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评论(0

极客眼中的世界 解密匪夷所思的App诞生史
2011-06-02 14:17:24  出处:快科技 编辑:萧萧     评论(0)点击可以复制本篇文章的标题和链接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匪夷所思的App,它们是如何诞生的?人认识世界的传统路径其实是单向的,所以总是有人想反抗,而且,他们成功了。

利用庞大数据库重新定义知识传递的方向

假设在野外,看到一种植物,你想知道它的名字,你电话请教一个植物学家,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准确描述这个叶子的形状、特点是一件很难的事。

命名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基本方式,我们学到的知识也大都是借助“被命名”来完成,也因为这样,知识传递更多的时候仅仅是个单向的过程。所以在一片叶子没有名字的时候,你会很茫然。

当然,通常的办法是拍一张照片,然后把它发给植物学家,植物学家来告诉你这是什么。这样当然没问题,但它不够酷,是吧?应该有更酷的办法。

Peter Belhumeur认为的好办法是做一个叫Leafsnap的App应用。他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教授,他觉得因为不知道这种叶子叫什么,所以眼睁睁看着它而获取不了信息是件痛苦的事。如果大部分植物已经被命名的话(事实上地球上40万种植物大概只有25万种有名字,但这已经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据库),它们应该可以被机器识别出来,就像人脸识别技术那样。他和和他的马里兰大学教授朋友David Jacobs一起成立了Leafsnap研发小组,他们的合作者还有美国史密森协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的植物学家John Kress。这些人历时8年拍摄并收集不同种类的树叶,并设计出世界上首款识别植物的移动应用程序。5月15日,它被放上了苹果App Store。

正如这个App的名字所示,Leafsnap的工作原理很简单:把你所见的叶子拍下来,然后系统会自动上传到数据库进行匹配,最后它会反弹出来一串和你观察的叶子样貌类似的植物,包括它们的名字和对应信息。因为加上了地理定位功能,这个应用还能帮你记住你是在哪里饶有兴趣地观察了世界。当然,目前这个应用只对美国东北地区原生植物有准确识别的能力,但这是一个不断成长的数据库。Peter Belhumeur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找出树叶们具有代表性的图形,因为“世界上没有两片叶子是重样的”(他们想出的办法是,在叶子轮廓的每一个点上估计全轮廓的弯曲率,画出整体柱形图统计,再在不同的外轮都进行重复运算); 而且为了辨识准确,目前你需要在一个白色背景下拍摄叶子,这意味着好多“公民科学家”会选择把叶子摘下来,这可不是植物学家鼓励的。

这是个让人推此及彼的好主意,试想如果把语音识别技术加以类似的应用,你的智能手机大概在听了几声鸟叫之后就能跳出来一个名字,以及比鸟类学家告诉你的还多的相关信息。如果置换到电视节目或者音乐,那些你“就在嘴边但就是想不起来”或者“我好想知道这是什么”的情况就会迎刃而解。

2011年4月26日,雅虎以2700万收购了一个叫IntoNow的新创科技公司,收购时间距这家公司的创立时间仅仅12周。这家公司的同名App是一个分享电视节目的应用,用户不必添加好友,也能知道别人正在看什么电视剧或者电影。当然,也能把自己正在看的分享到Facebook或者Twitter这样的社交网站,而分享的方法是让你的iPhone听一段你正在看的节目。

这是另一种识别技术,只不过基于音频波形而已。按照创始人Adam Cahan的说法,IntoNow算法能在4~12秒钟内,识别某部电视剧的“身份信息”,即便这部电视剧刚刚播出不久。他们有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其目录涵盖了过去五年来美国所有电视节目,等同于1.4亿分钟或266年的容量,并以平均每天2.5万~3.5万个电视节目及其它视频的索引的幅度增加。美国传媒巨头Scripps Networks Interactive高管维斯·威廉姆斯(Wes Williams)在其个人博客中评价说,IntoNow应用似乎融合了“Shazam、电视以及Foursquare等多项功能。” Shazam是伦敦的一家应用程序公司,同名App可以根据每个歌曲的几秒钟音乐来识别至少1000万首歌曲。

