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科技
  • 中文科技资讯专业发布平台
迅雷发力短视频 日播放量已达2亿
2017-06-07 10:27:52  作者:CLY 编辑:CLY   点击可以复制本篇文章的标题和链接

如果不是日前在迅雷2017年第一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迅雷CEO邹胜龙提起一个让人意外的事实——迅雷短视频目前日均播放量已经达到两亿。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迅雷在直播和短视频领域作出了不俗的成绩。

迅雷也做短视频?日播放量达已2亿

的确,当业界历数小视频领域的玩家时,很难将这一领域和曾经作用四亿用户的下载工具联系起来。

但迅雷的确在发力短视频领域,目前迅雷手机客户端在App Store的详情介绍主打“美女直播”和“趣味短视频”,客户端首页也被各式各样的短视频和直播占据,反倒是下载服务藏的特别深,如果不特意找,很难找到。据悉,迅雷还推出了独立的短视频社区App有料。

迅雷发力短视频 日播放量已达2亿

今年5月份,在迅雷一季度财报分析师会议上,迅雷CEO邹胜龙专门谈到了迅雷在短视频领域的布局:“目前迅雷短视频主要在移动端,短视频不仅增强了我们在移动端和PC端的用户交互,而且也吸引了用户对我们其他产品和服务的关注,例如直播。 鉴于短视频和直播的内容类型基本相同,这将是进一步提升用户流量的绝佳机会。截至4月份,短视频的一天最高VV(Visit View)达到2亿。”

邹胜龙表示,迅雷正在开发更多短视频拍摄和编辑工具,以此鼓励用户产生更多短视频内容。此外,迅雷也在加强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借此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迅雷发力短视频 日播放量已达2亿

很努力,但还是容易被忘记

但尴尬的是,尽管已经有了不错的成绩,但当大家历数小视频领域的玩家时,还是很容易忽视迅雷。

当前,短视频头部阵营稳固,秒拍、今日头条、快手居市场前三已经成为业内公认的事实。秒拍作为短视频行业的领跑者,得益于其与新浪微博捆绑发展,主打分享功能。早在2015年底,它就拿出1亿美元扶持短视频创业,2016年11月,它再次拿出10亿元打造短视频上下游产业链。

今日头条作为短视频行业的搅局者,依托今日头条App的庞大流量导流,同时给出大量补贴激励创作者,成功逆袭登上短视频第二位。今日头条还将短视频做了细分,分别孵化了抖音和火山小视频两个产品,以期在不同的赛道上完成布局。

而素有“小镇青年”之称的快手,其快速发展得益于其独特精准的定位:三四线城市的草根青年。今年3月,快手完成了总金额3.5亿美元的第一轮融资,领投机构为腾讯。

根据易观发布的《2017年Q1中国短视频市场季度盘点分析》显示,在短视频移动全网用户渗透率方面,秒拍、头条、快手分别达到62.2%、53.5%、45.1%。结合此前3月易观报告和4月QuestMboile报告,可以说,秒拍、今日头条、快手已经成为中国短视频“三寡头”。

业内人士认为,短视频领域很长一段时间都将是秒拍、今日头条、快手短视频三国杀的态势,他们搏杀的关键在于内容,谁能够持续生产出更多优质短视频内容,谁就能走得更远。特别是,当第一梯队的位置基本确立,对于优质内容的抢占,就成为了短视频平台最大的价值皈依。

从这一点来看,在短视频行业竞争已经进入下半场的时间节点,技术出身并无内容基础的迅雷在此时入局,是否为时已晚?

迅雷发力短视频 日播放量已达2亿

视频大战中丢掉的这一轮能找回来么?

事实上,迅雷对于视音频领域并不陌生,凭借下载工具使用户出具规模后,迅雷尝试增值服务推出迅雷看看便是一次重大的尝试,凭借独有的边下边播、画面清晰、主力额内容完整等优势,在半年后,迅速达到2.2亿用户的覆盖率。但在业务迅速扩大的同时,迅雷和当时的下载工具,诸如VeryCD、快车和QQ旋风等一样逃不过盗版的症结。

据悉,为了能顺利赴美上市,迅雷对旗下存在版权隐患的产品进行了一轮大清洗。同时在内容购买上投入更大的成本。据其2014年财报显示,第四季度“迅雷看看”的内容成本是810万美元,导致整个迅雷在第四季度亏损了470万美元。

但随着视频业务的核心竞争力逐渐变成媒体、内容和销售的时候,迅雷的技术基因表现出了水土不服的现象。

业内观察人士指出,在国内视频网站的竞争中,迅雷看看既没有现金储备和融资能力,也没有和上游内容行业合作的资源。虽然还有一定的市场,但已经远离第一阵营,市场份额较低,逐渐变成边缘化的品牌,正在被竞争对手拉开距离,被用户抛弃。

迅雷发力短视频 日播放量已达2亿

2015年4月,邹胜龙以1.3亿元就把迅雷看看全部股权卖了响巢国际传媒。

直播和短视频行业的发展,或许会从另一个角度给迅雷带来机会,但随着互联网巨头的加入,短视频的上半场似乎已经结束。迅雷能否凭借自身实力和巨头一战,目前看来前景尚不明朗。

文章价值打分
当前文章打分0 分,共有0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快科技客户端

扫描安装快科技APP

驱动之家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驱动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