货量预计为4300万台,增长19%,但是增长率比2007年下降了6个百分点。PC市场增速放缓已经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客观地说,目前的PC市场正在从以前的技术驱动,转移到差异化驱动和解决方案渠道驱动。客户购买产品时,不再只考虑产品的技术指标,而更多地从外观、功能、关联应用等角度考虑。”IDC计算机系统本部分析师王吉平表示,某种程度上说,近年来技术的革新所能产生的推动力正在减弱。
PC厂商寄予厚望的微软Vista操作系统,也没能及时地起到应有的市场拉动作用。尽管自2007年微软发布Vista至今,Vista在全球已经售出了一亿套,但它依旧远远没能满足PC产业的愿景。“CPU和操作系统的不断升级尽管使得用户的外部应用更为简单,却让PC内部的系统需求更为复杂,给硬件升级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很多用户并不愿意承担这个成本。”计世资讯分析师郭畅表示。
郭畅还认为,技术在PC采购上作用的消减,还源于购买客户群的变化。“在PC产业发展初期,对技术抱有极大兴趣的高端人群是消费主体,他们对PC采购有很大的导向作用。但是现在这类人群已非消费主体,导向作用也在减弱。”
应用角色“上位”
曾几何时,技术的推陈出新给PC业带来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1995年,Windows 95的诞生不仅大大拓展了互联网的应用,也第一次使电脑成为一种奇妙的工具,真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2003年,英特尔专为笔记本电脑架构设计的迅驰技术的推出,则带来了笔记本电脑划时代的革命。但眼下,硬件和软件技术革新的号角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响亮。
“现在频繁推出的各种处理器和操作系统版本,其实都并非革命性的版本,只能说是对已有技术的完善。”郭畅表示。事实上,为了节约升级成本,甚至有企业宣布将直接跳过Vista,等待微软的下一代操作系统Windows 7。
“多方发展才能更好地拉动市场。”同方计算机系统本部总经理助理、家用电脑事业部总经理邹勇说,“不能光靠硬件技术来拉动市场。它与应用和软件技术是相辅相成的,互联网的发展和3D技术的提升使整个应用平台有了更大的提升。只有通过硬件、软件、应用互联互通,才能达到用户的需求。”换言之,技术和应用的角色将互换,技术退居幕后,应用将崭露头角。
但尽管用户对新应用的需求已经逐渐体现出来,却尚未形成规模。“很多用户其实还不能理解这些新技术将给他们带来的益处,比如在芯片中集成传感器、蓝牙应用。再加上目前我国的无线网络应用还没有开始普及,3G尚未发力。这些外部因素也制约了PC产业的新发展。”一位业界人士表示,只有当用户对应用的需求达到质变的时候,技术的拉动力才将重新显现出来。
战略转型迷途
随着技术影响力的渐渐减弱,摆在PC厂商面前的竞争无疑更为激烈。尽管中国PC市场持续保持接近20%的增长率,但是产品同质化、台式机市场渐趋饱和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价格战自然而然地变成了争夺市场份额的主要杠杆。近年来各个时节的促销中,降价促销、赠品促销的手段并不鲜见于PC厂商的宣传中。在2007年秋促,联想扬天电脑甚至喊出了“买电脑送GPS”的口号。
“PC的平均销售价格会继续往下降,利润和毛利都会变成IT所有公司最大的挑战。”4月1日,Acer集团总裁兰奇在访华时明确表示,PC厂商必须保证能够有足够的利润,以继续扩展市场空间。
“如果一味地打价格战的话,PC厂商必将陷入恶性循环。”郭畅的评价代表了业界对价格战普遍的担忧。在利润压力下,PC厂商的产品战略转型显得不可避免。
革命性产品缺位
转型首先体现在笔记本电脑对台式PC的替代上。据IDC数据显示,笔记本电脑蚕食台式PC市场的步伐正在加快。2011年笔记本电脑销量将超台式机,达到全球所有销售PC的半数以上。
IDC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6年底,台式机给PC厂商总收入的贡献比例约为47%,笔记本电脑为41.6%。2008年,笔记本电脑贡献比例将逼近50%,台式机只剩大约40%。PC厂商都在努力向笔记本电脑产品线转移,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这种转型对于本土品牌而言则意味着更多。郭畅表示,本土品牌囿于品牌形象、技术和成本等问题,在向笔记本电脑转型过程中将面临巨大的压力。“以神舟笔记本电脑为例,前几年,神舟凭借低于5000元的价位一度夺取了低端笔记本电脑不小的市场份额。但目前惠普、戴尔也已经推出了5000元以下价位的产品,神舟的竞争力一下就大大削弱了。”郭畅说。
纵观目前国内笔记本电脑格局,联想、惠普、戴尔、华硕、东芝等品牌位居第一阵营,方正、同方等虽位列前10,却已和第一阵营拉开了距离。而与其他同时经营台式PC和笔记本电脑双项业务的品牌相比,对于一直奉行专注经营笔记本电脑的三星等厂商而言,更具有集中火力的优势。
