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评论(0

日本电器大衰退
2011-11-29 08:08:41  出处:   编辑:ChrisR     评论(0)点击可以复制本篇文章的标题和链接
无论跌至低点的市值,抑或是销售计划下调,日本电器的金字招牌逐步褪色已是不争的事实。地震后遗症,市场不景气更像艰难岁月的导火线,索尼、松下们正在做的是帮助自身从衰退的业务模式中脱离出来。

大衰退之综述

“衰落”的日本电器

日本电器正在告别往昔的光辉岁月。

三菱、日立、东芝等等曾经显赫一时的日本品牌开始逐渐淡出竞争舞台,与此同时,索尼、松下、夏普都在寻求业务模式转型,以求重整旗鼓。

日前,索尼、东芝和日立宣布,与日本政府主导的投资基金——日本创新网络公司签署最终协议,成立一个叫日本显示器的新公司,此举标志着三者正式合并旗下中小型液晶面板业务。在此之前,在中小型液晶面板业务上,日企已经饱受韩国、中国台湾企业的挤压。除此之外,索尼、松下已经逐步开始收缩液晶电视业务线。

在奥维咨询公司副总经理金晓锋看来,“整个日系的动向,已经呈现出收缩的迹象。”

“收缩”幕后

在全球液晶电视市场需求放缓的情形下,饱受电视业务亏损的日企痛下决心全面收缩公司战略。

作为电视业务调整的一部分,松下电器迫不得已推出了断臂之举,决定出售在茂原市的液晶面板工厂。在2011财年上半年业绩说明会上,松下电器首次对外明确宣布:针对LCD(液晶显示器)整体事业,将会向非电视用途大幅转换。

2011年11月,有消息称,索尼也将考虑退出与三星的液晶面板合资企业,将其在液晶面板合资企业S-LCD中近半数股份出售给三星,增加外包业务,降低采购成本,以此应对持续下跌的液晶面板价格。针对此消息,索尼(中国)传媒公关部丁国慧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并未做正面回应。

据介绍,为了2013财年实现电视业务盈利,索尼公司已计划采取一系列措施以达到这一目标,包括:调整2011财年的销售计划,索尼将2011财年全年电视销售台数调整为2000万台,在此之前,索尼的计划是在2012财年电视业务获得全球20%的市场份额,或销售4000万台电视产品。“改变追求销售台数增长的业务模式,建立稳固业务平台确保收入增长。”丁国慧说。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番日企收缩事出有因。据金晓锋分析,全球液晶电视销量增速放缓,欧美市场受经济不景气影响没有太大起色,日本本土市场持续下滑;另一方面,在中国市场上遭遇中国与韩国企业的挤压,日企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也是引发其收缩的真实动因

衰退内因

日企叱咤风云的日子一去不返,一方面与外部环境相关,地震影响的复兴计划加之日元升值带来的压力,面对苹果、Google、三星这些迅速崛起的对手,日企的艰难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真正的衰退实际发生在日企内部。对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缺乏持续地长期战略,被业内认为是日企最终被韩国企业超越的根本原因之一。一直以来,一流的制造能力和技术优势是日企最主要的核心竞争力。从进入中国市场开始,日企对中国的兴趣更多地表现为将中国作为其海外的生产基地,并没有意识到新兴市场的巨大潜力。据业内人士透露,从2000年开始,索尼已经注意到巴西、印度、中国等新兴市场,但是显然没有给予这些市场足够的支持,在最初的几年里,索尼甚至没有提高在这些国家的广告预算。三星则不一样,在技术上没有先发优势的三星,进入中国市场初期就注重消费者的需求,“做中国人喜爱的企业”,一度是三星提出的标志性口号。

固守自身技术,在关键转型期行动迟缓,则是日企衰退的第二步,直到2011年4月,松下电器社长大坪文雄才正式宣布,“取消等离子与液晶人为的区分标准,顺应市场需求展开经营活动”,而它也成为全球彩电企业中最后一个转型做液晶的企业。

而据资深家电专家刘步尘观察,“日企在开发新产品上的进取心也不复当年,投放新产品亦显得较为保守,与之相比,三星等韩国企业则相当积极。”这种保守的心态还反映到企业管理上,刘步尘分析,在日企的管理体系中,海外公司的实权一直以来非常有限,更多的权利仍然集中在日本总部,这种管理机制直接导致了对市场反应迟缓。

因此很难将日企的衰退简单归因到市场的不景气,从当初鼎盛时期的长期战略再到固守核心技术的策略,加之较为保守封闭的内部管理体系,日企的衰退更像是日积月累的顽疾逐步显现出来的过程。

责任编辑:

  • 支持打赏
  • 支持0

  • 反对

  • 打赏

文章价值打分

当前文章打分0 分,共有0人打分
  • 分享好友:
  • |
本文收录在
#快讯

  • 热门文章
  • 换一波

  • 好物推荐
  • 换一波

  • 关注我们

  • 微博

    微博:快科技官方

    快科技官方微博
  • 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快科技

    带来硬件软件、手机数码最快资讯!
  • 抖音

    抖音:kkjcn

    科技快讯、手机开箱、产品体验、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