如果我们暂不考虑版权问题(植物学家不会有这个担忧),无论是IntoNow、 Shazam还是Leafsnap本质上都是一种搜索。 谷歌的存在解决了一部分搜索的需求,你知道一首歌的名字,但忘了它的旋律,搜索一下即可找到答案,它让人类的意图变得可见、可交流。这些App与谷歌不同的则是,它们解决了“莫可名状”这个要命的问题,你不需要去描绘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不用等待权威人士告诉你那些其实是常识的东西。庞大的数据库和识别软件把搜索引向了一个更具化的领域,从某种程度上说,Geek们用一个完美的方式解决了语言学甚至是一个哲学问题:命名不再是认知世界的前提,人之于世界不再是单向的。

他们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用智力去制定规则,而且要快,这是Geek法则之一。他们喜欢以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Danny Kok并不觉得自己是个Geek,起码在发短信这件事上。这个“极其怕麻烦”的人发短信“极其慢”,往往他的同事两三条短信过来他一条还没输入完,并且因此觉得很尴尬。更噩梦的是,虽然他讨厌发短信,但他更不愿意打电话,因为很多时候他不确信对方是不是方便通话。“如何跟朋友用最快速最不叨扰的方式沟通”成为他想要解决的问题。

这个香港绿番茄软件公司的程序员有一个好愿望,但是没有很多钱。因此他选择不作任何市场推广,把产品质量做到高效简洁就好。2010年初,Danny Kok带领10个人的团队开始研发工作,持续将近1年的时间,仅技术攻关就持续了3个月,因为快速语音传输其实难度不小。在程序被一遍遍修改,直到Danny自己都觉得,“哇,好爽”了以后,一个叫Talkbox的应用登录了苹果App Store。

它有点像个对讲机,但效果出乎Danny Kok的意料。原本只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但他收到了很多爸妈辈的用户赞美。“很多人都跟我们说有了Talkbox之后我更多同父母联系了,甚至还有盲人的那种互助团体来找到我们,说Talkbox给他们交流提供了很多的便利。”Danny Kok对《第一财经周刊》说:“很多人都觉得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一定是很伟大的,我做不到那些,我的passion其实就是创造东西。”

David Lieb是另一个解决问题的人,他在做那个叫Bump的应用之前,还在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读书。在商学院这样一个交换人脉头等重要的地方,David Lieb对每个人都拥有昂贵和复杂的智能手机但仍然用古老的方法往手机里输入信息深感困惑,比如互留联系方式,他觉得一个字一个字输入“又无聊又浪费时间”。

所以Bump最早是一个交换名片的应用,它的特点是:酷!只要两台手机轻碰一下(如果你够有实验精神,你会发现不用两手机相撞也一样可以),信息就这么传递完成了。后来Bump开始传递照片、音乐、日程表,甚至 App 列表。

David Lieb依靠在德州仪器工作的时候认识的工程师Andrew Huibers实现了自己“自由传递”的创意,后者成为了Bump的CTO。用户每次轻撞以便彼此配对的时候,Bump的服务器就会根据设备间撞击的时间、地理位置、IP 地址等数据来识别身份。通过撞击的时间来判断哪两台设备需要连接。这并不是一个封闭的技术,David Lieb不久之后就将API 大方公开,一个新的生态圈就此成立,PayPal和社交新闻应用pulse都是它的成员。

继发布Andriod版本之后,Bump在全球已经拥有3100万用户,最受欢迎的传输内容反而不是名片,而是图片,第二热门的功能则是聊天。他们也会收获一些意外。“有一些用户告诉我们他们如何在第一次见到如今的丈夫或妻子的时候用Bump认识对方”,David Lieb告诉《第一财经周刊》:“像这样Bump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事情是我们很开心的事情。”

责任编辑:

  • 支持打赏
  • 支持0

  • 反对

  • 打赏

文章价值打分

当前文章打分0 分,共有0人打分
  • 分享好友:
  • |
本文收录在
#快讯

  • 热门文章
  • 换一波

  • 好物推荐
  • 换一波

  • 关注我们

  • 微博

    微博:快科技官方

    快科技官方微博
  • 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快科技

    带来硬件软件、手机数码最快资讯!
  • 抖音

    抖音:kkjcn

    科技快讯、手机开箱、产品体验、应用推荐...