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评论(0

那些在中国消失了的日系手机
2013-01-07 16:28:07   编辑:小呆     评论(0)点击可以复制本篇文章的标题和链接

2012,并没有迎来传说中的世界末日,但对LG来说,却一直活在世界末日即将来临的痛苦煎熬中。

2012年12月,有消息称,LG手机业务在中国的26个办事处已陆续有员工接到裁员通知,此次裁员涉及分公司一线销售组织将近1000人,LG电子在中国的手机业务已终于快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感慨LG江河日下的同时,与韩国隔海相望的日本,NEC、松下、东芝、三洋、京瓷等日系手机,曾经作为中国手机市场上和欧美、韩系品牌抗衡的一股力量,凭借多彩的设计、个性的操作风靡一时,特别是NEC手机,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3%。但短暂的辉煌之后,这些日系手机都因为亏损严重,先后退出中国市场。

腾讯科技整理了“那些年,消失在中国的日本手机”,希望能为同样处于盈利困扰的国产手机带来一些启示。

东芝

2005年3月,日本东芝宣布,由于南京普天王芝的实际业务发展远远低于早先预期,因此将其在南京普天王芝公司所占33%的股份出售给南京普天通信,与中国竞争激烈的手机市场暂时“挥手告别”,东芝也成为首家告别中国市场的日系品牌。

松下

2005年12月,松下关闭了其位于菲律宾和捷克的两家手机制造工厂以及美国和英国的手机研发中心,并裁员1400人,逐渐停止海外市场的2.5G GSM手机生产业务,这其中就包括中国市场。

三菱

2006年年初,三菱数源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简称三菱移动)宣布裁撤公司位于北京、上海、广州的手机部门,并退出手机市场,其位于杭州的工厂也被关闭,三菱移动在中国的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人员,均被全面裁撤。

NEC

2006年12月,NEC宣布,将退出2G和2.5G手机市场,中国市场随之被调整和重组,NEC在中国最主要的生产基地——设在武汉的工厂停止生产手机。

京瓷

2008年,日本京瓷公司正式对外宣布,将撤出中国手机市场。京瓷的退出,标志着中国手机市场将再也见不到纯正日产手机的踪影。

同样是国际品牌,三星凭借全产业链优势以及全方位覆盖市场人群的产品线,苹果iPhone凭借极致的用户体验和颠覆式的创新,牢牢地把控住了国内手机市场的份额和利润。

技术上不处于劣势的日系手机为何会集体溃败呢?

1、本地化不足:在本地化方面,日本厂商远远落后于欧美厂商,大部分日系厂商的高层管理人员几乎全部是日本人,自主决策的余地很小,对于中国市场的了解有限。

2、产品单一:日系手机的种类往往比较单一,研发中心多设在日本而不是中国,新品推出速度较慢,而且得不到消费者 青睐。以三菱为例,2001年成立三菱移动,5年来其发布的手机总共不到30款,无法同当时的手机霸主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厂商相提并论。

3、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在中国市场,以1500元以下的低端手机需求量最大,激烈的竞争使得手机利润率迅速下降。日系厂商习惯于运营商补贴的业务模式,对于价格敏感度不高,加之生产和管理成本较高,使得日系手机在价格上缺乏竞争力。

4、营销之痛:日系手机企业不懂市场营销,特别是在广告投放方面,更是他们的短板。过少的广告投入,让消费者根本无法得知日系手机的存在。

2012年3月,NEC在华发布了首款专业三防智能手机NEC 909e,无独有偶,索尼也在去年完成了对索尼爱立信的收购,这意味着纯正日系血统的索尼手机再次回归中国市场,而3年前因经营不佳而关闭在华工厂的京瓷,也高调宣布推出由中国电信定制的3G智能手机。

在国内智能手机的浪潮中,卷土重来的日系手机厂商能否生存下去吗?

在国内的智能手机市场,高端市场呈现出苹果、三星双雄并立的局面,而在低端市场,以华为、中兴等本土品牌占据了的绝大市场份额,日系手机面临着比几年前更加复杂的竞争环境。

日系手机想要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应该利用差异化产品吸引用户,可通过时尚潮流的外形以及丰富的娱乐性来做出自己的特色,而以裸眼3D为代表的日本最新的手机技术也可用来作为一大卖点。

中国的手机市场对于所有的手机厂商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但对于“吃回头草”的日系手机来说,前途依旧任重而道远。

那些在中国消失了的日系手机

【本文结束】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快科技

责任编辑:

  • 支持打赏
  • 支持0

  • 反对

  • 打赏

文章价值打分

当前文章打分0 分,共有0人打分
  • 分享好友:
  • |
本文收录在
#功能手机

  • 热门文章
  • 换一波

  • 好物推荐
  • 换一波

  • 关注我们

  • 微博

    微博:快科技官方

    快科技官方微博
  • 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快科技

    带来硬件软件、手机数码最快资讯!
  • 抖音

    抖音:kkjcn

    科技快讯、手机开箱、产品体验、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