“本土品牌正在逐步进入良性的再次发展阶段。”王吉平表示,最近一段时间,同方、方正、神舟等厂商逐渐加强了自身的产品研发,加大了笔记本电脑的销售力度。比如方正将在2008年投资1.95亿元,发力笔记本电脑市场,争取2008年实现80万台的销售目标,还邀请了王力宏做代言人,提升其品牌的认知度。
“我相信,本土品牌会更加了解中国人的习惯与需求。本土品牌笔记本电脑的发展方向将更加特色化,通过差异化产品来提高品牌知名度。”邹勇说。而郭畅给本土厂商的建议是,集中优势兵力直面争夺,比如在某个省份,精耕细作渠道和加大品牌宣传力度,这样取得的效果会更好。
“从竞争格局角度看,2008年中国PC市场将继续呈现马太效应。前10名的品牌厂商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王吉平对2008年中国PC市场做了如此的判断。
更多厂商开始了对一系列PC新品的市场拓展,如起居室电脑,瘦客户机等,这其中更以低价移动终端为代表。2007年底,华硕Eee PC的发布对相关产业和领域都造成了一定的连锁影响和冲击。而在英特尔和威盛等芯片厂商的推波助澜下,包括联想、惠普、戴尔、Acer、富士通、三星、技嘉、微星、海尔、甚至爱国者等消费电子厂商都有生产超低价便携机的计划。预计第二季度,将有超过10种的超低价便携电脑冲击市场。
“越来越多的厂商关注超移动市场,会让这个新兴的市场成长更快。厂商对市场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因而会致力于发掘不同的细分市场。这意味着不同领域的厂商将更精确地把握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威盛电子总经理陈文琦对记者表示。
不过分析师对于低价便携电脑市场表示了谨慎的态度。“Eee PC的主要客户群将集中在一些时尚、科技体验需求比较强的群体中,还没有成为主流群体的需求点。此外,厂商和渠道的推广力度,以及在产品技术上的逐步改善,也是决定2008年低价便携电脑发展速度的主要因素。”王吉平说。
品牌扩展路途坎坷
树立良好的新品牌形象也成为PC厂商的重点。在今年年初,苹果和联想就先后推出了MacBook Air和Think X300轻薄笔记本电脑,以稳固自己在高端市场的地位。尽管中端市场是PC厂商生命线所在,但高端产品单价更诱人的利润以及提升品牌形象的需要,同样使得联想试图将Think品牌重新提高档次。
品牌建设在PC厂商的2008年战略中显得更为突出。拥有Think、天逸、扬天等众多产品品牌的联想宣布按照商用产品使用Think,消费产品使用Idea完成品牌切换工作。届时Lenovo将仅作为公司母品牌,而产品品牌只保留面向行业、大企业客户、中小企业等商用市场的Think系列及面向消费用户市场的Idea系列。
“在今年CES上,我们第一次推出的Idea品牌获得了3个大奖。现在我们跟Best Buy谈生意的时候,它明显把联想的品牌提高了一个档次。之前把我们跟Acer、Gateway的产品列为一个档次,现在把我们视为和HP、东芝一个级别。”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刘军对Idea的推出表示相当满意。
开始在消费领域发力的戴尔,也试图强调品牌区隔。戴尔大中华区消费者业务部总经理杨超告诉记者,戴尔在消费领域主打Inspire和XPS两个品牌。Inspire侧重实用、性价比的应用,而XPS则融入设计元素,突出时尚特性。
而与联想在全球市场占有率上不相伯仲的Acer,则试图以多品牌战略深耕PC市场。“我们有2.5个品牌的策略。”Acer中国区总裁赖泰岳指出,在中国,“Acer”和“Gateway”会作为两个独立品牌运作,“E-ten”则会根据合适的市场目标、渠道来拓展。
一贯注重消费领域的三星,也开始转向在商用领域寻求蓝海。在今年3月德国CeBIT展会上,三星全球总部高调宣布将“以商用战略产品实现向世界顶级IT企业的飞跃”。“行业方面,三星在消费类市场很强势,但是行业开拓比较晚,所以行业认知度不高。目前只有在教育和电信方面优势比较强。但是三星一定可以得到行业客户的认可。”三星PC相关部分负责人说。
但是这些新品牌的建设恐怕并非都能一帆风顺。业内人士指出,联想将Idea品牌引入国内市场,并最终在2008年年底代替目前已有的天逸、旭日系列笔记本(全部改名为IdeaPad),和原来的消费类台式机锋行、天骄和家悦(全部更名为IdeaCentre),且不论联想这些年在这些品牌宣传和推广上的投入,单就结合2008年奥运会其仅仅为天逸笔记本电脑品牌宣传的投入估计就不少; Acer方面,多品牌战略也带来了业界对Acer的多品牌推广费用,以及消费者面对同一档次多品牌产生困惑的质疑; 向商用领域转型的三星,将如何挑战戴尔、惠普等厂商在商用领域根深蒂固的市场地位,并成功转移用户对三星产品时尚消费特性的固有看法,也存在不小的难题。
本文收录在
#快讯
- 热门文章
- 换一波
- 好物推荐
- 换一波
- 关注我们
-
微博:快科技官方
快科技官方微博 -
今日头条:快科技
带来硬件软件、手机数码最快资讯! -
抖音:kkjcn
科技快讯、手机开箱、产品体验、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